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牛飞飞 《科学发展》2011,(3):104-107
减灾防灾能力的提升,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而城市减灾防灾能力提升的前提是公众灾害意识的培育。针对当前频繁发生的各种灾害,本文就培育公众灾害意识的路径,从教育、演练、制度等层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导刊》2011,(36):14-14
“十一五”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时期之一。面对严重的灾害形势和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将防灾减灾工作作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部分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减轻灾害风险列为政府工作的优先事项。2011年11月26日,国务院印发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的《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在此.本刊特摘编其中关于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建设的内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我国村镇地区灾害频发,防灾减灾规划不足导致受灾严重,而国内针对村镇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的理论基础研究相对有限。本文在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从防灾规划前期村镇灾害分析与评估、村镇综合防灾规划、村镇综合防灾规划评价三个层面建立整体的村镇综合防灾减灾规划体系。并以木鱼镇镇域为例,进行了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尝试,通过镇域基础条件分析、灾害概括与特征分析、现状综合防灾能力评估、镇域灾害风险评估、镇域防灾规划编制和镇域综合防灾规划评价予以说明佐证。  相似文献   

4.
赵炜  雷成涛  张莉  卿粼波 《城市》2023,(5):63-72
在智慧韧性城市加速建设、基层风险治理能力亟待提升的背景下,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在社区层面的传导和实施技术需求更加紧迫。本文从社会培育、规划方法和智能技术三个维度剖析了城市社区防灾规划的相关经验,阐述了基于智能技术的城市社区防灾规划的重要作用,构建了以防灾分析决策、动态防灾空间、防灾管理服务为主体的社区防灾规划框架,明确了智能技术贯穿始终的规划流程,并以天府新区正大街社区为例,说明了城市社区防灾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的程序逻辑、方法要点和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5.
"地灾防治工作也是一项社会性工作。只有防灾减灾意识深入民心,在全社会形成未雨绸缪、防灾减灾的氛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才能做到位。"谈起本职工作,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司长关风峻的观点与2012年防灾减灾日的主题——"弘扬防灾减灾文化,提高防灾减灾意识"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6.
为纪念汶川大地震,从2009年起,每年的5月12日被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2013年,汶川地震5周年之前的4月20日,雅安地震了.无论是为了曾经的遇难者,还是为了现在的遭难者,今年的纪念,都会让人禁补住问:我们为什么纪念? 作为一门助人的专业,社会工作在西方和我国台湾地区都有着介入灾害救援和重建的经验.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但我们的灾害社会工作几乎是从5年前的汶川大地震后才开始的.  相似文献   

7.
由于地震、洪水、泥石流等灾难频发,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防灾减灾问题。防灾减灾工程专家欧进萍、地震与防灾工程专家谢礼立、消化内科专家樊代明、土木结构工程和防护工程专家陈肇元、水工结构专家陈厚群5位中国工程院士齐聚一堂,就如何完善我国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畅谈了各自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5月11日下午,由四川省委、省政府和国家减灾委办公宅联合主办的"四川省2012年‘5·12’防灾救灾综合实战演练"正式举行并取得圆满成功。此次演练是四川省乃至我国规模最大、范围最宽、实战性最强的一次防灾救灾综合实战演练,也是为了纪念汶川大地震利"5·12"防灾减灾日  相似文献   

9.
发展灾害社会工作,是增强防灾减灾能力、突出以人为本、加强人文关怀的重要举措,是提升灾区社会服务水平、创新灾区社会管理方式、加强灾区社会建设的重要制度安排,也是加强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2008年、2009年我们先后在四川举办灾害社会工作研讨会,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世界上受各种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各种灾害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损失,减灾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也暴露出我国减灾体系还很不完善,要减少或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就要努力构建以人为本的科学减灾体系。  相似文献   

