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讯问是指侦查或调查人员依照法定程序以言词方式向犯罪嫌疑人或被调查人查问案件事实和其他与案件有关情况的侦查行为。讯问存在实践必要性,也具有认知错误、权利侵犯和价值偏差的风险。讯问规范主要是权利抗衡和分权制约。权利抗衡集中在打破讯问人员"绝对优势",塑造平等对话的"权利-权力"格局。现代社会普遍适用的侦查、起诉和审判相互分立与制约的模式,是司法领域分权制约的基本形式。事实上,监察委员会对讯问功能定位和讯问要素把控具有较大自由度,分权制约也难以突破结构性认同和封闭式设置。应在监察委员会内部建立起既涵盖讯问运行全过程,又兼容调查人员讯问活动的细密讯问流程,并通过对讯问动态的控制,实现讯问规范化和法治化。  相似文献   

2.
随着刑事诉讼体制改革的深化,证据规则将逐渐建立,而作为其中必要组成部分的侦查取证规则严格规范侦查取证行为,有效防止违法侦查的发生,从而从源头上避免非法证据的产生,同时,确立侦查取证规则符合刑事诉讼发展趋势。侦查取证规则有其特有的、不同于其他证据规则的法理基础。侦查取证规则的构建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与模式,并主要围绕强制侦查行为即讯问犯罪嫌疑人、询问证人、搜查、扣押、勘验检查与鉴定展开。  相似文献   

3.
刑讯逼供侵害公民的基本人权,妨害司法的公正和真实,严重败坏司法机体的健康.刑讯逼供现象屡禁不止,成为困扰我国刑事立法、司法和诉讼法学理论界的一大难题.要剪除丑恶的刑讯逼供,在制度上必须铸造利剑,彻底斩断滋生刑讯逼供的罪恶渊薮.剪除刑讯逼供的制度包括沉默权制度、完整的违法证据排除规则和规范侦查机关讯问行为的制度三大方面.  相似文献   

4.
我国刑事诉讼法在制度设计上对法律监督原则体现得不够充分,没有建立完善的程序实施机制。实践中,检察机关对侦查行为的同步监督缺失,对程序性违法侦查行为制裁不力,在一定程度上出现监督失灵。为强化检察机关对刑事侦查活动的监督,规范侦查权的运行,有必要通过立法赋予检察机关及时介入并引导侦查活动的职权及对侦查机关采取强制措施和强制侦查手段的审查权,强化检察机关对违法侦查行为的程序性、实体性处分权。  相似文献   

5.
侦查是刑事诉讼的重要阶段,侦查公正对刑事司法公正有重要意义.我国刑事诉讼法从立法上对侦查公正予以保障,规定了犯罪嫌疑人在侦查中享有的权利,如知情权、辩护权、聘请律师提供法律帮助权等.但还需进一步完善加强律师协助权;消除刑讯逼供、超期羁押、违法搜查等不公正的现象.为保证侦查公正,建议赋予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有权聘请律师辩护权、律师有讯问在场权;规定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建立司法审查制度.  相似文献   

6.
通说认为讯问是一种典型的强制侦查方法。从侦查讯问的历史来看,讯问作为最为有效的侦查手段,强制性始终是其突出的特征。现代侦查讯问中自愿到案接受讯问具有明显的非强制性。在经传唤到案讯问与羁押状态下讯问中,犯罪嫌疑人自由决定是否接受讯问、是否供述,侦查人员不得进行任何强制,同样具有非强制性特征。权利制衡、权利告知、强制讯问方法绝对禁止是现代侦查讯问非强制本质的制度构成。为平衡控制犯罪与保障人权冲突,现代侦查讯问存在强制性例外情形,但非强制性是其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7.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在侦查讯问方面增加了“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以及关于讯问过程录音录像制度的规定.新规是立法者在遏制刑讯逼供、规范侦查讯问行为方面,一次法律制度上的完善.法律制度层面的完善无疑对于遏制刑讯逼供具有重要意义,但刑讯逼供不仅是刑事司法活动中的一种行为和现象,也是一种社会行为和社会现象,无疑还会受到法治传统、文化背景和人权观念等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在《刑事诉讼法》修订颁布之后,站在法律制度视角之外,以社会文化视角再看刑讯逼供,对于更深刻地认识刑讯逼供,以及评估新规的作用和可能的局限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完善侦查讯问的程序控制,有利于维护侦查和保障人权的关系平衡。根据我国侦查讯问的法律规定现状,借鉴国外经验,应当从讯问地点、讯问主体、讯问时间、讯问前的权利告知、讯问方法、讯问对象、讯问结果的固定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程序控制。  相似文献   

9.
在法治国家(地区),沉默权和律师帮助权是讯问前最主要的告知内容,如果侦查机关未告知这些权利,则所获供述有可能落入非法供述排除的范围。在讯问前未告知权利与非法供述排除规则的关系上,法治国家(地区)形成了原则加例外模式和裁量排除模式。我国《刑事诉讼法》虽有讯问前告知权利的规定,但告知内容单薄,且未确立程序违法所获供述排除规则。作为理想的改革措施,我国应借鉴法治国家(地区)有关讯问前权利告知制度,建立完整的讯问前权利告知规则;通过对现行立法和司法解释相关规定的进一步挖掘,也可以在不突破现行法律框架的情况下一定程度上弥补我国讯问前权利告知规则的缺陷。  相似文献   

