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回回药方》(以下简称为《回回方》)中有十几位古医人的姓氏,如能考证出它们是谁的,那么,就能知道有哪些古代医学家的医术思想在《回回方》中有所反映,这对弄清《回回方》医术思想的源流是有助益的.在考证之前,有必要对《回回方》的语言特征做一番简略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本文拟说明,明代的《普济方》、《本草纲目》中不仅有回回药物,也有回回医方。元、明之交,应有《回回药方》以外的其他种回回医方书。 一、对《本草纲目》中回回医方的分析 《本草纲目》卷十一附录诸石27种。其中记有朵梯牙。其条目云: “时珍曰,周宪王《普济方·眼科》去翳用水飞朵梯牙,火煅大海螺碗糖霜为末,日点。又方,用可铁刺,阿飞勇一钱,李子树胶四线,白雪粉八钱为末,鸡子白调作锭。每以乳女儿汁磨点之。又方,安咱芦出回回地面,黑丁香,即蜡粪,海螵蛸各为末,日点。所谓朵梯牙,碗糖霜,安咱芦,可铁刺,阿飞勇,皆不知何物也。附录于此以俟考。”  相似文献   

3.
回回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与阿拉伯——伊斯兰医学“东西合璧”的产物。元代阿拉伯人在当时政府中的医药机构里占极大势力,广惠司是回回医家的大本营。金元之际回回医药文化发展到鼎盛时期,涌现了与回回药物院有关、集阿拉伯医药学与中国传统医学为一体,具有中国回回特色...  相似文献   

4.
《回回药方》肩部脱臼复位法探源宋岘,周素珍经过多年讨论,学术界对《回国药方》的医理来自阿拉伯医学体系的说法似已肯定。但是,不少学术专著在谈论具体问题时,就得出了与此相反的结论,时常动摇着这一定论。《中国医骨科技术史》(以下简称《骨科史》)①即为一例,...  相似文献   

5.
唐宋时期中国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阿拉伯穆斯林商人活跃在南海丝绸之路上,成为南海丝绸之路一支活跃的力量。后来留居中国本土的他们的后裔成为形成中的回回民族的一个组成部分。到了元代,朝廷重视海外贸易,擢任回回人主持海外贸易机构,使元代的海外贸易较唐宋时期更加发达。日本学者桑原骘藏在其所著《蒲寿庚考》首章《蕃汉通商大势》中写道:“自八世纪初至十五世纪末欧人来东洋之前,凡八百年间,执世界通商之牛耳者,厥为阿拉伯人。其最盛之时,则在八世纪后半阿拔斯王朝奠都缚达以后。阿拉伯人由海上与中国通商,彼…  相似文献   

6.
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记载了十余种“回回石头”即阿拉伯宝石名称及色泽、质地等,这表明在元代阿拉伯宝石学就已传到了亚洲东方。元代朝野人士不仅学阿拉伯人佩带宝石,也接受了有关外国宝石的科学知识。阿拉伯宝石学对当时中国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产生过怎样具体而积极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考察、探索  相似文献   

7.
体察我们回回民族在中华大地上形成和活动的历程,可以深深感到我们民族一些极为鲜明的特征。我们回族是一个生根中华,热爱祖国的民族。以往有一种误解,认为回回民族是外来民族,其实不然。在中国之外的任何地方没有形成过回回民族。回回民族的先人多是由阿拉伯、波斯同蒙古人军队东来的军士、来华贸易的商人,他们都是穆斯林,在中华大地安家落户,同当地汉族及其他兄弟民族结成骨肉姻缘,繁衍后代,并约在元末明初这段时间形成相对集中居住、有统一的语言和独特的经济形式的单一民族。国内外都有同回族信仰相同宗教的民族,但同教不同族,并非信仰伊斯兰教  相似文献   

8.
在回回一词的语源问题上,古今中外的许多学者都把回回看成是回纥(回鹘)一词的音转。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指出:“大抵外国之音,皆无正字。唐之回纥,即今之回回也。唐书回纥,一名回鹘。《元史》有畏兀儿部,畏即回,兀即鹘也。其曰回回者,亦回纥之转声也”。可见,回回为回纥之音转说早在明末清初便已经有了。刘智的《天方至圣实录》、洪钧的《元史译文证补》、屠寄的《蒙兀儿史记》,一直到今天的《中国少数民族》、《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等著作,无不采用此说。 例如,洪钧在《元史译文证补》中指出:“唐书称回纥之先本匈奴,则似与今蒙古相  相似文献   

9.
赵文坦 《民族研究》2006,1(1):90-92
上世纪70年代末,学术界在研究蒲松龄作品的同时,对其先世的族属也做了一些考证,直到近年仍有相关论文刊出。这一问题涉及历史上汉族与少数民族融合的一个侧面,有其学术价值,值得做进一步的研究。关于蒲松龄先世的族属有四种说法,即回族说、蒙古族说、汉族说、女真族说。“回族说”的代表作是白崇人先生在1993年发表的《蒲松龄为回回人后裔考》。①该文征引史料丰富,论述全面,甚见史学功力,其主要论据及推论为:(1)福建《蒲姓族谱》载:“世秉清真教,天下蒲姓皆一脉。”(2)“蒲”是阿拉伯语Abu的汉译,蒲鲁浑是阿拉伯语Abu Runhul或Abu Raheb…  相似文献   

