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多元主体治理"的科学发展路径与我国的乡村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村治理在客观事实上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但乡村治理的主体是谁的问题却没有标准的答案,是乡镇政府?是村民群众?还是乡村精英?或者是几者的结合?研究者们见智见仁.在我国农村应倡导"多元主体治理"的科学发展模式:一是乡镇政府不再作为惟一的治理主体和权力中心,但又是绝对不能缺少的治理主体;二是村民组织和村民代表等可以作为独立的主体;三是乡村精英发挥自己的力量积极参与乡村治理.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而乡镇政府作为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基础层级,是各项改革政策落实的前沿,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在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乡镇政府在基层治理职能的现代化演进过程中,表现出治理职能定位与基层治理实际存在偏差、公共服务职能扩张与财政投入不匹配、基层治理力量下沉不足及治理理念未转变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完成乡镇政府治理职能的现代化转变,应通过治理资源向公共服务领域倾斜、治理重心向基层下沉、构建协同合作的乡镇治理模式以及完成治理理念的现代化转型四个方面的调整与实施,层层递进,以期实现乡镇政府基层治理职能的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3.
构建化解"乡域政治"中多元利益冲突的法治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乡域政治"中存在着多元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中突,如何化解乡镇政府与村级组织、村庄精英、普通村民的多元利益冲突问题是"乡域政治"的核心内容.现存的利益冲突化解机制有着行政化、非法治化和民俗化的缺陷,不能真正化解多元利益之间的矛盾纷争.因此,乡村"善治"的基础在于:加强"以法治乡"理念的养成;乡镇政府由"权力型"向"法治型"转化;基层法院由"司法行政化"向"司法独立化"转化.  相似文献   

4.
黄琳富 《社会科学家》2023,(11):155-160
人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因素,民族院校担负着为民族地区培养人才的使命。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是民族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目前主要举措有政策宣传、课堂教育、社会实践、设立奖励等方式。民族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存在着农村条件艰苦、毕业生意愿不高、基层工作能力缺乏、基层就业宣传教育不到位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强毕业生基层就业的认同感、提升毕业生服务乡村振兴能力以及营造良好的基层就业氛围。  相似文献   

5.
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乡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的能力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而生长.在这个过程中,基层党组织积累了乡村治理经验,其乡村治理能力得到了锻炼,生成了具有独特历史品格的社会主义乡村治理范式.当前,在乡村振兴的战略框架中,回应时代考验,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乡村基层党组织面临的时代任务."三生并举"是基层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的能力生成场域,是检验基层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能力的重要窗口."三治融合"是基层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的能力发展平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善治之路.需要建构"四力协同"的基层党组织乡村治理能力体系,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  相似文献   

6.
乡村振兴背景下促进政府与乡村社会力量的协调合作是实现基层治理精准化的重要途径。依据政府与农村社会多元主体合作的紧密度,基层治理实践可归纳为政府主导的治理模式、弱合作治理模式和协同治理模式。政府主导的治理模式强调以党和政府为核心的外部组织单方面确定基层治理的目标,并依托行政权力以满足基层社会需求。弱合作治理模式强调基层政府以政策和资源下沉为手段,在与乡村治理精英合作中实现资源高效配置。然而,受到乡村社会自主治理能力较弱和政策科层化运行逻辑的影响,上述两种模式都在不同程度上偏离社会需求,导致资源分配不均衡。因此,构建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政府与乡村社会多元主体的协商共治的协同治理模式是提升乡村治理精准度、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7.
进入20世纪后,传统时代中国城乡之间具有"同一性"的"无差别的统一"关系开始裂解,"对立性"关系逐渐形成.这是因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从一开始是在城乡分裂的空间结构中展开.其中最为明显表征就是:教育的城市化趋向及乡村精英由乡村向城市"单向性流动",造成了人力资源方面城市对乡村的"吸纳"效应,进而导致了乡村文化衰落、荒漠化及精英匮乏.并最终出现了时人所言的"现代中国城市的兴起是和中国农村经济的衰弱相平行"现象.  相似文献   

8.
乡村治理:精英与政府间的博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社会事务的复杂性、治理场域的差异性决定了当代中国乡村治理主体不会是唯一的而可能是多元的。在乡政村治治理格局下,村庄治理主体可以被析出主要的三方: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乡村精英。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乡村精英或成长为村庄治理的主体。能否或者可能,将取决于三者之间的利益和权力博弈。当然,这种博弈并非出自各方治理主体的主观意愿,而是农村社会的深刻转型与发展态势使然。其中,地方精英与乡镇政府的博弈态势对村庄治理将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长期性、艰巨性的任务,构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政策体系,是当前理论和政策研究的关键。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当前,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面临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收入差距三大挑战,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等政策体系,为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当前,主要可以从三个方向来把握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实践进路。一是进一步完善反贫困战略的"补弱"机制,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二是建立健全乡村振兴战略的"做强"机制,在产业振兴、金融支持、生态振兴等关键环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三是积极构建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导向的"拉平"机制,通过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动城乡均等化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有效促进城乡融合。  相似文献   

