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障制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这主要涉及到老年人的经济保障和服务保障。为此 ,一要在强调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规范有序发展的同时 ,加快发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以及各种商业性人寿保险 ,形成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二要大力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 ,探索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老年人福利和社会服务体系为依托、以老年社会福利机构为补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安老模式。  相似文献   

2.
基于陕西省西安、榆林、汉中三市养老机构老年人问卷调查,探索人际关系、活动参与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互动关系,可以发现养老机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相对较高,能够满足居家社区难以实现的养老需求,人际关系质量良好,拥有较强的亲缘关系;但受到生活区域范围的约束,交往对象数量有限,活动参与意愿不足、参与行为欠缺。人际关系、活动参与显著影响养老机构老年人幸福感,且活动参与是人际关系影响老年人幸福感的中介变量。从家庭、机构、政府、社会等多主体出发,通过发挥家庭基础支持作用、丰富养老机构适老活动、加大政府多渠道扶持力度、弘扬中华慈孝文化等多措并举,有助于促进养老机构老年人幸福感的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3.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城乡分割及其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湘玲  叶汉雄 《江汉论坛》2005,(11):140-143
我国养老保障的城乡分割主要是指城乡居民因身份不同而拥有不同的养老保险制度、享有不同的养老保险待遇。基本养老保障的城乡分割使基本养老基金难以在城乡之间进行调剂使用,削弱了基本养老保险的保险功能,同时还带来许多负面影响。要消除养老保障的城乡分割,必须在反思现有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础上,建立新的全民性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本文在分析建立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理论依据的基础上,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目标覆盖对象、政府在养老保险中担负的责任、资金来源、财务机制、管理体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养老保险中担负的责任、给付水平、与其他养老支柱的关系等方面,构建了打破城乡分割的全民性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4.
借鉴代际关系理论、福利多元主义思想,构建基本养老保险、双代个体特征对家庭双向代际支持影响的分析框架,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相关数据,建立OLS和有序Probit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分析框架.研究主要结论有:基本养老保险"挤入"了亲代向子代的经济支持,加剧了逆向反哺现象;婚姻状态在生活照料方面具有显著的"互馈性";亲代学历具有经济支持"溢出效应";子代学历越高越容易出现"代际精神支持冷漠";子女提供的生活照料具有"母亲偏好".研究主要启示有:在加快社会养老事业建设的同时应适度提高农村地区养老金待遇,充分发挥婚姻稳定对家庭建设的双向促进作用等.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的框架已基本形成,2015年1月国务院通过了《关于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结束了多年来养老制度的“双轨制”.由于制度设计和实践操作层面等因素影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还很不完善,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迫切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最终走向城乡一体化的养老保险体系.日本政府从1961年实施养老制度,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形成比较完善的养老制度,本文通过对当前日本养老保险制度梳理与总结,以期对我国养老制度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践模式及其优化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在农村家庭养老和土地养老功能逐渐弱化后的一种社会化选择,它推动了农村养老模式的转型。目前,在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中等发达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涌现了宝鸡、东海和吴江等三种类型的实践模式,并呈现出较多共性与差异性发展特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践模式在推进过程中尚存在诸多约束性条件,需要在制度整合策略、农保基金征管与养老待遇提升等方面实施优化创新,从而为加快建立统筹城乡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构建和谐的城乡关系,奠定根本的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7.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农保)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重要的一项,其发展和完善能够稳定农民的老年预期,促进消费的增长。利用2013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CHARLS),评估新农保对农村老年消费支出的影响,可以发现:(1)新农保养老金每增加1%,当期老人的消费将增加0.218%;(2)新农保对不同群组老年人的消费影响存在异质性,如对中东部老年人的消费并未造成显著性影响,但西部老年人养老金每增加1%,当期消费增加0.249%;(3)老年人金融资产对消费的促进作用小于新农保的政策效应;(4)新农保缩小了不同地区、不同身体状况以及不同年龄段老年人间的消费差距,促进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此,应提高新农保支付水平,尤其是西部地区,同时促进多元养老主体间的协同供给;降低老年人医疗自付比重、增加高龄津贴及长期护理补贴等,以改善老年人间的消费差距。  相似文献   

8.
中国老年人主观福利及贫困状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两个方面研究探讨了老年人口的福利和贫困问题:第一,主观福利问题;第二,从主观福利的角度,观察老年贫困问题。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笔者认为贫困的概念不仅仅指收入或消费的客观福利指标方面,而且表现在个人感受的主观福利指标方面。本文测算表明,2006年中国农村老年人收入贫困发生率为9.7%。但是,从主观福利贫困的角度观察,贫困发生率要高得多,16.2%的农村老年人,11.5%的城市老年人,对生活满意度评价为差或很差。按照本文的定义,这属于主观福利贫困。其中农村、女性、高龄老年人群中,贫困发生率最高。本文建议,中国新阶段减贫战略既要关注绝对贫困,也要关注相对贫困,还要关注多维度贫困和主观福利贫困。为了在2020年实现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的战略目标,需要建立多维度瞄准贫困、统筹减贫的战略体系,完善减贫、养老保障、老年照料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9.
为分析残障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现状,重点分析残障老年人个人及群体基本特征、家庭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等对其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关联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在西部6省区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描述性分析、交互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等实证分析方法和文献研究方法。研究表明年龄、健康状况、残障类型、婚姻状况、居住方式、家庭经济收入、是否领取残疾证、社区服务完善程度等成为影响残障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主要因素。认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象应把残障老人作为服务重点人群;加大政府对西部地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投入的力度;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应该强化医疗护理和康复服务的相关服务内容,提供细致化和人性化的医疗护理和康复服务;纠正在老年残障界定方面存在的误区,提高残障老人持残疾人证比率,充分发挥现有政策的效力。  相似文献   

