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湟地区是青海乃至全国多民族共生、多元文化共融的典型区域。据文献史料,按照中国历史发展纵轴五个节点,耙梳青海河湟地区道教信仰历史脉络,并以微观个案为基点,立足多元文化视角研究河湟地区道教与多元宗教文化互融的表现特征。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自然属性方面考察了秦汉时期青海河湟地区的生产情况,并与河湟周围地区联系起来进行探讨,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3.
<正> 河湟地区,包括湟水流域及其附近的黄河流域,地跨青海、甘肃两省,而以青海为主。尽管河湟地区(特别是河湟谷地)各地的自然景观非常相似,但在我国目前流行的自然地理分区上,一部分(主要部分)划属“青藏自然区”,一部分划属“华北自然区”。 现代考古学的成果表明,早在史前时期,河湟地区就开始有了人类居住生息。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和卡约文化等古文化遗址遍及河湟谷地即是明证。周秦时代,  相似文献   

4.
河湟宝卷流传于甘青两省河湟流域多民族地区,是内地宝卷西传入青后,与当地多民族文化相融合并深受藏传佛教影响的一种民间信仰形式。由散韵结合到有韵无散,由民间宗教发展为融合藏传佛教元素的民间信仰,河湟宝卷与青海河湟地区的民间信仰"嘛呢经"之间体现出相互密切的关系,具有浓厚的汉藏双重信仰文化特征,二者之间是一种流变和衍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先秦至代前中期,青海河湟地区居民的社会身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随着中央王朝在此地统治力量的强化,一些当地居民被编户齐民,从而拥有了与中原居民同样的社会身份;另一方面,在内生的地方秩序中,由当地土司、千百户等统治的土民则具有与中原居民完全不同的社会身份,而土民群体的存在既反映出青海河湟地区社会文化属性的地域特色,同时也是华夏边缘社会文化属性得以存续的社会基础。民国时期,在青海建省及县制改革等的影响下,居民身份从土民到国民的转换,十分鲜明地体现了青海河湟地区社会文化的过渡与转型。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对青海河湟地区乐都、大通、湟中三县四个村同一土司后裔——阿氏族群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史志文献及该族群几个分支的族谱,探讨河湟阿氏族群历史记忆下的社会文化互动,为明清以来河湟民族文化的发展变迁提供不可或缺的研究素材。  相似文献   

7.
<正> 北宋初,特别是(口角)厮啰政权时期,青海境的吐蕃人中,封建领主制已取代奴隶制居于主导地位。北宋末年,宋王朝对河湟地区实施了近30年的统治,并向这一地区迁来了一批汉族农民。北宋的封建地主制经济制度对河湟吐蕃人产生了强烈影响,以至数万户吐蕃人“愿比内地”,即情愿接受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制度。期间,青海东部租佃关系有了进一步发展,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弱化,但尽管如此,与中原地区相比仍存在不小的距离。金和西夏统治河湟时,生产方式大体保持了北宋末的水平。至于河湟农业区以外的广大地区,长期以来以游牧为生,受汉族地区经济制度的影响相对微弱,其社会发展水平较低,仍盛行部落领主制,部落属民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强烈。  相似文献   

8.
论河湟地区多民族文化互动关系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从历史时期以来 ,河湟地区各民族间就结成了文化上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和相互吸收的多元多边的互动关系 ,这种文化互动与河湟地区共同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紧密相随并产生了重要影响。族际间文化互动还促成了大量的文化变异和文化同化现象。文章特别从语言、宗教和民俗等方面具体地对河湟地区多民族文化互动关系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河湟地区民族和谐发展的文化哲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对世居河湟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以及各民族之间文化习俗、宗教哲学、道德伦理、社会交往等方面相互交流与影响的研讨,提出各民族长期形成的族群友好意识、宗教伦理主张、社群至上观念、天人和谐精神、文化互动格局等重要的文化哲学因素,是促进青海河湟地区民族和谐发展的深厚基础。  相似文献   

10.
<正> 明代在全国实行屯田,今青海境内的河湟地区也不例外。明洪武十年(1377年),西宁卫在湟水中下游开始实行军屯,永乐九年(1411年),开始在河州卫归德千户所所辖的黄河南岸今贵德、尖扎、同仁等县境内也实行军屯。对河湟地区明代军屯情况的研究,是本区域经济史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仅就接触到的有限的资料,对河湟地区军屯的组织管理、屯军受田亩数、耕牛籽种的供给以及军屯的租赋等问题做些探索,以就教于学术界。  相似文献   

11.
试论青海“花儿”风格之“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青海"花儿"是青海民族民间艺术中甚为艳丽的奇葩,是河湟儿女至为钟爱的艺术形式,也是河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要使"花儿"继续保持其强健的生命力和社会影响,必须保持其以"野"为最重要特征和以纯正、清新为显著特色的基本风格。  相似文献   

