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星 《浙江社会科学》2023,(10):107-117+157-158
海德格尔提出了一种十分新颖而又极富争议的康德阐释,批评者们纷纷认为他犯下了可以称作“强制阐释”的错误。但以牟宗三为代表的批评者自身提出的康德阐释却往往也面临同样的指控。海德格尔在承认其阐释之“强制性”的同时,宣称应该将其视作一种“思想对话”。通过对海德格尔和牟宗三的康德阐释的比较和分析,可以澄清思想对话与强制阐释之间的区别。思想对话当中蕴含的主观性要素不仅不会造成对文意的曲解,反而能够作为“效果史”的一部分,让经典的意义变得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2.
"这是什么--哲学"--海德格尔对哲学的解构和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忠民 《学术研究》2001,(2):106-111
海德格尔的生存论哲学一反传统形而上学给当代西方哲学以巨大震撼和影响.那么他何以要解构传统哲学,又是如何步入生存哲学道路的呢?本文指出,海德格尔通过"什么是哲学"的追问探寻出这一问题源头并领悟出"问题本身就是一条道路";进而步入这条道路倾听φсλοσοφсα话语,也即"响应存在者之存在"!由此,显明出"一种思想,它超出了理性与非理性的分别之外",从而显示出哲学未来发展的新方向.同时,这条道路也折射出海德格尔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3.
论海德格尔思想转变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80年代以来国内外日益升温的海德洛尔思想研究中,激烈争论而悬而未决的问题之一是海德格尔的思想是否发生了可以称之为前期和后期的转变问题。由于它关系到如何理解海德格尔的思想发展过程、内容、实质,因而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就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这里将着重分析海德格尔思想发生重大转变的原因,分析的思路是从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所存在的问题和时代进程的促动这两个方面来进行的。  相似文献   

4.
刘敬鲁 《学术研究》2002,65(4):16-21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实际探索了两个主要问题 :存在的意义问题和人的生存由何而定的问题。20世纪30年代以后他对这两个问题的继续思考 ,最终导致了他思想的转变。这种转变在实质上是从此在的生存是存在的一种突出样式到人的生存是被大化所决定这样一种根本性的改变 ,这表现在理论结构、内容实质、人学主体等方面。但同时 ,在海德格尔的前期和后期思想之间又没有一道绝对隔离开来的鸿沟 ,相反 ,二者是有着内在发展逻辑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前期人学思想所思的内容是后期人学思想得以形成的实际上的出发点 ,后期思想则是海德格尔对前期思想所提出的根本内容进行更深入思考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后期思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跟"存在者整体与人的关系"这条主线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而通过海德格尔对尼采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出,正是西方现代思想所面临的虚无主义的历史危机让存在者整体和人的关系凸显了出来。也正是基于对两者关系的思考开启了海德格尔后期存在之思。他认为,人的本质应该由存在来规定,人不是存在的主人,而是存在的看护者。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思想史研究中的一批重要文献是他亲自完成的简历、生平和对自己思想道路的总结性文本。海德格尔在文本中说海德格尔,也是在两种完全不同的构境层面说自己:一是面对特定机构和需要所做的说明性交代,这通常是概述人们看得见的海德格尔的基本经历和思想发展的自述;二是海德格尔对自己思想道路的总结,这又分为公开的文本和私下完成的秘密文本。这是一个双层自指性思想构境。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的语言思想主要集中在后期。在40年代中叶(1946年)写的《关于人本主义的信》中,他明确提出“语言是存在的家”这一常常被人们认为是代表海德格尔语言思想的命题。在50年代,他又对语言进行了集中而深入的思考,提出“语言是大行(Ereignis)的展示”这一独特的观点。纵观海德格尔后期语言思想的发展过程可以确定,“语言是存在的家”这一命题的真正涵义究竟是什么,“语言是大行的展示”说的又是什么,“语言是存在的家”与“语言是大行的展示”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海德格尔后期的这种语言思想的实质何在,这些问题应是理解海德格尔后期语言思想的关键所在。然而,国内80年代以来对海德格尔语言思想的研究还十分薄弱,对海德格尔后期语言思想的这些根本性问题的深入研究更是很少见到。本文拟就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引起对海德格尔语言思想的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8.
胡适有没有自己的思想体系?胡适思想对现代中国的影响是呈正面的,抑或负面的倾向?……安徽省社科院历史所青年学者胡晓,经过多年的艰辛求索,撰成了《胡适思想与现代中国》(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一书,对上述问题创发新议,使胡适研究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胡适思想与现代中国》一书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向读者展示了一种整体意义上的胡适思想。作为一个实验主义者,胡适一生讲究实效,不尚空议;对纯理论的思辨没有兴趣,他所关心的是“这个那个问题的解决”。正因为如此,他的思想与现实社会贴得很近,他的著述呈现出一种…  相似文献   

