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继 《天府新论》2018,(3):81-88
通常认为,胡塞尔关注的是意识意向性,到了海德格尔、梅洛-庞蒂那里才创造性地将意识意向性转化为身体意向性。即便一部分学者将目光转向了胡塞尔手稿中的身体问题,也倾向于认为在他那里纯粹意识和身体是分裂的,身体处于从属地位。本文试图从纯粹意识的本质、亲身被给予的直观行为和物感知的侧显特征三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说明纯粹意识内在包含了身体维度,那种认为纯粹意识与身体分裂的看法是一种误解,这种观点没有跳出传统身心二元论的窠臼来理解二者;另一方面说明胡塞尔在处理纯粹意识的具身化问题时,身体经历了一个从隐匿到实显的过渡。  相似文献   

2.
在时间感知的分析中,迈农认为对一个运动的感知不是由连续的瞬间现在感知所组成,客体对于感知来说在终点完成.通过对迈农观点的回应,对时间意识中的立义与延展感知的现象学描述,以及对意识流中纵意向性与横意向性及其相互关系的辨析,胡塞尔指明一个延续的对象的感知在一个延续的感知行为中出现,一个当下的行为能够觉察到一个逾越现时当下的时间的延展,一个对象延续的感知在感知的延续中是如何可能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研究了从休谟到胡塞尔哲学中经验概念的变化 ,指出了从近代经验主义到现象学中经验的向内转的趋势。休谟对洛克的经验概念进行改造 ,使经验由一种对外在刺激的表象转向经验的内在自我呈现 ,而胡塞尔则认为真正的经验应是纳入先验意识结构的内在经验 ,休谟的“内在经验”仍然是外在于主体先验意识结构的外在经验。经验内涵的这种由外而内的转向为现象学的产生打下了基础 ,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原真性概念在胡塞尔哲思中历经了一个几乎伴随先验现象学发展始终的、不断突破内在矛盾的进程.本文依循胡塞尔展示原真性概念的原始理路,将原真性概念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作为原真性概念之原型的心理实在性意义上的本己自身性、具有人格性和单子内涵的原真性以及原-原本性的原真性概念;进而分别将这三个原真性概念顺次建基于具有内在奠基性的时间性的横意向性、纵意向性和持恒的当下/流动着的-涌流的活的当下这一先天的时间构架之上.  相似文献   

5.
鲍文 《兰州学刊》2009,(12):166-168
语言哲学的核心问题是意义理论。文章从指称与表达式、意向性授予活动和意向性充实活动等方面讨论胡塞尔意义理论的核心主旨,指出胡塞尔的语言哲学思想揭示了意识和语言表达的意向性本质关系。  相似文献   

6.
观念、对象与方法——胡塞尔的现象学思想概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从观念、对象与方法三个方面来概括胡塞尔的现象学思想。胡塞尔的现象学在观念上是一种先验的唯心主义 ,他通过对心理主义的批判达到了本质现象学的立场 ,又通过先验还原获得了先验自我 ,从而走向了先验现象学。不过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 ,胡塞尔现象学的贡献在于提出了一种本质直观或本质还原的方法 ,即通过直观而不是抽象与推理把握到观念性的本质存在。最后 ,胡塞尔现象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及其意向性结构。本文的结论是 ,胡塞尔在先验自我与交互主体的关系问题上陷入了困境 ,因此未能超越唯我论的立场  相似文献   

7.
胡塞尔眼中有三条时间河流:自然时间、主观时间和内在时间,并澄清了现象学意义上的内在时间概念:意识的时间性是产生内在时间的先天条件;对事物延续或变化的感知所形成的原印象是这个时间的源头;当下的原印象被意识把握为现在;诸多现在意识的相继产生和滞留构造起一个内在时间;这个时间因为其意识构成而被称作主客同体的内时间意识.  相似文献   

8.
一般概念的抽象问题一直是柏拉图以后哲学的古老包袱,对于它的不同回答,凸现了心理主义和逻辑主义的哲学分歧。胡塞尔在澄清数的概念起源中,发现了意识的范畴直观(本质直观)能力,并由此走向了现象学道路。而感知问题是先验主义和经验主义哲学的主要分歧点,胡塞尔的感知理论在其现象学意义上超越了二者的对立。本文就数的概念起源和感知分析的案例,简要地勾勒出胡塞尔现象学的主要思想路径。  相似文献   

9.
感知、想象与图像意识是胡塞尔意识现象学的基本概念,对其描述与区分始终是胡塞尔现象学的中心课题之一.通过意向本质的描述与分析,胡塞尔不仅向我们揭示了感知、想象与图像意识的基本特征与结构,而且也以现象学的方式厘清了感知、想象与图像意识之间的区分.  相似文献   

10.
何舒骏 《理论界》2023,(8):44-51
黑格尔的洞见在于,只要意识在自然态度里理解认识,即它把自己的认识看作和对象不同的,它就现成地凭借这一区别在自身之内提供了自己知识的尺度。而胡塞尔因为悬置了这个区别,或许也丧失了驱使现象学向前推进的内在力量。胡塞尔会去研究的是,不同环节对于意识的不同给予方式是如何先验构造起来的;而黑格尔却要探索如此的被给予性的运动到底把意识引向何方。所以,当胡塞尔现象学强调在意向性结构中对象和意识的一致性的时候,黑格尔所洞见的反而是意识活动的双重结构的不同一性。当胡塞尔研究内意识时间的时候,黑格尔则描述时间性意识。对于胡塞尔,呈现的东西是自明的,对于黑格尔,直接的东西也是间接的。  相似文献   

