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关于黄梨洲有无乞师日本之行的问题,在现存梨洲遗著中没有明确的记载。全祖望在乾隆初年撰写《梨洲先生神道碑文》时,是曾感慨史家对于“起军、乞师、从亡诸大案”记载不详。至同治年间,梨洲七世孙黄炳?编写《黄梨洲先生年谱》时,曾猜测梨洲由于当时忌讳甚严而“欲使起军、从亡、乞师诸大案泯没其迹,以避无妄之灾”,但他们都是肯定梨洲有乞师日本之行的。近代梁启超曾撰《黄梨洲朱舜水乞师日本辨》(《饮冰室文集》之四十),对全祖望的说法提出异议,认为梨洲有“避仇”日本之行而无“乞师”日本之举。谢国桢氏所著《黄梨洲学谱》对全、梁之说持“存疑”态度,实际上加深了人们的怀疑。今人论著中或持全氏之说,或申梁氏之疑,或持两可之说,致使这个问题成为悬案,迄今没有定论。  相似文献   

2.
《滇考》一文被编入《梨洲遗著汇刊》,黄宗羲是该文的作者似无疑义。然而,已有人怀疑,《梨洲遗著汇刊》初刊于宣统庚戌(1910年),何以此前二百余年诸家黄宗羲著录从未提及此文?如果是新发现,编纂者对此文的由来及发现的经过为什么不加说明?这不能不怀疑编纂者将《滇考》列为黄宗羲遗著有无确据。  相似文献   

3.
东渡日本,是黄宗羲生平行事中一段不可忽略的经历。同、光之际,他的裔孙黄炳?辑《遗献梨洲公年谱》,即称之为宗羲生平三大案之一(《遗献梨洲公年谱》卷首《遗献梨洲公年谱叙》)。然而,由于在传世的黄宗羲遗著中,对这一段经历罕有涉及,以致引起后人争议,迄今悬而未决。在这个问题上,主要有两种看法。雍、乾间学者全祖望认为,黄宗羲东渡日本在顺治六年冬,目的是为了向日本乞师(《鲒埼亭集》卷十一《黎洲先生神道碑文》),此其一。其二,近世学者梁启超于此则持异议,他撰文驳全氏之说,考订黄宗羲东渡日本为顺治元年,目的在于“避仇亡命”(《饮冰室文集》之十四》黄梨洲朱舜水乞师日本辨》)。一个是“避仇亡命”,一个是“乞师”邻邦,而且时间又相去五年之久,二者的距离是很大的。二说孰是,颇费推敲。以下拟就此试作一番钩稽,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4.
黄宗羲(一六一○—一六九五),字太冲,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古藏室史臣、双瀑院住持等,人称梨洲先生。黄宗羲的著作数量众多,涉及领域也很广阔。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他编选  相似文献   

5.
一、“寒芒熠熠,南雷之村”黄宗羲晚年自号“南雷”,似乎别有深意。康熙二年癸卯(1663年)他五十三岁写成《明夷待访录》一书的《题辞》,自署“梨洲老人识”,“梨洲”一号以后并不常用;康熙十五年丙辰(1676年)他六十六岁在《留别海昌同学序》这篇名文中,慨然自称“余南雷之野人也,气质卤莽”,同时,猛烈抨击当时道学圈子中空疏狭隘,“封己守残”的学风。此后,他编定自己的文集、诗集以及《黄子留书》等,均冠以“南雷”二字。全祖望就其处于“贞元之运”的一生学行,赞之为:“鲁国而儒者一人。矧其为甘陵之党籍,厓海之孤臣。寒芒熠熠,南雷之村。更亿万年,吾铭不泯。”且谓其“建续钞堂于南  相似文献   

6.
明末清初,钱谦益与黄宗羲先后主盟文坛。钱对黄有铭墓之托,黄亦嘉许钱为"四海宗盟"。黄宗羲晚年重构有明文统,却称钱仅"所得一半",并在其《思旧录》中全力批揭钱文之弊。这一落差实源于黄宗羲对明文统系的自觉构拟,并通过对归有光地位的归属而鲜明表现出来。前评突出了钱的派别影响,后评则自文章史地位立论。无论在作为一代文章渊薮的《明文案》《明文海》,还是在作为一家之学的《明文授读》中,钱文皆大量入录。这也反映出黄宗羲在标揭明文正统的同时,不失对钱文的理性评判。  相似文献   

