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简论微博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应急机制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已进入微博时代的今天,高校大学生是网络使用率最高的群体,是网络舆情形成与传播的“生力军”。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影响高校群体性事件发生和演变的重要因素。加强微博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应急机制建设已成为事关高校公共危机管理的重大任务。微博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焦点热点多,传播快、难监控,应该本着宜快不宜迟、宜疏不宜堵和依法打击的原则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的组织保障、舆情预警和舆情危机干预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2.
网络舆情与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预警和应急对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网络舆情为视角对高校群体性事件进行研究,探究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预防和应急机制中的舆情状况及变动机制,并对如何提高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预警和应急能力进行对策探析。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网络舆情越来越成为影响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发生和演变的重要因素,开始受到专家和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从网络舆情的视角出发,探讨由网络舆情引发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及其发生机制,并探究有效的应对方法,对于维护高校的秩序和稳定,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安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环境群体性事件频发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并且环境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发展迅速,影响深刻,探讨其网络舆情引导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发生在2005—2017年间的24个环境群体性事件典型案例的比较分析发现:环境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包含多元的引导主体、畅通的利益表达渠道、主动的网络议程设置、联动的线上线下行动、及时的信息公开与回应、完备的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和稳定的制度支持7个要素,环境群体性事件类型对网络舆情引导要素与事件治理结果之间的关系具有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5.
高校群体性事件近年来呈频发态势,对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危害极大,如何加强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防控成为当前面临的紧迫而现实的重大问题.而今,有些高校群体性事件防控还存在着政治观和价值观教育不到位、合理利益诉求渠道不顺畅、高校网络舆情监管不力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应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理利益诉求、网络舆情监管等方面加强建设.  相似文献   

6.
在高校群体突发事件中,以网络、手机和微博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对舆情发展具有双重作用,我们要充分认识构建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的客观必然性,认真分析新兴媒体视角下的高校群体性事件的特点,积极探索群体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机制、论坛交流机制、队伍建设机制、信息收集机制、预警防范机制、事件处置机制,努力构建高校群体突发事件...  相似文献   

7.
以问题研究为取向,综合社会学、传播学等学科知识,从“风险社会”的视角考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定义、成因和应对策略.研究表明: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网络下社会风险经由网络行为主体的交互行动发生的、具有较多网民参与、推动或转化的有一定影响的非制度化事件.社会结构转型风险是网络群体性事件产生的现实根源;网络技术风险是诱发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潜在根源;群众利益诉求的制度风险是引发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直接动因.在当前社会历史条件下,要建立以舆情监控为先导、制度规制为主体、技术规制为手段的风险规避机制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8.
刺激性的公共事件、结构完整的网民主体、格局重构的大众传播媒介构成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变要素,利益诉求、权利诉求、价值诉求是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主体动机,民粹主义与道德至上是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主体行为特征.分析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变要素、主体动机与行为特征,有助于政府采取多样化的途径来引导网络舆情,促进群体性事件的妥善解决.  相似文献   

9.
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发生和舆情主体自身特征有密切关联。从高校网络舆情诱因的分析视角来看,青年大学生作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其理性认知能力不足、自我及社会认同受挫、从众心理明显、被边缘化的现实及猎奇心理和娱乐态度等特征经过某些相关敏感事件的催化及自媒体的传播,就有可能引发高校网络舆情危机。这些特征的形成是社会体制、多元文化背景、公众话语权缺失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此背景下,高校要做好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主体的引导工作,就必须在深入分析和把握舆情主体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的理论基础上,建立起“以疏代堵”的互动对话机制、“因势利导”的舆情引导机制、“以情人理”的多重教育机制以及“理性、自省”的自我调试机制,以期多层面教育和引导高校网络舆情主体及舆论走向,营造开放、包容、平等的高校网络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0.
在网络新媒体时代下,突发校园舆情事件时要充分发挥自媒体在网络舆情中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辅导员在高校学生学习、生活、思想上的“纠错”作用并科学高效地处理舆情事件。为此需要完善高校应急网络舆论防范机制、监测机制、处理机制;掌握处理校园应急网络舆情传播的主动权,培养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舆情时明辨是非的能力,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和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促进大学生身心发展,提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维持高校的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社会转型、社会关系多元化和教育改革,各种类型的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屡屡发生,对高校教学环境带来严重影响,甚至波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本文在分析了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新特征的基础上,从学生群体性事件危机管理的长效机制、网络舆情和校园文化三个维度进行探索,以便应对新形势下的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2.
针对青年群体在新媒体网络参与和建构过程中舆论引导工作的不足,以高校青年群体为问卷调查对象,结合社会现实分析当前高校舆论引导工作的矛盾与现状,进而以互联网空间呈现的特征与舆论引导实现路径为研究内容。研究认为,高校青年能够积极参与建构网络空间,参与网络舆论的语言表达呈现泛娱乐化的倾向,并对网络空间的复杂性、重要性和科学性有所甄别,但是也存在着情绪化、容易被误导等不足; 需要进一步培养高校青年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理性思维能力,培养政治过硬、高效规范的网络宣传员,还需要结合“三全育人”理念,提高思政干部队伍的媒介素养,用青年熟悉的话语体系来引导高校青年在参与新媒体网络中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协力共建良好有序的网络生态。  相似文献   

