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陈云十分重视并大力提倡学哲学、用哲学。他经常讲,“学好哲学,终身受用”。他身体力行,孜孜不倦地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用以解决革命和建设中不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通过实践和深入的思考,他提出了以“15个字"即“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为核心的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对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应当很好地研究和继承这份珍贵的精神财富。研究和学习陈云哲学思想的重要意义在陈云的论著和相关的实践中包括三个层次的内涵:第一是政策层次;第二是理论层次;第三是哲学层…  相似文献   

2.
贺伟 《老友》2009,(1):8-10
陈云同志一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又很注重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他自己总结出15个字: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陈云又很平易近人,善解人意。陈云曾两次上庐山参加中共中央会议,尤其是1961年在庐山期间,留下不少佳话。  相似文献   

3.
陈云关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主要包括要坚持执政为民的理念,要立党为公,为人民"当差";要努力推进党的执政方式的科学化,坚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思想方法和"交换、比较、反复"的工作方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在于搞好党的自身建设。  相似文献   

4.
陈云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他在长达70余年的革命生涯中形成的高尚品格,是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缅怀陈云,学习他的高尚品格,对保持党员先进性,搞好党的先进性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陈云高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品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1.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修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哲学,是共产党人系统的世界观、方法论。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建议陈云学习哲学。此后,陈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养成了深刻的哲学修养。经过艰苦学习和认真实践,陈云提出了“不唯上、不唯书、…  相似文献   

5.
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形成了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哲学思想。在这一过程中,陈云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并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哲学思想。研究陈云哲学思想的历史发展,对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总结第一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形成两大理论成果的历史经验,搞好跨世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尚未充分展开,本文主要对陈云哲学思想的起源作一探讨,作为陈云哲学思想史研究的引玉之砖。爱国主义是陈云哲学思想萌发的土壤哲学思想是人们在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的活动…  相似文献   

6.
陈云一贯重视调查研究工作,认为调查研究是制定和执行正确政策的基础、领导者决策的前提。陈云认为调查研究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调查研究应注重典型调查,从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调查人员必须有很高的无产阶级觉悟,丰富的知识,这样的调查研究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陈云的遗产     
90岁的陈云走了。身后遗物:3卷《陈云文选》、少量存款、上百盘评弹磁带和对子女的教诲。 1994年夏初,陈云因肺炎住进北京医院。1995年4月10日中午,簿一波到医院看过他后,他听了一会儿评弹,然后休息。14时,他的心脏急剧跳动,心律紊乱,14时04分,这颗跳动了近一个世纪的心脏骤然衰竭了。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毛泽东生前评价陈云:公道、能干,比较稳当,看问题有眼光、尖锐,能抓到要点。 他一生不愿宣传自己。1945年,他说功劳,第一,人民的力量;第二,党的领导;第三,个人才智,这个次序不能颠倒了。  相似文献   

8.
陈云的哲学思想是在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升华中逐渐形成的。其哲学思想的实践品格,从精神特征方面看,表现为一种应用哲学,一种知行合一、以人民为核心的政治哲学。其价值主要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实现了三个具体化: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具体化为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把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具体化为政策与事实的关系,把政策与事实的关系具体化为“上”、“书”与“实”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陈云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唯实”和“交换、比较、反复”是其中最具特色的内容。这一思想方法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为基础,贯通了唯物论和辩证法,为我们提供了使认识更全面、分析问题更深刻、做出决策更正确的方法和原则,也对提高领导干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最终提高干部的领导素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陈云形成了丰富的调查研究思想,展现了独特的调查研究风格,即"只唯实"的实事求是态度,善于运用解决中心问题的策略,调查研究与科学决策的紧密结合,重视对群众生活的调查,全面的比较分析的思想。学习陈云独特的调查研究思想,对于中国共产党进行科学决策,实现正确领导,提高执政能力,树立良好理念,有着极其珍贵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艾思奇毕生致力于传播马克思主义,是哲学走出课堂的先驱者。70年前,他适应时代需要,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大众哲学》,开创了哲学大众化之路。《大众哲学》产生的深远社会影响,充分显示了哲学社会科学所具有的重要功能与作用。他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和他“战士和学者”的宝贵品格分不开的。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这种品格,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受西方理论的启示,朱谦之对文化学逐渐形成系统的思考,并于1935年出版《文化哲学》一书,就文化的定义、文化的类型、发展阶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做出系统阐述。在广泛采择西方各种理论的基础上,朱谦之受到来源于德国的理论影响十分显著,使他的文化学思想具有显著的思辩色彩和追求“生”与“情”的生命哲学特征。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到延安及其后的几十年间,大量阅读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著作,写了批注,提出了自己的思想观点.由于毛泽东拥有丰富的实践斗争经验,又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善于理论联系实际思考问题,因而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有自己独到、精辟的见解.毛泽东哲学批注中的哲学思想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我们把握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涵和特点是有重要价值的.  相似文献   

