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元代婚恋剧是元杂剧创作的一种。元代婚恋剧在主题倾向上表现出鲜明的特征,即出现了推崇爱情,把爱情作为婚姻爱情基础的倾向,简单地说,就是尚情倾向。这种推崇爱情,把爱情作为婚姻爱情基础的倾向同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文学自身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并对明代文学创作的大团圆结局有深刻影响,直接启迪了明代汤显祖“情至”观的提出。  相似文献   

2.
社会转型带来了人们婚恋观念的巨大变化,也对大学生的婚恋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生理和社会的因素,女大学生的婚恋教育需要格外加强。新时期的女大学生婚恋教育重在引导女大学生处理好学业与爱情、同居与爱情、就业与婚姻等关系,同时还要确立正确的婚恋教育目标和掌握相应的婚恋教育途径。  相似文献   

3.
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婚恋观念呈现复杂的世代变迁逻辑,家庭作为婚恋观变迁的微观场域如何发挥作用,亟待考察。本文将家庭婚恋叙事作为观察两代人婚恋观念的透镜,基于57位大学生对父母婚恋经历的深度访谈,勾画父母对婚姻生活的反思与感悟,对子女成家的期待与教导,以及子女就父辈经验进行的共情与协商。本文指出,父母运用“世代延续”“世代断裂”与“人生进程”三个叙事框架来阐述自己的婚姻之道,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婚恋一体”的传统理念。子女在叙事过程产生的“情感共鸣”是他们理解父母婚恋观念的重要媒介。两代人对婚姻的理性操作与现实功能具有共识,但子代对亲子共生模式下的婚育规范难以接受。婚恋观念的代际传递呈现为两代人对代际契约的协商。  相似文献   

4.
论婚姻的属性——以关系契约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婚姻自治已深入人心,但婚姻契约观一直受到各种各样的质疑,而关系契约理论为婚姻的契约属性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在婚姻关系中,交换、选择和未来意识共同交织于以婚姻家庭为基础的社会中,婚姻具备了成为契约的前提要素。但婚姻并不是普通的契约,婚姻是一种长期契约,婚姻契约具有不完全性,婚姻中的当事人既是婚姻共同体的成员,又是具有独立利益的个体,关系规范、社会规范和法律规范共同调整着婚姻契约。用关系契约解读婚姻,能够更加理性和客观地界定婚姻的性质和特点,为婚姻法律制度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现代女性创作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曾有过一场婚恋伦理道德探讨,它与半个多世纪后新时期女性创作的婚恋伦理道德讨论内容近似、性质相同,都发生于一场思想启蒙与解放后爱情婚姻家庭震荡变动之时,历史惊人地在做着某种复述。但尚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发生的探讨对正在演变中的现实婚恋更多取批判之态,婚姻家庭改造的愿望与尝试之表述更为强烈激进,这些既反映了新文化运动后女性现实生活仍充满问题,某些方面更其尖锐,也说明经历了“五四”洗礼,科学民主、平等解放等启蒙意识深入人心,依然新颖。  相似文献   