13.
网络舆论危机中的政府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因素对网络舆论的作用大致可分为抑制、促进和抑制促进共存三种。政府因素作用的差异使得舆情发展演化产生了不同。研究网络舆论中的政府作用,有助于政府部门更好地去对待并解决舆论危机。统计分析近年来和政府相关的网络舆论事件发展规律,计算了政府因素对网络舆论危机的作用值。研究发现:若舆情事件中政府因素起促进作用,那么政府对舆论危机的作用值最大。  相似文献   

14.
突发事件发生时,青年大学生群体极易产生一些集合行为,使隐形舆论质变为行为舆论,带来严重影响。如何掌握学生行为舆论的特点,适时干预,加强引导,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通过对突发事件下大学生行为舆论的介绍,分析了该行为舆论的特征,从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建立信息管理制度、关注意见领袖动态、利用正面舆论引导4个角度,探讨了高校对该行为舆论的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在公共领域的渗透日渐深入,局部或者单一的突发事件由于社交媒体的介入往往会延伸至公共空间,成为公众广泛关注、参与的公共议题。社交媒体用户的情绪积累与传染可能左右网络舆情的走向。判断社交媒体舆论中的情绪类型,分析情绪传播特征继而验证影响情绪传染的因素变得十分重要。以“昆山反杀案”为切入口,运用情绪挖掘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突发事件舆论中的网络情绪进行粗、细粒度识别和网络模体、级联深度分析。研究发现,在微博场域中,“昆山反杀案”舆论的情绪化倾向明显,情绪分布以“好”的情绪最为显著;情绪传染路径以广播式传播为主,情绪传染呈现明显趋同性特征。事件发展态势与情绪极性均为情绪传染的相关因素,而随着级联深度的增加和讨论的深入,情绪逐渐趋于理性,显示了微博舆论场的“自我净化”功能。  相似文献   

16.
网民借助网络新媒体介入公共事件,表达民意促进舆论发展,是社会的进步。然而在网民对公共事件的介入过程中,"哄客"与公共力量鱼龙混杂的局面成为近年来网络舆情不容忽视的现象。公共力量与"哄客"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合法、是否理性、是否强求"舆论一律"。"哄客"心理与社会历史文化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7.
在各种舆情热点事件中,微博意见领袖对舆情烈度、指向、效果都产生了强烈影响,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网络力量。若要对意见领袖形成正确认知,则必须聚焦于其群体及个体,看他们如何进行身份想象及公共表达。通过借助有关“身份”与“社会认同理论”,结合具体案例对网络上一些意见领袖的言语和行为进行分析,并通过对其身份想象的一般路径进行探讨,认识到这些意见领袖是通过个性化叙事与连贯性的表达、与粉丝或相近群体之间的驳斥竞争来获得普通网民的认同,从而塑造其领袖身份并形成影响力。作为舆论领袖本身应当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合理利用自己的舆论力量,而作为后台监管平台以及普通粉丝又该如何科学地对这些舆论领袖进行管理监督的方法,为营造出一个真正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关系复杂化、媒体迎合化、网民偏激化是群体性事件网络助燃的主要因素;数量逻辑、见证逻辑、损害逻辑是群体性事件网络助燃的主要逻辑;“倒置”式、“闪爆”式、“混搭”式是群体性事件网络助燃的主要模式。依法治理网络谣言、重塑媒体责任担当、引导网络舆论推进改革是群体性事件网络阻燃的可行机制。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不断发展的今天,高校网络舆情有效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一定程度完善了思政教学方式。网络舆情视域下进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既有机遇又充满挑战。因此,研究网络舆情的内涵,正确认识网络舆情带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机遇和挑战,创新思政教学思维,夯实大学生主体地位,壮大网络舆情教学队伍,健全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和综合监管能力,能够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互联网应用的普及,网络作为非常规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的载体和平台,使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传播更迅速,也使事件影响力更广泛。利用指标体系评价法认识非常规突发事件涨落规律是一个新的研究角度,能够更深刻地认识舆情热度涨落规律,明晰影响舆情涨落的深度原因,同时也能够为非常规突发事件舆情发展阶段的划分、舆情的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