10.
后税费时代,乡村治理发生了全面的结构转型。据实证调查,引入"私人治理"的概念,用以概括当前基层治理的总体特征与基本逻辑。研究发现,乡镇政府与村级组织的关系变迁、权威基础与资源的个体化转向、"无政治"的村民、资源下乡与政策话语的诱导驱动等多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建构出私人治理的发生空间,该治理结构借助公私资源的互通转化和策略主义的治理之道显在运行,基层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陷入新困境。由此,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重塑精英责任意识,再造村庄价值系统,成为新常态下中国基层民主实践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政府的职能定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作为农村最基层的政权组织,乡镇政府必须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准确职能定位,找准工作中心,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搞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推进农村各项改革,提高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2.
取消农业税对乡镇政府运行的影响:增加乡镇财政压力、缓解干群关系、削弱乡镇政府提供农村公共品的能力和增加乡镇政府改革紧迫性等.乡镇政府下一阶段进行职能创新的设想,包括以服务"三农"为契机创新农村基层政府服务职能、调整乡镇政府的职能范围、理顺各级政府间事权关系、强化乡镇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和加快乡镇政府改革步伐.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村官政策建立的理论基础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某种意义上看,乡村治理理论、精英理论、职业化理论为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大学生村官政策是乡村治理模式发展的必然产物并推动着农村从精英治理向自治治理转变,同时也是农村基层精英循环和政权监督的需要,并为构建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农村维权精英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维权精英是乡村政治过程中多重张力催生的特殊利益主体,其利益诉求既有个人的,也有集体的;既有正当的,也有非正当的.个人问题普遍化、经济问题道德化、底层问题上层化和"踩线而不越线"是农村维权精英常用的博弈策略.农村维权精英的博弈行为对乡村政治的影响是双重的,当务之急是疏通乡村政治博弈渠道,规范乡村政治博弈行为.  相似文献   

15.
推进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对于建设基层服务型政府和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乡镇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任务型乡镇"行政生态环境并未根本改变,乡镇政府拥有的权力与承担的责任不对等,乡镇政府角色功能在实践中存在越位和缺位,乡镇干部有效履职和服务的动力不足等。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乡镇政府职能转变,需要进一步理顺县乡关系、优化乡镇行政生态环境,提高乡镇政府自主能力、改变权责不对等状况,对乡镇政府角色功能进行恰当定位,完善激励机制、增强乡镇干部转变职能内驱力。  相似文献   

16.
河北省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导致了农村社会的"空心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河北省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激发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是实现乡村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农民工返乡创业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从个人特征、经济环境、政府政策、基础设施、创业融资环境以及创业教育培训六个维度,深入挖掘河北省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的政策路径.  相似文献   

17.
东北地区在“后扶贫时代”下,加快乡村振兴步伐,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尤为迫切。目前,东北地区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诸多社会风险,包括乡村产业发展风险、环境治理风险、文化滞后风险、基层治理风险、乡村返贫风险等方面。应从加强农村经营体系创新、完善农村环境治理机制、加强文化创新提升农民素质、夯实农村基层治理基础、持续关注返贫问题五个方面积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以乡村振兴带动东北地区的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8.
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电子商务嵌入到农村社会后,对农村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了广泛且深刻的影响,同时对电商村的基层治理方式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要求。基层政府如何调试治理方式以适应农村电商日新月异的发展需求,成为能否持续发挥农村电商推进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进程等功能的关键所在。然而,基层政府治理电商村时在公共服务层面出现了一系列供给与需求非适应的表征。基层运作中存在的条块冲突凸显、地方精英截留电商资源、农民网商选择有限等问题导致了治理困境的持续复杂化。面对农村电商的治理困境,文章提出重新理顺基层政府权责关系、建构保护型的电商发展模式、改变制度设置等政策与实践建议。  相似文献   

19.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以及农业农村现代化之间有着紧密的逻辑关系: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前提条件,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则是化解脱贫攻坚后时代"返贫返困"以及相对贫困的重要保障。今后农村发展将进入农业农村现代化及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之中,这种政策的连续性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村工作的高瞻远瞩。未来,脱贫攻坚向农业农村现代化及乡村振兴战略转向中,要做到: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藩篱,妥善推进城乡一体协同发展;缓解区域性发展差异,结合地方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坚持农村供给侧改革导向,构建有效市场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合理统筹农村制度安排,有序推进政策措施高效衔接。  相似文献   

20.
王泽莉  薛珂凝 《理论界》2020,(5):63-67,75
近年来,在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引导下,尤其是在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下,农民工的流动呈现出新的特征,返乡回流趋势日益明显。行为理论认为,农民工返乡回流是一种较为理性的选择,是在追求一种更优越的生活环境和更高质量的生活水平,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农民工的返乡回流实质是一种上向流动。而这种流动背后,也进一步反映了农村广阔的发展前景与实现乡村振兴的可能,因而本文认为农民工的返乡回流与乡村振兴之间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