6.
宋元南戏中的士人婚恋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元南戏流传下来的作品以反映士人的婚恋为主。由于宋代科举所形成的崇尚士子的婚姻观念的普遍化,宋南戏多揭示在这一文化背景下士人发迹变泰、负心背德的故事,而表现出较多的批判色彩。随着时代的变迁,士人地位的失落,元南戏中的士人婚恋主题也发生了转变。这一转变有两个方面:一是多写书生在科场得意后仍然忠于爱情,表现出高尚的品德操守。二是展示科举士人对“婚”与“仕”的深入的道德反思与灵魂拷问。宋元南戏中的士人婚恋主题的发展经由了一个从表层批判到深刻反思的深化过程。这一过程的出现,与特定的时代相关,尤其与科举士人地位的变化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7.
以江西安义农村为例,探讨打工潮流中,农村婚恋家庭领域新现象——“闪婚”的成因,找寻新生代农民工的婚姻家庭归宿。研究发现,将婚姻形式的偏好纳入流动的时代背景,从家庭代际关系的互动模式切入,“闪婚”成为安义农村地区婚姻形式主流具有结构性原因。年轻人在打工时代遭遇了本地恋爱不现实、跨省爱情风险高等婚姻困境,父辈对年轻人的婚姻支配权及对他们婚姻稳定的强烈期待,共同促使“闪婚”成为当地婚姻“潮流”。“闪婚”是代际双方顺应农村社会的流动性,做出的无奈之选,务实之选。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22名在校大学生的深度访谈,研究他们对父母婚姻关系及其自身婚恋心理的主观体验。采用QSRNvivo7.0软件对两组被试访谈的内容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父母婚姻关系与子女婚恋心理存在一定的关系;在被试的主观体验中,父母婚姻关系的幸福与否,与父亲在婚姻中的影响有更为重要的关系;被试对父母关系有更多的消极评价与感受,必然在"对爱情的期待"、"婚恋的态度"、"与家人关系"和"评价自己的爱人"等方面使用更多的负面词汇;被试对"自己在婚恋中的角色"与"婚恋中重要东西"的评价,没有明显差异。研究结果对婚恋心理的进一步研究以及心理咨询的实践工作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对爱情、婚姻、家庭领域的道德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在爱情的本质及道德基础、婚姻家庭道德的历史性、资产阶级婚姻家庭道德的虚伪性和堕落性、共产主义社会爱情婚姻家庭关系中的道德要求、婚姻的离异及其道德要求等问题上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观点,也为我们提供了正确认识爱情婚姻家庭道德的重要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0.
人们对我国基诺民族的婚恋习俗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基诺族婚姻形式、家庭形态、母系社会、父系社会、氏族外婚、氏族内婚等问题已有相当描述、分析和研究。本文着重就基诺民族婚恋外显行为中的心理内涵、心理活动及情绪、情感等问题作初步探讨。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基诺民族的爱情过程,这一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爱情的发生阶段或初级阶段,基诺语称“巴漂”。取自成语“巴漂咪带约”,意即爱情是由两双含情的眼睛彼此注视时开始的。 基诺族异性在一起劳动、生活,互相爱慕后便以脉脉含情的眼神向对方表达心声,一旦彼此心领神会即标志着爱情的开始。如此再三表达之后,双方就有象征性的赠礼,一般都是  相似文献   

11.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托夫勒全面分析了影响和作用于婚恋家庭生活与两性关系的各种社会因素,并试图从纷繁复杂的无序现象中找寻到某种规律.他的核心观点是科技革命将促使工作家庭一体化,进而提高婚姻质量,改善夫妻关系.其主要缺陷是把生产力仅仅归结为科技,并且夸大科技对于转变人们工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作用,甚至认为科技可以不通过生产关系变革而直接改变婚姻家庭关系.尽管如此,托夫勒的婚恋家庭观对于尚处于现代化过程中的我国婚姻家庭关系及两性关系的健康发展,仍然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及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诗经》婚恋诗真实地反映了周代的婚姻制度和爱情生活。明媒正娶是周代男婚女嫁所必须遵循的婚姻法则 ,它突出的是社会对婚姻本身的愿望和期待 ;非礼仪的“野合”是对正规聘婚的补充和完善 ,它体现了社会对夫妻人伦的重视 ;媵嫁婚是多婚或群婚制的残余形态 ,它表现的是周人对拆除隔绝人群的氏族关系的古老壁垒的重视。总之 ,《诗经》婚恋诗写出了周代婚烟的多元性 ,表现了周礼张弛有序、刚柔相济、丰富而灵活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婚恋变奏曲     
正组织介入、同楼觅爱、房子票子、凑合契合…… 婚姻爱情其实是件简单幸福的事情,但用复杂纠结来讲,似乎也不为过。中国人的婚姻大致走过了这么几个阶段:上世纪50年代,"组织介入"是当时的一大特色,先结婚后恋爱更是当时的普遍婚恋现象。虽然现在对  相似文献   