9.
张福海 《北方论丛》2012,(2):134-137
海德格尔所说的原诗是对世界生成的源初统一性和发生之命运性、诗性的命名。在他那里,世界的本源性发生是一种诗性的生成,而此种诗性的生成就是原诗的发生。海德格尔的"原诗"思想深化着人们对世界本源的诗性生成的认识。他对文学五要素作出了与传统诗学迥然相异的本源性阐释。他的原诗学思想对于我们当代的诗学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当然,也要看到海德格尔原诗学思想的局限性,那就是道性有余,技性不足。  相似文献   

10.
存在之终极学是后期海德格尔的一种重要学说,但长期以来由于文本出版滞后的原因而罕被关注。存在之终极学在概念上命名着“终结即开端”的这种自行转向的存在之真理,在广义上意指通过臻于极端而自行转向的存在之真理,在狭义上意指海德格尔思想本身。存在之终极学的根本旨趣在于:首先,存在之终极学标志着海德格尔对“德国古典哲学整体评判”的基础揭示;其次,存在之终极学既是海德格尔对“德国古典哲学整体评判”的理论总结,同时又是海德格尔对本己思想的历史性定位;最后,存在之终极学是对同一者道路的争辩与沉思,对过去的探基与对未来的启思是统一的,我们对过去的深刻理解已经是在激活未来。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汉语语境中海德格尔美的思想研究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玉刚 《人文杂志》2007,(6):107-112
新世纪汉语语境中对海德格尔的美和艺术运思既有较深入的阐释,又有基于一定学理和价值参照作出批评的力作,表明汉语学界对海德格尔的美的思想研究已推进到新层面,就"思的事情"而言这未尝不是有启发性的研究思路!从另一视角可以洞察海德格尔美的思想对中国本土化美学研究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江西社会科学》2014,(12):13-18
从主体间性角度重新阐释海德格尔主体性思想的发展历程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海德格尔主体哲学转向的内在逻辑体现在三个不同的阶段。前期海德格尔质疑胡塞尔提出的"‘他我’是作为一种单子映现在自我中",并用"此在"取代了胡塞尔的先验主体,开创了一种异于胡塞尔的"共在"理论。转折期的海德格尔经由探讨"此在"、"共在"后,反转了对物和世界的理解,克服了"主体中心困境",主体间性转向的维度彰显,但此时的海德格尔仍然留有形而上学残余。后期海德格尔直接思"本有",与"此在"作了最大限度的剥离,完成了对主体形而上学的批判,进入"主体间性"的哲学维度。虽然后期海德格尔对主体间性作了进一步推进,但并不彻底,这是令人遗憾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梅剑华 《学术研究》2022,(1):17-25+47
阐释学的任务在于一方面需要拒斥海德格尔的强制阐释,但不拒斥精神的主动性;另一方面需要拒斥还原的强制阐释,但不拒斥精神的客观性。我们时代哲学阐释的核心任务,乃是在这两种强制阐释之外找到第三条道路,既保留阐释学之为精神科学的精神性而非物质性,又保留阐释学之为精神科学的客观性而非任意性,从而建立真正的阐释学。本文将从对象的客观性、意义的客观性,以及人与世界基本关系的客观性三个层次来捍卫阐释的客观性,就《再论强制阐释》中关于阐释对象的区分、整体主义的解释原则进行系统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4.
浦虹 《学术探索》2013,(9):98-101
海德格尔晚期思想中的“大地”,之所以成为语言性的“大地”,主要是凭借于语言自身的道说,作为道说的语言开辟道路而成道,然而自身却隐蔽不显,语言开辟道路并呼唤出四方世界。作为四方整体之纯一性的大地与其它三方相互归属、相互游戏。本质的语言即“道说”就是家园,家园作为“道说”聚集着天地人神四方,并且此四方整体的镜子的游戏使人诗意地居住在语言作为家园之中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5.
青年海德格尔处在复杂的他性镜像支配的思想空间之中,表面上看,宗教神学话语是他的权力话语,而正在进入的颠覆性否定因素却又是歌德和尼采的混合体.他的思想中明显存在一种批判性的否定冲动,但这种批判的缘起却都是来自他处.本文对青年海德格尔思想开端处的这种多重思想世界的交织进行了梳理与解读.  相似文献   