7.
读苏轼《方山子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的《方山子传》是一篇写得十分别致的传记体文。本文拟就其写作时间、当时作者的思想状况以及文章的主要艺术特色等方面问题谈点个人看法。 《方山子传》究竟写于何时?目前,大家的看法尚存在分歧。如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该文之“解题”、牛宝彤先生选注的《三苏文选》、丛鉴和柯大课两先生合著的《苏轼及其作品》中都认为写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而颜中其先生编注的《苏东坡轶事汇编》附《苏东坡年表》、刘乃昌先生选注的《苏轼选集》、王水照先生选注的《苏轼选集》中则都认为写于元丰四年。 《方山子传》中有这…  相似文献   

8.
一个是被誉为封建社会的皦皦完人,一个是得时代风气之先的启蒙思想家。如嵇文甫先生所言,梨洲之学,远宗阳明,近承蕺山,但考察黄刘关系的文章至今付之阙如。本文仅宇宙观与人性论方面,并结合两人所处的时代,作一剖析。一黄宗羲的哲学与他的明快锐利的政治见解相比,每每给人以晦暗驳杂之感,以致迄今众说纷纭。其实,黄宗羲的哲学是以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矛盾,力图使各种对立的观点折衷为特点的。除了人所共知的“盈天地皆心也”“盈天地皆气也”这二个自相抵牾的哲学命题同见于《明儒学案》外,还有“尽天地间皆是理”(《答忍庵宗兄书》这一全称判断。  相似文献   

9.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救母记曲本》,是新文化运动巨匠胡适先生旧藏珍本戏曲之一。戏曲史学家吴晓铃先生曾为之撰写跋文,认为该本系清宫连台大戏《劝善金科》的祖本之一。吴氏之后,此本下落再未见披露。笔者于北京大学图书馆访得此本,对其来源进行了考证,并以之与明《目连救母劝善戏文》、首都图书馆藏康雍旧本《劝善金科》、清武英殿本《劝善金科》相比勘,介绍了《救母记曲本》的主要内容,并对其版本源流进行了梳理,说明了其版本价值。  相似文献   

10.
王重民先生编于一九三四——一九三八年、出版于一九六二年的《伯希和劫经录》,著录伯.三八九八残卷时,对于作者因不明而未予著录,对于篇名拟定为《持诵<法华经>灵验记》,此后一九八一——一九八五年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出版的黄永武先生主编的《敦煌宝藏》沿袭王录,也将伯.三信九八写卷拟名为《持诵<法华经>灵验记》。但笔者在研读敦煌遗书过程中发现,王、黄二先生对伯.三八九八写卷内容按断有误,对其出处及作者不察,上述拟名实为不当。经过一番考察,笔者断定:伯.三八九八写卷实为唐释道宣《集神州三宝感通  相似文献   

11.
关于发表《台雁笔记》等三种黄宗羲遗著的说明*吴光吴光,男,1944年出生,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杭州310025)我在实际主持《黄宗羲全集》的编辑校点、搜集黄宗羲佚文佚著时,根据前人著录,知梨洲曾著《台雁笔记》(又名《台宕记游》)和《读龟山...  相似文献   

12.
《鬼买缺》、《枯骨自赞》①是清代文人袁枚所写的笔记作小说集《续子不语》中的两篇文言小说。作者自称此书"乃广采游心骇耳之事"而成。今天看来,该书内容确多荒诞不经,然而在受认识方式限制的古人眼中,神鬼的影子总是和现实生活的图像交织在一起的。古人的心理、观念、世情,风俗,往往也反映在这些离奇的故事之中。其《鬼买缺》、《枯骨自赞》虽是尽写阴间之丑事,但其影射当时首府亦国官爵、腐败者华之目的,确是令人一目了然的.这两篇小说均创作于乾隆盛世,此时社会矛盾不是很尖锐。然曾中进土井三地为县官的作者却从自己在官场的…  相似文献   

