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东亚地区的垂直专业化分工日趋深化,形成了令人瞩目的国际生产和贸易网络。东亚各国通过在产品的不同生产环节和工序中进行垂直专业化分工,引发了大量的中间产品贸易,有力地推动了东亚地区的贸易增长。本文从东亚地区中间产品贸易的角度,对该地区的垂直专业化分工进行了阐述。通过运用新古典和新贸易理论以及交易成本理论,对东亚地区垂直专业化分工与贸易的决定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东亚地区垂直专业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2.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分工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国际分工格局是一个有关国家发展空间和发展定位的重要问题,系统地了解和把握国际分工格局的新变化必将有助于我们找到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的最佳切入点,能更好地解决经济规模和经济竞争力之间协调发展的问题.经济全球化是当前国际分工新格局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它对国际分工新格局产生了一系列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国际分工从产业分工向产品分工转化,并呈现出要素分工的新趋势.在此背景下,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应该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贸易增长方式,以更好的姿态融入国际分工新体系,进入国际分工的核心区.力图在国际分工新体系中确立长久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3.
战后以来,东亚地区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内部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即在经济产业领域形成了一个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并立的相互依存结构,在货币金融领域形成了多元合作的格局.在此过程中,东亚国家还创建10+1和10+3等合作模式,并适时调整合作方式,完善合作机制,以区域合作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4.
科学技术革命,特别是新的科技革命引起的国际分工进一步扩大的强制作用,极大地影响着世界经济关系发展变化的速度和深度。80年代以来,新的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传统的国际分工形式发生了变化,在世界经济关系方面,随着冷战的结束,旧的两极对立体系被打破,东西方经济从隔离转向靠拢与合作,而美、日、西欧经济在合作中的磨擦加  相似文献   

5.
不断深入的经济全球化下,国际经济与国际政治间的联系日益紧密.这使变幻莫测的国际关系背后往往隐含着深层的经济动因,而各种经济现象的出现也可能引发一系列的政治影响.主要从东亚产业转移这一国际经济现象入手来探析"后雁行模式"下中、日、东盟三边关系所出现的微妙调整.论述"后雁行模式"时期东亚地区产业发展出现的新变化分析这些新变化给中、日、东盟三边关系的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6.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着眼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工理论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理论依据,分工可以促进专业化,实现微观分工、宏观分工和国际分工的衔接,实现国内分工与国际分工的有机结合,促进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衔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蕴意是改善和调节劳动分工,促进中国以国际分工、国际市场和国际循环为主体的旧的分工体系向以国内分工、国内市场和国内循环为主体的新分工体系的转化。从分工理论视角下构建基于双循环的经济发展新格局的基本要求出发,构建基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路径,是以分工理论为指导,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为前提,大力发展新经济体系; 构建具有自主创新,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以消费引领创新,培育新型消费体系; 把国内流通与国际供应链体系相融合,推进中国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在更高开放水平上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相对接,用优进优出的发展模式,融入国际分工体系。  相似文献   

7.
区域贸易协定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并行发展是当代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一个重要趋势。目前,世界其他地区已经遍开区域经贸合作之花,而东亚地区也开始了区域经贸合作的初步尝试。本文旨在从国际法角度,探讨在东亚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法律框架。本文首先通过分析区域贸易协定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关系,肯定了区域贸易协定在国际贸易自由化中发挥的作用;接着介绍了区域贸易协定在东亚地区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并赞成在东亚地区积极推进自由贸易区建立。然后,从缔结自由贸易协定的一般性问题、相关实体性条款的应有规定、争端预防与解决机制等方面初步构想了东亚自由贸易区的法律框架。最后,本文呼吁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加快自由贸易协定示范文本的制定,为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而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8.
经济全球化、WTO与“国家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经济发展已经由民族经济国际化阶段进入经济全球化阶段 ,世界市场、国际分工、要素流动和国际贸易具有了新的特征 ,WTO替代GATT成为必然的结果 ,与此同时 ,“国家经济”也成为经济全球化阶段国际经济关系的载体。理解经济全球化、WTO与“国家经济”之间的关系是把握经济全球化阶段国际经济关系的关键 ,也是分析和确定我国加入WTO后政府行为的基础和出发点  相似文献   

9.
新发掘的资料揭示,新东亚地区主义产生的原因有三:战后、尤其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东亚地区经济和经济关系的快速发展使东亚诸国日益成为一个客观存在的经济联合体,为新东亚地区主义的产生准备了肥沃的土壤;关贸总协定和世贸组织的多边贸易谈判的超缓慢进程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把持着提出议程的话语权,以及欧盟和北美经济集团的不断壮大,成...  相似文献   

10.
由我院历史系教师郭大民同志编著的《国际经济与中国走向繁荣的选择国际经济关系初探》一书,已由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既阐述了世界市场、国际分工、国际货币和国际资本活动的基本知识,又着重分析了各种经济体系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还特别探讨了一些全球性的经济热点问题。因此,该书对人们了解各国间的经济关系,以及这种经济关系是如何发展起来的,运作中遵循着什么规律等,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书的出版受到经济界前辈的重视,广东省有关负责同志还欣然命笔,为该书题字。  相似文献   

