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与五代十国时期其他政权父死子继的继承方式不同,马楚政权推行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兄终弟及制在主观上有维持政权稳定,防止外部势力觊觎的积极意义。但这一制度的长幼原则在推行过程中被破坏,引发了马氏兄弟的长期内争和马楚政权的分裂,加速了它的衰落和灭亡。研究马楚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对深化认识藩镇权力的传承方式,探索马楚政权迅速衰亡的制度原因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执政方式是执政党依宪掌握和运用国家政权,完成执政任务、实现执政目标的方式、方法、途径的总称。由于执政方式是在执政党依宪掌握和运用国家政权的过程中发生的,因而,执政方式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掌握国家政权的方式、运用国家政权的方式、权力制约和监督的方式等,其核心问题就是如何正确处理好执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都城的变迁与中华民族的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民族的融合与都城的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 ,民族迁徙带来都城转移 ,都城的转移又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正是都城的转移和民族的迁徙 ,才使汉族先进的生产方式和先进文化远播四方 ,通过不断的吸纳、同化、融合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汉民族。分裂时期 ,民族迁徙异常活跃 ,都城蓬勃发展 ,民族融合进入高涨时期。元、清两代的中央政权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统治 ,加强了各民族的交往和融合。作为蒙古族和满族建立的中央政权的统治中心 ,北京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地方政权的职能 我国地方政权中县级政权既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也体现了国家政权中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随着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国家政权机构职能的发展变化,从有利于政权建设、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高的角度出发,  相似文献   

5.
公元前206年刘邦建立西汉政权以后,匈奴政权的关系,时有兵戈,经常处于对立、紧张状态。当时匈奴军事力量较强,汉政权于公元前19,对匈奴采取了和亲结好的政策,促进了双方和平交往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汉文帝时给匈奴单于书中曾说封;“二国己和亲,两主欢悦,寝兵休卒养马世世昌乐,翕然更始”。  相似文献   

6.
论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权的国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华大地上,出现了一个几千年文明史上从未有过的新型民主政权,这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政权。陕甘宁边区政权是共产党领导的各个抗日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权。陕甘宁边区政权属于什么性质的政权即国体,这是研究陕甘宁边区政权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是国家政权的质的规定性。处于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政权,阶级基础是除汉奸、卖国贼以外的各个抗日阶级,在一定程度上有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包括国民党人士参加政权。于是,有人提出陕甘宁边区政权是否属于新民主主义政权的问题。笔者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抗日阶级联合专政的陕甘宁边区政权仍然是新民主主义政权。毛泽东说过:“判断一个地方的社会性质是不是新民主主义的,主要的是以那里的政权是否有人民大众的代表参加以及是否有共产党的领导为原则。”①新民主主义政权,新就新在有先进阶级政党即共产党的  相似文献   

7.
魏晋南北朝时期,无论是汉族政权,还是少数民族政权,为了更好地解决民族矛盾和边疆问题,往往都从“用夏变夷”思想中汲取各自所需要的内容。贯彻“用夏变夷”思想,则是各政权在处理东北边疆问题时的最佳选择。汉族和少数民族政权贯彻“用夏变夷”思想的原因和目的并不相同。贯彻“用夏变夷”思想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加快了各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步伐,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民族之间的大融合。  相似文献   

8.
局部执政时期,为了巩固新民主主义政权,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政权运作、政府组成、法制法规三大方面对中共的执政方式进行了理论与实践层面的长期探索。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政权建立后,毛泽东就提出要以国民党为戒,避免采取直接指挥政权的方式;1942年中共开始建立间接指挥政权的机制;抗战期间,中共开始建立民主执政的政治体制,1940年7月确立的"三三制"支持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更是党的执政方式民主化的集中表现。遵义会议之后,中共又纠正了工农民主政权时期"唯成分论"和"唯功绩论"的错误,提出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立法方针,明确规定党不干涉司法,让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审判权,这是我党在局部执政时期探索执政方式法制化的具体表现。上述诸举措为中共局部执政时期的民主执政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相似文献   

9.
以往研究多注意北魏、辽、金、元、清对中国大一统历史发展的贡献,对十六国与五代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讨论不够充分。在十六国与五代多个政权分立时期,各少数民族政权为维护“大一统”历史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大一统”思想的导引下,各少数民族政权自觉接续“正统”脉络,破除秦汉以来“大一统”论述中“夷夏”身份的限制,使中国历史以从未中断的形式延续至今。研究十六国与五代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国大一统历史发展贡献还可以为学术界讨论“何为中国”提供例证。  相似文献   