10.
选择何种方式进行养老,是老年人依据自身资源禀赋状况做出的一种理性选择.基于可能影响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个体特质禀赋、经济禀赋和自理能力禀赋,采用2012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的相关数据,检验老年人资源禀赋对其养老方式选择(居家养老或机构养老)的影响,分析表明:女性老年人、年龄较小的老年人和收入较高的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而老年人自理能力禀赋对其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不显著.因此,老年人对机构养老的需求呈上升趋势.一是要从供给侧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方式需求,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质量,增加养老机构数量,构建“三位一体”的新型养老模式;二是也应该密切关注老年人的资源禀赋状况,尤其要保障老年人的收入水平.  相似文献   

11.
基本医保制度整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本医保制度依据城乡和就业状况分设,由多部门各自为政,造成医疗保险政策不公,制度缺乏效率,同时阻碍了人力资本的自由流动和居民就医选择权利的实现。加快整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3项并行的基本医保制度,有序迈向全民公平医保,应以政府为主导,切实加强医疗保险经办能力建设,妥善解决医疗保险的转移接续问题,因地制宜地探索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不断拉近城乡距离,最终实现基本医保制度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沈毅 《西部论坛》2015,(2):47-53
目前,我国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是由“新农保”和“城居保”合并发展而来的,已经实现制度全覆盖,但是还存在养老金给付水平过低、地区发展不平衡、缺乏科学增长机制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确定养老金给付的适度水平区间,并采取有效措施逐步调整。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立足于满足居民“生存公平”需求,给付水平不宜过高,也不能过低:给付下限是满足最低生存需要的恩格尔系数标准;给付上限是保证基本生存需求的生活必需品消费水平,目前可按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60%进行测算。应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养老金待遇,建立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以适度水平为目标平衡地区差距,并不断完善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促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08年全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系统地比较分析我国不同农民工群体的医疗保障现状,结果表明:目前单位或公司提供给农民工的公费医疗、基本医疗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比例都比较低,能享受到医疗保障的农民工人数还比较少;同时,农民工群体中,那些技术职称越高或担任管理职务越高的人获得医疗保障的可能性也就越高,而在个体或私有企业务工的农民工享受到医疗保障的比例显著低于在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务工的农民工。应发挥政府主体作用,加快完善农民工的基本医疗保险,特别关注农民工中的弱势群体,并增强医疗保障的强制性。  相似文献   

14.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农村老龄化的加速趋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成为农民群体主要养老模式。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需要提高参保率,有效扩大制度覆盖面,有效实现风险分散,提高养老金的替代率。整合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协调各方利益,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相似文献   

15.
赵茜 《西部论坛》2016,(5):34-41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农村家庭代际分离现象日益凸显,传统的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农村养老出现危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推广,为农村居民养老提供了稳定的经济支持,也建立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但其保障水平不高、保障范围有限,也进一步弱化了农村家庭养老。对新疆M村的田野调查显示,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表现出一定的不适应性,其中维吾尔族居民的家庭养老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社会养老正式制度还不能完全有效发挥其保障功能时,应重视家庭养老这一非正式制度的功能。不但要实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全覆盖,并逐步提高保障水平,拓展保障范围;还应基于一定程度代际分离的现实重建农村家庭养老制度,使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成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体系的“两个支柱”。  相似文献   

16.
农村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对于目前新农村养老保险的可持续性提出了挑战,本文以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依据,构建人口预测模型和新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模型,以云南省为例对模型进行检验,分析了云南省未来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以及新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收支之间存在的缺口。据此提出了应对云南省人口老龄化加剧,促进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政府、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农村居民养老支持力系统模式是缓解我国农村老人养老困境的必然选择。新农保的出台填补了政府缺位的状态,弥补了政府支持力的短板。然而,以新农保为主的政府支持力在高参保率的“泡沫”褪去之后产生了参保老人福利水平不升反降的“倒逼效应”,导致农村老人获得的来自政府的支持力水平大打折扣。其背后的机理在于新农保制度设计中关于集体经济是否参与养老支持的自愿机制设计和新农保缴费中家庭参与强制机制设计也即捆绑缴费制度。建立弹性的集体经济强制参与机制,壮大农村居民社会养老支持力;发展地方经济,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给予家庭自愿机制下的政策经济支持,夯实家庭养老支持的基础和条件,充分发挥家庭在养老支持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是我国政府应对当前农村老人养老问题的关键着力点;逐步做大财政直接支持的力度,真正起到兜底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养老保险发展十分缓慢,覆盖面极其有限。实际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民最需要社会养老保险,因为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没有保证,这些地区未富先老特征更为明显,传统的保障功能在弱化。然而,源于农民收入低,增长慢,支付保险费的能力弱;集体经济薄弱,无法为农民养老保险提供资金支持;地方财力单薄,难以全面提供以政府为主的养老基金融资;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获得社会养老保险能力又最弱。为此,应将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作为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推进重点,变政府扶持为财政拨款,并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大力进行宣传教育,让农民充分了解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人口老龄化阶段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机制创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人口老龄化是当前全球人口结构发展的基本趋势。面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各种挑战,加快建立和完善我国农特养老保险制度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廓清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困境及其成因与变迁,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是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从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通过机制创新,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创新机制,是完善农村养老保险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为了实现农村居民老有所养制定的一项重大惠民利民政策。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落后地区农村居民的参保态度、参保选择、参保持续性具有显著影响,从此方面研究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问题对于保障农村居民基本养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落后地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不足所导致的农村居民基本素质低下、农民收入水平不高等是阻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所以,通过改变政府观念、发展基础教育、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和农民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发展医疗保健等方面来增加落后地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是实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