11.
康德认识论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就是18世纪的现象学,胡塞尔的现象学是对康德的发展.胡塞尔现象学是严格科学的哲学,现象学的严格科学性建立在对意识的先验还原之上,胡塞尔区分了先验自我和经验自我:经验自我是心理学的主体,先验自我克服了经验自我的心理学元素.先验自我以不朽的肉身为依托,先验自我的意向性是彻底透明的,先验自我与永恒的神性相连.  相似文献   

12.
试论主体基本意向性的历史演进黄宏伟对主体基本意向性的研讨,可以从多层面展开。既可以分析基本意向性内在的功能与结构的关系,也可以分析基本意向性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自我建构与被实践整合的关系;既可以辨析基本意向性与主体论中已有概念及哲学基本问题的学理关系,...  相似文献   

13.
胡塞尔开创了独特的现象学研究方法,萨特理论作为胡塞尔之后又受其影响较大的学说,二者在某些问题和解决方式上都拥有着极强的内在关联性和可对比性。胡塞尔对自我的论述进行了较为具体的原初阐释,而萨特意识的三个等级理论所凸显出的纵向流的过程性分析思路,对胡塞尔的自我理论进行阶段性的分析和厘清提供了一个思考导向,胡塞尔自我理论与萨特意识理论在范围界定、地位性、时间性等方面自有不同之处,在差异的对比中可得以更好理解。  相似文献   

14.
徐复观对庄子作了“再发现”,认为庄子的心斋之心是艺术精神的主体,也是关的观照得以成立的根据。心斋之心与现象学的纯粹意识有相通之处,表现为三个方面:心斋的“忘知”和现象学的还原,心斋的虚静之心与现象学纯粹意识的意向性结构,心斋之心的“明”、“若一志”与现象学的本质直观。通过引入胡塞尔的现象学理论,徐复观对庄子思想作了创造性的阐释,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但其对胡塞尔现象学直观的理解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在胡塞尔的思想发展中,现象学反思与相即感知之间的奠基关系经历了变化.但由于忽略了其中的复杂事态,纳托普和海德格尔对反思作了简单化的批评.在对内时间意识的研究中,胡塞尔揭示了如下关键事态:由原初滞留、前摄和原印象所构建的活的当下溢出了由特定的相位关联所构筑的,并且只有在现象学反思中才能被揭示的意识的双重意向性.唯有在一种区别于现象学还原的拆解或根本性还原中,作为这种溢出物之生成根源的原感觉意识的本源趋同,以及作为它的形式化产物的原意向才能被如其所是的揭示,而现象学反思也随之自身展示为一种能够揭示原意向和纵意向性的自身关联式的自身思义.基于上述事态,海德格尔的解释学直观与这种自身思义间实际上存在着严格的实事关联.  相似文献   

16.
程金海 《阴山学刊》2005,18(3):10-14
胡塞尔对西方现代美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意向性理论与审美对象的存在形态;形式价值论与审美价值论;主体间性理论与审美主客体关系;生活世界理论与艺术的审美功能。考察胡塞尔对现象学美学、存在主义美学、解释学美学的影响,可以见出胡塞尔对当代西方美学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许茨把现实(现象)世界视为一个文化世界,又把文化世界的总体视为生活世界,进而又把工作世界视为生活世界的核心。这一进展有其内在的思想运行逻辑,也有其外在的文本表征。其还原方法、意义理论、主体间性理论、意向性理论都建立在工作世界基础上,这就在意识哲学的意义上构成了一个走向工作世界的文化世界理论体系,这是肇始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现象学的一种新进展,也是当代文化世界哲学的一个新走向。  相似文献   

18.
威廉·詹姆士将意识看作是一条流动的河流,意识流分为实体部分和过渡部分,过渡部分被称为意识的边缘,意识的各个实体部分通过其"边缘"部分相互连接、交融在一起,并成为构成意义的根源。对"边缘"的发现引向了一种詹姆士版本的意向性理论,这种理论展现为一种意识的注意和朝向活动与思想的对象构成的先天关联结构。这一结构与胡塞尔的意向活动—意向相关项理论有着亲缘性。  相似文献   

19.
noema(中文一般称为“意向相关项”)源于拉丁文νóημα,意指“被思考的东西”.它是胡塞尔在先验现象学阶段提出来的一个概念,与noesis相对.由于胡塞尔对它的规定和描述带有很大的含糊性,因此在不同学者之间一直存在着关于“noema”确切含义的争论,即它究竟是“对象”,还是指“语言意义”.然而,从大量的文本根据和胡塞尔的研究理路来看,noema既包括对象,又包括意义.沿着这一思路,我们发现,noema概念具有诠释性和意向性双重特征.  相似文献   

20.
广松涉认为,胡塞尔的“意向性本质直观”不过是人们交互主体地、观念地、逻辑地把握事物的纯主观意识形式,是观念的符号。但实际上,人们对事物的观念把握或“本质直观”,如果脱离人们的社会实践及主体际交互主体的语言交流,它们是很难实现的。因此,这就需要对人们是怎样通过社会实践和相互间的语言交流而形成了他们关于对象世界的对象意识、以及这种对象意识的双重认识构造和“四肢结构”关系予以理论的解析。于是,广松涉独具特色的认识论由以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