16.
《海德格尔全集》第75卷中有一篇海德格尔引用《老子》第11章来讨论荷尔德林诗作独特性的文章。本文首先介绍了这个文献,并探讨它对于了解海德格尔与道家关系的意义。这个新文献与以前发现的有关材料不同,它不仅出现早,而且是直接针对《存在与时间》的核心思路而引用和阐释《老子》的,同时还涉及他的后期学说。海德格尔将老子讲的“无”或“朴”解释为一种发生性的“之间”,并认为它是理解“正在来临的时间”和诗人独特性的关键。这种解释既是对他前期“存在与时间”学说的深化,又是对他后期的主导思路———“自身的缘发生”(Ereignis)———的方法论特点的揭示。由此可见,与《老子》的对话是海德格尔思想本身的内在需要,道家与荷尔德林(包括晚年荷尔德林)起码自30年代开始就是海德格尔哲理灵感的最深来源。  相似文献   

17.
王海琴 《理论界》2007,(10):120-121
本文通过对克隆人技术和海德格尔技术观的分析认为:克隆人技术本质上不是人手中的工具,而是一种促逼着的呼求。它归属于海德格尔技术本质——座架。它在根本上危及着人类。海德格尔的相关思想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拯救之路。  相似文献   

18.
在马堡讲座《柏拉图:〈智者篇〉》中,海德格尔通过亚里士多德思想对柏拉图的存在论进行了阐释,试图完成向柏拉图的"历史性回归"。通过对柏拉图"通种论"的解读,海德格尔对柏拉图辩证法进行了反思,指出,"同一"与"差异"是柏拉图辩证法的核心概念,辩证法的可能性根据乃是作为差异的非存在,而辩证法的任务是使存在者之存在得以显明。海德格尔对柏拉图辩证法的探讨对海德格尔思想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体现在后期海德格尔对"同一与差异"问题的反思中。  相似文献   

19.
人只有在“思想”的严格性中,方能成为彰显存在的“此在”。文章分析了海德格尔关于人之本质的阐释及其存在论中隐含的伦理学问题,认为海德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人道主义的批判及其可能重建,建基于他对存在的独特理解中。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思想的转向,意味着哲学逐渐变成了解释学.20世纪哲学中的语言转向,在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海德格尔的解释学不是传统的阐释理论,其哲学文本是阐释之阐释,是对我们所邂逅的东西的长久沉思.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不仅源自干海德格尔的解释学,而且极大地拓展了海德格尔解释学的关键性纲领,即"语言是存在之家".20世纪的解释学需要改变对哲学活动的理解,而在这样做的过程中它也许重新遮蔽了理解自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