11.
"双选制"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管理模式,被许多高校所采用,特别是在专业音乐院校的技能技巧课中其优势非常明显.目前许多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在技能技巧课中,也采用"双选制",但由于种种原因,这种管理模式反倒成了高师音乐教育"重技术,轻理论","重专业,轻文化"的催化剂.这一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12.
论小说作者与隐含作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布斯等学者提出的“隐含作者”的概念有否定作者介入小说的倾向。事实上,真实作者是小说中的客观存在,是在作者与读者的精神交流中具有主宰意义的因素,因此,不能用隐含作者取代、否定真实的作者。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文化是一个特殊的现象,它的诸多特征对于文学作者的影响是巨大的。“作者是什么”、“谁是作者”成为应当正视和关注的话题。在商品社会条件下成为艺术品复制者,在人类精神的夜半作为“拾垃圾者”,在语言游戏中的作者之死,大众文化时代的平庸写作,沦为语言狂欢和文化市场的同谋等等,应该说是比较准确地描述出了后现代作者的形象。文学的状况与作者的境况是密切相连的,后现代文化中的作家境况其实也是人类精神状态的一种反映。  相似文献   

14.
"隐含作者"是隐含在文本中的作者的"第二自我",读者在接受过程中建构其艺术生命.在小说阅读中,一方面,读者要以识别叙述者为突破口,着眼于文本的整体语境,通过辨识叙述者的可靠性而完成对隐合作者的审美建构.另一方面,由于隐含作者与现实作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读者还必须结合作者的创作语境予以建构.  相似文献   

15.
认为著作人身权是身份权的观点,只看到现象而忽视了著作人身权本质;认为著作人身权是财产权的观点,是对人格权的本质属性存在误解,没有看到社会人格权能够转让的属性。著作人身权是特殊的人格权,取缔或者合并到民法中的人格权中都是不可取的,而应该在现有基础上对著作人身权的内容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6.
《儿女英雄传》的叙述技巧非常出色。其最特别的,是文本中作者频频现身。这种“作者现身”有违小说发展为一个成熟文体之后“作者隐退”的一般规律,主要表现为“说书人”对作者的指涉以及书中人物对作者及小说本身的评论。这一技巧神似后现代文学中的“元小说”。但是,小说中一次次的“作者现身”,只不过是作者个人情绪的一种宣泄,意在赢得读者对作者的认同;元小说恰恰相反,它是要解构作者权威的。  相似文献   

17.
巴赫金前后期的作者观截然不同。从作者的位置、地位来看,由"超视"、中心转 向"平视"、非中心;从作者的涵义功能来看,作者由利用自己的价值立场与语言、文学性 形成紧张关系转向纯粹形式的创造。作者的命运在这种转变中,摆脱了"全知全能"上帝式 的阴影,但却又滑向死亡的边缘。这种结果源于巴赫金对于两种极端的主体观念的绝对主义调和。  相似文献   

18.
"核心素养"评价观的意涵在于强调以教师教学来帮助学生学习,并以学生学习来帮助教师教学。"核心素养"是指一个人为适应现在生活、面对未来挑战,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态度,是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真实运用知识的学习表现。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可以透过教学加以培养、透过学习而获得,同时透过评价加以推测的。核心素养具有可测量性,可加以评价。核心素养的表现水平是经过推测而得知的,呈一个连续体的状态,代表核心素养相关构成要素之高低水平。论述核心素养的评价,重在阐述"核心素养"的学习表现本位评价,透过真实情境进行"实作评价"及"真实评价",强调"实作评价"与"真实评价"之重要性。"实作评价"与"真实评价"可以作为核心素养评价之参考,更可作为建构核心素养评价理论之基础。  相似文献   

19.
作者与作品间往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作者通过所创作的文学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试图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作品又体现着作者的创造性,作者和作品都是文学活动的基本要素。想要全面评价或深入理解一部作品,就需要深入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方向,创作宗旨、文学观点等方面。沈从文是20世纪中国最多产且成就较大的作家,他的代表作《边城》展现了湘西异域的奇幻和浪漫。要全面评价或理解《边城》,也应注意作者与作品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中藏经》始载于宋·郑樵《通志·艺文略》“医方”下篇,题曰“《华氏中藏经》”。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录为“《中藏经》一卷,汉·谯郡华佗元化撰”。但关于本书的作者及成书时代历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有疑为华佗本人所作的;有疑为华佗弟子作的;有疑为六朝人作的;有疑为宋人作的。从书中的韵文入手,找出押韵的字,并根据历代音韵体系十分严密的特点分析了书中韵字在不同时代的分合,指出“蒸”韵之“证陵”字与“庚耕清”韵字相押,是宋代的音韵特点,从而证明该书很有可能是宋人编辑而成。至于书中某些内容,渊源更早也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