10.
祭礼作为一种政治典礼 ,随政权的转移而转移。洪武定鼎南京 ,郊、庙、社稷等祭礼次第而建。永乐迁都北京 ,祭礼因此开始有南京向北京的归并 ,这一过程到嘉靖朝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11.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扶植成立了伪蒙疆政权,为达到充分利用该地域马资源服务于战时经济之目的,日本通过伪政权制定了马产振兴计划。其基本方针为:在增产的同时欲进行改良;此外,通过举办赛马会,力图促进马产计划,并达到把握民心之目的。但该计划在改良方面并无多大实绩。不像有些学者认为的那样,伪蒙疆政权时期一直在进行马改良,只在赛马事业方面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要实现超越资本主义的更大发展 ,必须高度重视发展生产力。因为无产阶级政权与资产阶级政权的物质基础不同 ,夺取政权的方式不同 ,政权统治与物质基础的关系不同 ,这一切都决定了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生产力发展了 ,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更加巩固、完善  相似文献   

13.
论利益与政治之基本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益是人们在一定经济关系中实现其需要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它的实现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竞争性与协调性、独立性与依赖性相结合的规律性.政治是阶级社会中各权力主体为了利益而以政权为核心所展开的活动及其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其根源是利益,实质是阶级关系,核心是政权,活动是科学和艺术.经济关系体现并制约利益关系.利益决定政治的产生、性质、变化、活动方式和内外政策.政治对利益具有反作用,表现在国家政权、政治关系的变革、政治路线、政策和策略、政治工作对实现利益有巨大的保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的陕甘宁边区政权 (包括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 ) ,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的民主专政 ,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陕甘宁边区政权性质不但不同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建立的工农苏维埃政权 ,而且这种政权的理论与实践为后来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论隋至清北狄裔族的地位及其历史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东晨 《阴山学刊》2001,14(1):61-66
隋至清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虽不时有对抗和征战,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往与融合是历史主流.清政权已是以满、蒙、汉为主体而包括各民族在内的多民族政权.北方民族在创造中华文明中做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晋末十六国胡族政权虽未在根本上改变魏晋以来豪族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结构,但是在胡汉、胡胡矛盾的相互作用下,汉族豪族的存在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门士族由于对西晋政权的严重依赖,无法适应胡族统治而迁往江南;地方士族为了保存宗族利益,则演变为既出仕胡族政权又在乡里以土豪面目存在的复合型豪族;而遍布各地的土豪强宗则以坞堡为组织形式,成为各胡族政权地方社会基层秩序的主导者,其向背成为各胡族政权存亡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三三制"政权是我党于抗日战争时期在各抗日根据地实行的抗日民主政权,该政权的确立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等原因;依据"三三制"原则建立起来的根据地政权,无论是产生、实施还是监督、保障,都充分体现了民主性;它的实施,在调动边区人民的抗日积极性,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等方面,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中原处于大动荡大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而此时的西域亦是各地方政权相互兼并,民族大交会大融合时期.中原虽然对西域的管理较薄弱,但却从未中断.而西域各地方政权也从不自外于中原,仍与中原王朝保持着联系.这些联系可以从曹魏西晋在西域的管理;十六国时期前秦和河西地方政权同西域的关系;北魏及南朝各政权同西域的密切联系三个方面来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发达国家掀起了以转移服务业为核心的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浪潮。东盟国家积极抓住这一机遇,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方面采取了诸多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分析东盟五国(新、马、泰、菲、印尼)在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方面所采取诸如加强服务业的区域合作、加快服务业自由化改革、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为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腾出空间等措施,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实施成效。  相似文献   

20.
于阗花马考——兼论北宋与于阗之间的绢马贸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梅村 《西域研究》2008,4(2):44-54
20世纪初,新疆和田以北沙漠的丹丹乌里克遗址发现许多于阗马壁画和木板画,年代约在唐代晚期.近年中日联合考察队在和田又发现一批于阗马壁画.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壁画表现的于阗马,与北宋李公麟<五马图>所绘于阗马如出一辙.晚唐以来,于阗久陷吐蕃,与中原一度失去联系.直到五代时期,于阗人才通过沙州(敦煌)与中原有了间接联系,后梁赵喦<调马图>所绘于阗马,可能是沙州使者带到中原的.公元10世纪晚期,中亚伊斯兰政权--黑韩王朝不断向于阗发动圣战,并在公元儿世纪初摧毁了佛国于阗.不过,黑韩王朝统治下的于阗人仍与中原保持联系.于阅与汴梁之间丝绸之路出i北宋丝绸和李公麟<五马图>揭示了这段史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