12.
自清以来,河湟地区的土司制度日渐衰落,除了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削弱土司的政策以外,河湟地区基层社会组织的变迁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并对藏族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表现在:河湟地区基层社会组织的变迁使藏族社会的土司制度受到致命打击,实已形同虚设;为河湟地区藏族的交往铲除了藩篱,不同文化间的相互渗透进一步使国家权力与地方基层社区得以整合;抑制了藏传佛教在河湟地区的扩张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 青海地处江河上游,河湟地区蕴藏着丰富的古代文化遗存,广大的西部地区也发现许多文化遗迹。这个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其所孕育的各民族文化,既有自己的发展过程,又有其互相影响之处。因此,探讨这个地区的古代文化发展过程,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本文主要就青海境内古代文化的类型、内涵、分布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田野调查、文献资料法,将河湟宴席曲置于其具体的生存语境中,对其展演的时空、语言、动作、旋律以及情景进行分析。河湟宴席曲是河湟民间宴席活动中特定时空下的仪式化行为,表达着民众的价值趋向、伦理观念、行为方式,以及独特的情感抒发方式。河湟宴席曲具有跨民族、跨文化的多元文化特征,在其狂欢的表象之下,蕴含着河湟民众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感。  相似文献   

15.
皮影戏是我国民间融戏剧、文学、音乐、美术为一体的一种古老而奇特的戏曲艺术,素有"银灯映照千员将,一箱容下百万兵"的美称。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皮影戏在青海河湟地区甚为流行,但时至今日,曾经在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的这一民间艺术正在淡出人们的视野,濒临绝迹。本文在大量参考前人调查研究的文献资料基础上,运用人类学参与观察、访谈调查等田野调查方法,以平安县灯影队为典型个案,对河湟地区的皮影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考察。  相似文献   

16.
河湟地区藏传佛教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河湟”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代 ,《后汉书·西羌传》有“乃度河湟 ,筑令居塞”的记载。这里的“河湟”是指今甘青两省交界地带的黄河及其支流湟水。此后 ,“河湟”逐渐演变为一个地域概念 ,指黄河上游农区和湟水流域 ,即今青海省境内包括贵德、尖扎等黄河沿岸地区在内的东部农区和甘肃省的临夏回族自治州。历史上 ,这里是多民族交错杂居、各种文化碰撞交融的地带 ,藏传佛教在这里从传入、发展到鼎盛、衰落 ,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一、河湟地区藏传佛教的历史考察藏传佛教传入河湟地区的历史十分久远。据《安多政教史》记述 ,早在唐代宪宗…  相似文献   

17.
河湟地区是一个既适宜农耕又适宜畜牧业生产的地区,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民族在此生息、繁衍。因这一地区战略位置极其重要,西汉以来一直是历代王朝重点经营的区域。在河湟开发的漫长历史中,明代是一个关键时期。明王朝总结汉唐以来历代政府经营河湟地区的经验教训,制定了一系列富有新意的政策,在实际推行中颇有建树,对这一地区实施了有效的统治。  相似文献   

18.
《村落.信仰.仪式——河湟流域藏族民间信仰文化研究》一书,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青海河湟流域藏族民间信仰中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信仰遗俗,以及灵魂观念、占卜术的产生及其类型,巫术及其展演、苯教信仰遗俗等进行了阐述,在藏学研究领域独树一帜,读后让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9.
<正>青海出土的彩陶器以河湟流域最为丰富.河湟流域,指今天的黄河上游的河谷地带、湟水流域和大通河流域,古称“三河间”.在大约距今3000——4000年之间,河湟流域水草丰美,森林茂密,气候比较适宜于人类的生产活动,特别在海拔1800——2200米左右的河谷和丘岭地带,由于当时植被和森林覆盖率比较高,先民们从事狩猎活动,与野生动物关系十分密切,对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也比较深刻.譬如青海卡约文化出土文物中有动物骨骼制成的骨箭簇、骨针等生产生活用具外,还有鹿牙做的项饰,说明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离不开  相似文献   

20.
佛教圣迹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河湟地区的佛教圣迹主要由佛寺、佛塔和佛教高僧的修行处等构成,这些圣迹不仅在河湟地区随处可见,而且在当地的口传文学中屡被传诵。在民间话语下的这些佛教圣迹无一例外地浸染着神圣、瑰丽、奇幻、灵性、特异等特征,这是表演者的刻意为之,目的是唤起民众对这些佛教圣迹的崇信和景仰。因之,河湟口传文学中的佛教圣迹浸透着浓浓的信仰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