10.
侦查讯问中犯罪嫌疑人的人权保障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健 《中州学刊》2004,(5):206-208
侦查讯问是刑事诉讼中一项由公权力主导的侦查措施,它具有潜在地损害犯罪嫌疑人的权利的可能性.要加强立法改革,完善相关法律规定并做好法律解释;建立侦查讯问程序,加大对犯罪嫌疑人人权的保护力度;转变观念并强化侦查讯问中的人权保障意识.  相似文献   

11.
我国检察机关的讯问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制度起步于2005年年底,实践证明该项制度在促进执法观念转变、保护办案干警、节约司法资源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对实现保障人权和惩罚犯罪的有机统一具有重要意义。2012年3月14日,修改后《刑事诉讼法》首次将讯问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工作上升至法律层面,这是讯问全程同录制度发展史的重要里程碑。然而我们必须看到,由于我国的讯问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制度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影响了其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的作用和效果,个别检察机关甚至利用部分规定的不完善降低自身要求和标准,使得该项制度流于形式。因此,应当研究进一步健全讯问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制度,以切实规范检察机关的执法行为和保障犯罪嫌疑人合法权利,促进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的平稳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律师讯问在场权是指从犯罪嫌疑人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时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至侦查终结前,辩护律师在每次讯问时到场对侦查人员的讯问行为进行见证和监督的权利。有观点认为,赋予律师讯问在场权虽具有积极意义,但鉴于我国的立法现状和司法实践,确立这一制度还存在一些障碍。本文认为,随着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的颁布和实施,目前各方面条件已基本成熟,前述疑虑似可消除,应尽快在我国建立律师讯问在场权制度。  相似文献   

13.
陈利 《理论界》2009,(11):69-70
从犯罪经历出发,个体犯罪的发展变化过程大体上经历了初犯阶段的恐惧心理、进入再犯阶段的侥幸心理和发展到累犯阶段以及职业犯的平稳心理。本文结合侦查实践,根据初犯和累犯在侦查讯问中的心理活动特征,提出具体侦查讯问对策。  相似文献   

14.
刘晓然 《理论界》2005,(12):114-115
现行刑事诉讼法规定,犯罪嫌疑人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或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可以聘请律师帮助,受聘律师可以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向其了解有关情况。就此,律师介入刑事诉讼程序的时间提前至侦查阶段。这是现实的需要,也有充分的理论基础。但在实践中,由于立法的不完整性及其他客观因素,律师在侦查阶段的权力名存实亡,其辩护地位更无从谈起。因此,必须对律师在侦查阶段的会见权、在场讯问权、阅卷权、调查取证权等问题进行研究,确保律师辩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黄锫 《学术月刊》2022,(5):95-106
行政执法中的声誉制裁可以区分为确认型、公示型与处罚型三种理想类型。确认型声誉制裁中包含了行政执法机关实施的行政确认行为,以及与其相链接的多种其他行政制裁措施(包括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措施与其他制裁措施等),其规范形态主要存在于违法失信名单管理制度中。公示型声誉制裁中包含了程序性行政行为、政府信息公开行为与行政强制执行行为,呈现了多样化的规范形态。处罚型声誉制裁中包含了行政处罚中的声誉罚与人身罚,前者主要体现在通报批评相关的法律规范中,后者则并无法律规范依据,属于违法的行政处罚行为。  相似文献   

16.
侦查讯闻程序改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的侦查讯问程序存在着一系列的结构性缺陷。对此,《刑事诉讼法》再修改时可考虑对讯问前的权利告知、讯问地点、询问时间、讯问步骤、讯问手段、讯问过程中的律师在场、讯问笔录的制作以及羁押性讯问的同步录音、录像等问题作出明确和合理的规定。  相似文献   

17.
我国新<律师法>中对于律师的会见权、阅卷权、调查取证权等权利的新规定,促使侦查讯问工作进一步走向透明、公开,也增加了办案的不确定因素,加大了收集、固定证据的难度.这对于侦查讯问观念、方式、能力等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对此,侦查讯问部门应更新观念,积极应对挑战,为新<律师法>的实施创造条件,并根据新<律师法>及时调整相关制度,依法行使职权.同时,应尽快修定与新<律师法>相对应的<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以确保新<律师法>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8.
现行的侦查讯问程序存在着一系列的结构性缺陷.对此,《刑事诉讼法》再修改时可考虑对讯问前的权利告知、讯问地点、询问时间、讯问步骤、讯问手段、讯问过程中的律师在场、讯问笔录的制作以及羁押性讯问的同步录音、录像等问题作出明确和合理的规定.  相似文献   

19.
“冲突规范是什么性质的法律规范”这一问题在国际私法学上素有争议,而问题的实质在于中国法理学对该类规范尚未有充分的认识和研究.实际上,在法律规范体系中存在着一类适用法规范,我们可以对它作如下定义:凡是对法律适用行为本身作出指引的规范,都属于适用法规范.适用法规范不仅包含冲突规范,也有其它多种表现形态,在各类法律文件中都有体现.适用法规范是一种行为规范,也是裁判规范和技术性规范.在法律规范体系中,适用法规范虽然数量不多,却对于整个法律规范体系的运作有着不可缺失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商业银行法律风险产生的原因:行为违法、不规范行为、外部法律环境和法律事件。加强商业银行法律风险的防范:一是专业性法律风险防范,二是加强内控体系建设,三是完善银行监管,四是金融法治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