13.
刘骏勃 《唐都学刊》2023,(5):98-106
意大利著名汉学家马西尼(Federico Masini)教授对乾隆朝《清文献通考·四裔考》中有关意大利的部分进行了翻译和细致的研究。其贡献包括追溯文本史源,指出编辑的一些失误,对相关名物的解释,对与文本有关的资料的提示,对作者编写方式和意图的分析,揭示了文本在中意交流背景下的价值定位。借助马西尼教授的研究可以深入推进对《四裔考》意大利部分的了解,《四裔考》对《职方外纪》等相关内容的裁剪移置,反映了编者对传教士所言五大洲之说的反对,显示出清廷天下观念对当时历史书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发愤之作:《夭火在中国燃烧》作者王观泉先生系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享受国家津贴的资深。研究员其社会兼职为中国鲁迅协会理事、中国现代文学会理事。王先生已出版的著作有:《鲁迅年谱》、《鲁迅美术系年》、《鲁迅与美术》、《欧洲美术中的神话和传说》、《席卷在最后的黑暗中一一郁达夫传》、《一个人和一个世界一一瞿秋白》、《被缚的普罗米修斯——陈独秀》及《人,在历史的漩涡中》等。传世名著多为发愤之作。司马迂因自己受宫刑而痛不欲生,然未自弃,发愤作《史记》是也。上世纪2 0年代开新红学先河之《红楼梦考证》乃胡适于上海亚…  相似文献   

15.
在对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珍贵遗产,产生于二千多年前的教育学专著《学记》的探讨方面,前辈学者已经为我们做了大量铺路和引路的工作。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顾树森先生的《<学记>今译》,傅任敢先生的《<学记>译述》、沈灌群先生的《中国古代教育和教育思想》中第二章第五节《先进启蒙者“学记”作者底教育观》等专门论著。他们的工作不仅使我们能够在对《学记》的理解上少走弯路,而且在对《学记》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认识上,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高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离骚》的艺术特点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离骚》虽真实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却是通过典型化的艺术折光表现出来的。《离骚》的“吾”是受天之托从天而降的神胄。楚的宗神是祝融而不是高阳,《离骚》称“吾”是“帝高阳之苗裔”,乃是一种艺术虚构,其目的是为了渲染诗主人公“吾”的“内美”。同样,生辰、名、字等,也都不是作者生平的实录,而是出自艺术需要的创造。  相似文献   

17.
李宗桂先生的《中国文化概论》是国内建国以来第一部从宏观上、总体上对中国文化进行探讨的论著。它既是一部通俗而简明的教材,又是一部颇独到而新颖的开拓性著作。综观全书,作者做到了这两方面的统一。在作者看来:“文化是代表一定民族特点的,反映其理论思维水平的精神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页8)从这一定义出发,作者着力探讨了中国文化的流变和分期,中国文  相似文献   

18.
评《太平天国避讳研究》徐吉军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吴良作研究员长期致力于太平天国史研究,其论著屡获学术界好评。广西人民出版社于1993年8月出版的《太平天国避讳研究》,是吴良作先生的近年力作之一,经作者]2年呕心沥血、三易其稿而成。全书共27万字,分7章,...  相似文献   

19.
朱晓燕 《社科纵横》2006,(10):118-119
《西游记》以幽默诙谐著称于世,幽默诙谐也使《西游记》更加妖娆多姿。论述了《西游记》的幽默体现了作者反抗权威、追求自由的象征意义,幽默使作品实现了“宗教”与“自然”的有机统一,幽默也是作者超然态度的反映,幽默更是一种含泪的笑,在笑声中包含着作者对现实人生的理性顿悟;指出《西游记》幽默背后的深层含义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20.
李安纲 《唐都学刊》2000,16(4):80-84
鲁迅先生为了实现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拨,认定吴承恩做《西游记》的作者,从而在客观上否定了《西游记》的文化载体意义和社会认识价值。此后,由于作者的限制,《西游记》的文化研究始终不能有所深入。为了真正探索《西游记》的文化意义,我们就不能不对鲁迅先生的《西游记》作者研究进行一番反思和考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