11.
<正>自人类进入聚居,就学会了利用空间进行避灾、防灾、甚至抗灾的实践。但随着城市的发展,研究分工开始细化,城市防灾减灾研究也开始深入到针对每个灾种进行较为细致的研究,而从总体上进行城市空间防灾减灾的研究则较少。城市空间是一个功能复杂的综合体,往往需要面对不同已知和未知各种类型的灾害,且各种灾害所需要的防灾控制要求各不相同。这就使得城市防灾减灾工作往往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哪里出现灾害就往哪里补救,缺乏利用整体城市空间主动来防灾减灾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中国社会导刊》2010,(16):43-51
2010年“中国人保—全国防灾减灾知识大赛”由民政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主办、中国社会新闻出版总社承办,以“减灾从社区做起”为主题,是今年“防灾减灾日”中央层面主要活动之一。大赛分书面竞赛和现场竞赛两种方式。书面竞赛的参赛对象为全国所有城乡社区居民等。竞赛的主要内容是大赛指定参考资料中涉及的防灾减灾知识。竞赛试题由大赛组委会组织专家审定制作,由各地组委会办公室发放至各城乡社区以及中小学校,组织广大城乡居民以个人为单位参加答题,并以社区为单位将居民填写的答题卡统一寄至大赛办公室。大赛办公室组委会通过电脑阅卷,并于答题全部正确者中随机抽取产生1000名优胜奖。  相似文献   

13.
笔者以温州市洞头县城为例,通过对海岛型城市用地特性及现存问题的概括总结,分析防灾避险绿地选址的影响要素;基于不同区域的功能特征,探索构建分区指标体系和网络布局模式,提出防灾分区与系统布局协同作用的规划方法.  相似文献   

14.
邻水县为全面提升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人员业务知识,有效应对突发性地质灾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2013年9月以来,对各乡(镇)、经开区分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各国土所全体工作人员以及各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员,共计约200人开展了地质灾害宣传培训活动,提高了应急处置和防灾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减轻或避免了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15.
灾害的频繁发生使得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的可能性与日俱增,提高防灾基础设施承灾能力成为城市防灾减灾的重中之重。本文以公共管理的视角,研究北京市防灾基础设施灾前预防、灾时抵御以及灾后应急救援的能力。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层次分析法(AHP)及主成分分析法(PCA)组合赋权得到综合权重后,将其引入灰色关联评价模型,利用评价模型对北京市2007—2016年这十年防灾基础设施承灾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灾前预防、灾时抵御和灾后救援能力发展不平衡,其灾前预防能力大幅度提升,但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灾时抵御和灾后应急救援能力。本文基于评价结果提出了提升承灾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村镇地区灾害频发、损失严重,编制综合防灾规划的意义重大,但具体编制工作仍举步维艰。本研究认为村镇综合防灾规划具有独特性,不能完全照搬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村镇综合防灾规划的困境在于指导性的法律体系不健全、编制体系不够完善、管理实施困难。本文借鉴了美国和日本地方综合防灾规划的经验,指出我国村镇综合防灾规划对策在于完善规划法律体系、完善规划编制体系、突出规划的实施性、重视防灾避难空间建设、探索规划实施的新机制等,并以神农架松柏镇为例加以佐证。  相似文献   

17.
城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军赞 《城市》2009,(10):71-76
近年来.全球频发的城市灾害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城市灾害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我国是世界上城市灾害最为严重的围家之一。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的资源、环境和生态压力加剧.城市防灾减灾形势更加严峻和复杂。  相似文献   

18.
语言减灾是指及时恰当地通过运用语言来减少灾害所造成的损失的过程。在众多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措施当中,除了抢救生命、消除隐患之外,语言也是一个重要的减灾途径。语言减灾是通事所需和通心所需。不同话语主体的语言有不同的减灾效应:责任机构的回应文袒露真诚,专家的权威语普及实情,逆行者的请战辞彰显担当,民众的暖心话抒发共情。语言在突发公共事件中迸发出积极正向的强大力量,有效地完成了应急工作,有效地达到了减灾消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与以往地震灾害恢复重建不同,汶川地震的灾后重建从一开始就将扶贫开发纳人到与灾区恢复重建的全部过程,无论是开始的应急响应,还是恢复重建规划的制定,甚至到规划的全面实施,扶贫开发都融入到了整个灾区恢复重建的体系之中,这是中国乃至世界灾害防治及其灾后恢复重建历史上的创新,同时也是中国乃至世界防灾减灾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创举,不仅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更重要的是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0.
9月11日,四川省常务副省长魏宏到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和安县调研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强调要继续抓好汛期地质灾害预警监测和应急排危,强化主动预防避让,发挥治理工程防灾减灾功效,最大程度刚氐地质灾害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