14.
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最大的已进入而立之年,最小的也正值谈婚论嫁的黄金时期。他们的婚恋期待、婚恋方式、择偶标准、生育意愿等越来越与传统社会文化相疏离,越来越挑战传统的价值规范。这跟整个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特别是在当今急速变迁的时代里,在富裕的物质生活基础上,道德约束越来越苍白无力,部分人的婚恋偏离“以爱情为基础”的基本要求,婚姻质量下降、家庭不稳定等伴随而来。家庭、学校、社会要担负起各自的责任,帮助他们端正婚恋心态,纠正婚恋行为偏差,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婚恋观,使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顺利前行,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爱情心理理论体系主要包括爱情生物理论、爱情类型理论和爱情文化理论,分别从生理层面、心理层面和社会层面为高校婚恋教育提供理论依据.爱情心理理论融入高校婚恋教育有利于满足大学生对婚恋知识的需求,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道德观.教育者在尊重大学生婚恋需求基础上,在爱情心理理论视域下对大学生开展高校婚恋教育,从性教育、爱情类型教育、家庭关系教育、婚恋性别教育、提高亲密关系能力教育、婚恋责任教育、婚恋人格教育等方面丰富教育内容,体现了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生理心理层面教育和社会层面教育相结合、个体化教育与社会化教育相结合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艺术地阐释婚恋问题是老舍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老舍在其小说中描写了几种扭曲的婚恋模式 :发泄原始欲望型、追求金钱享受型、维护自身身份型、构建家庭模式型 ,并由此隐含着他的婚恋理想。在他看来 ,爱情与婚姻是割裂的 ,所谓理想的婚恋 ,就是要有一个贤淑宽容的女性 ,并以一定的经济基础作后盾  相似文献   

17.
《搜神记》异类婚恋故事文化心理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异类婚恋故事是汉族文化圈内相当流行的民间传说,它一如神话,所蕴涵及所欲传递的往往是超乎个人的“集体潜意识”。《搜神记》中的异类婚恋故事,也并非是干宝的向壁虚构,而是民间传说的一种文学渲染.它历史地折射了这一时期国民的独特文化心态.即希图在神的佑助下获取财富、长寿和兴盛的家族,而又不失却暂时的轻松与风流。因此,它在表现“旧时代青年对爱情的追求和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反抗”及“进步的婚姻观念”方面,是极其微弱的。  相似文献   

18.
唐代相对开放的时代精神激活了青年男女追求自主婚姻和自由爱情的意识 ,加之以文士与妓女双方本身所具有的直观双向作用的愉悦基础以及丰富的物质生活 ,使得此类婚恋无可避免地发生了。但由于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当色为婚”[1] 的婚姻制度以及文士的浮华习气等原因 ,文士与妓女的婚恋以悲剧告终成为必然。闪着火花的人性美被毁灭 ,强烈地燃烧着读者的灵魂 ,从而也带来了悲剧审美快感  相似文献   

19.
爱情是生命和灵魂的交融。从爱情婚姻这一特殊视角考察鲁迅、郭沫若的生命历程,我们发现,在经历包办婚姻的痛苦,反叛封建婚姻,进而获得以爱情为基础的现代婚姻时,鲁迅、郭沫若表现出很大的个性差异。家庭文化背景、早年生活经历和童年对异性的生命体验是影响他们这种个性差异的重要因素。鲁迅、郭沫若婚恋生活中的痛苦和欢乐、苦闷与追求,不仅影响着他们的思想、感情与性格,同时也影响着他们的艺术创作。  相似文献   

20.
新写实派小说家池莉在她的小说里深刻揭示了当代中国人的婚姻与爱情真相 ,也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婚姻与爱情的本来面目 ,她对传统的虚假的“爱情神话”进行了无情的颠覆和质疑。池莉还在其小说中描写了新形势下人们心灵的骚动与欲望的喧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