14.
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恽代英早期的哲学思想。恽代英提出的“物质实在论”有力地批判了哲学史上形形色色的错误观点 ,对哲学基本问题作了唯物主义的回答 :他提出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思想 ,批判了“不可知论”;对“无神论”和“有神论”的斗争 ,作了富有成效的论述 ,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他从一个侧面推动了当时思想文化运动的发展 ,为以后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在中共领导人中,毛泽东堪称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第一人。其具体路径为:一是十分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通向胜利的“中国道路”;二是强调批判地继承中国优秀文化遗产,努力谋求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这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一环;三是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的高度,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具体化为一系列工作方法、领导方法和思想方法,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作出的创造性贡献。这些对新形势下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哲学不是畸形地寄居于意识形态的教条中,而是一种在世俗生活现实之外,圣性的、神性的思想理论,是一种值得追求、值得实现的人类生活样本。哲学也是建构社会存在的理论,所有的劳动塑形、生产构式以及社会筑模都是通过人们的劳动和学习等活动重新在力量关系中建构起来。人们在社会中存在的过程,就是获得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改变现实的实际能力的过程。作为21世纪暨新时代的高等院校,还是非常需要哲学教育的,传播和继承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也是时代哲学的需要。南京大学哲学系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建立一个有战斗力、有影响力的学术团队。  相似文献   

17.
蔡元培的道德教育思想是他在全面疏理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基础上,试图融合中西道德教育思想以重构中华民族道德教育思想体系,塑造新的民族性格的结果;认为传统化的中庸思想是他的道德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章还具体分析了蔡元培的道德教育思想产生和形成的历史背景以及他的中西化观,认为他对近代西方人道主义的中国化解释既体现了他的中西化观,也体现了他的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18.
李达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纪念李达诞辰115周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形态。李达是在中国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先驱者和启蒙者。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进程中有着开创性的历史地位,被毛泽东称为“理论界的鲁迅”。  相似文献   

19.
金岳霖的为学,包括他的求学、教学和治学三个方面。它的历程分为学生时代、执教高等学府和在哲学所的岁月三个阶段。他考取清华学堂、留学美国和旅欧访学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和北京大学执教,创办了清华哲学系,出版了《逻辑》、《论道》和《知识论》三部重要的逻辑著作和哲学著作,主编了光明日报《哲学研究》专刊。他在中国科学院哲学所工作期间,系统地批判了自己过去的哲学思想和逻辑思想,批判了罗素的哲学思想,重视逻辑学普及工作,主持编写了《逻辑通俗读本》和《形式逻辑》。  相似文献   

20.
作为早期理论探索的重要成果,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将德国滞后的现实立为批判的靶子,重点围绕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展开论述。本文将根据《导言》的内在逻辑,从德国落后的社会现实分析、德国革命解放主题的梳理、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初探和马克思思想的三重理论话语的融合等四个维度,对这一文本进行理论主题、行文逻辑和价值目标的探索与阐释,力图从总体上呈现青年马克思理论启程的原生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