10.
读《扬州师院学报》1983年第3期张旭光先生《回族诗人萨都刺姓氏、年辈再考订》一文,甚受教益。萨都刺生卒年代的考订,要通晓和玩味萨诗及与其同时代文人的著作才能下笔,对此我无能为力,不能赞一辞。但对他的姓氏,也就是他的原名,则颇感兴趣。因草此小文,以就正于同道。 萨都刺是元代的回回人,回回人信奉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人大都用阿拉伯名字(虽然不一定都是阿拉伯人),因此不难从其汉字读法推知其原名。萨都刺的原名是什么,似乎不好立即说出,但并非不能推测。 《元史》中无萨都刺之名,但有一个撒都刺,见卷一八三《李好…  相似文献   

11.
我是回族,我研究回族历史,也关心回族的现状。人们叫我们回回,我们也以回回自称。回回有很多优点。比如说,善于经营、富于开拓进取精神;回回喜爱清洁、崇尚武术,这些都一直为人们称道。我想说的是我们回回人团结友善的精神。回族有7百多万人口,散居全国各地,处处都有回回,只是人数多少不同。早在元代就有  相似文献   

12.
知识荟萃     
回族为何马姓多“十个回回九个马,不姓马来也姓尕”.那么,为什么回族人姓“马”的多呢? 回族不是“外来民族”,但血统中有某些“海外关系”.回回人在形成民族之前,他们以波斯语或阿拉伯语命名,但有名而无姓.回回人在与汉族和其他民族长期相处的过程中,也发生了姓氏方面的交融.  相似文献   

13.
回回民族简称回族。早在 1941年延安解放社出版的《回回民族问题》一书中就指出 :“中国的回回 ,原来是元时波斯等地的回回人迁移到中国来的。”这个结论无疑基本上是正确的。据李松茂教授《回族研究史四十年》介绍 ,《回回民族问题》一书 ,是根据中共中央书记处讨论 ,由毛主席批示“中央书记处原则通过”的《回回民族问题提纲》编写 ,并经中央宣传部审查同意出版发行的。回回一词曾泛指中亚、西亚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 ,并不是说凡中亚、西亚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都是回族。研究回族的历史 ,往往和丝绸之路联系起来。远在唐宋时期 ,即有不少…  相似文献   

14.
回回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文献上,是北宋时期沈括的《梦溪笔谈》。该书卷五《乐律》中有《边兵凯歌》五首,其四云: 旗队浑如锦绣堆,银装背嵬打回回。 先教净扫安西路,待向河源饮马来。 这是我国历史文献中关于“回回”的最早记载,因此,不少专家学者对此处出现的“回回”一词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王日蔚先生认为:“宋神宗时(公元1068年),对维吾尔  相似文献   

15.
骆爱丽 《回族研究》2006,(2):107-110
回族学界在研究中国回回文字文献时,多将注意力集中于各地的阿拉伯、波斯文抄本和碑铭,以及各种察合台文、小儿锦文献,很少有人关注存世器物上的“回回文字款识”。明代瓷器在中国历史上可谓登峰造极,研究者众多。但东亚古陶瓷学界很少注意到,有少数明瓷上带有回回文题款。笔者  相似文献   

16.
回回一词的起源和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梦溪笔谈》与《谱双》中的回回 回回为回纥,回鹘的音转 对反对音转说的评论 蒙古初期汉族文人对回纥、回鹘、回回诸词应用的含混 元代称伊斯兰信徒为回回 《元史》中杂出回纥、回鹘、回回诸词的原因 回回一词另一广泛涵义 撒儿塔兀勒、撒儿塔黑台,大食与回回 哈剌鲁和阿儿浑人——不称回回的回回人 钦察和康里人的信教问题 绿睛回回——信奉基督教的阿速人 结语  相似文献   

17.
元代回回农耕的土地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回族,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民族,其基础主要是在元朝奠定的。因此,探讨元代回回农耕的土地来源,对于了解回族农业经济的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 元代中国的回回人,主要是在元朝初年,由中亚、波斯、阿拉伯等地东迁而来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族人民。他们大部分是蒙古军队的俘虏,也有一些是归降的贵族及其部民。这些  相似文献   

18.
大家可能很熟悉我们回民的两种行业——回民传统小吃和珠宝玉器。说起来,这两种行业的发展及其特点还都与我们民族的历史有关系。公元7世纪中叶,阿拉伯和波斯的一些商人就从海道进入中国经商,不少人在中国定居下来。在北京,大量回回的涌入,则应从成吉思汗十年(1215年)算起,即蒙古人攻陷金中都(今北京城西南角牛街一带)。金灭亡后,蒙古人遂把中都作为管理“汉地”的首府,以管理“汉地”的色目人(其中主要是回回)。于是,大量回回就聚居于此。由于各地的回回居住情况是“大分散,小集中”,生活习惯特殊,为解决回民自身的食品供应问题,回回自己办起了食品行业。于是,在杂散的回族居民中,各类清真食品  相似文献   

19.
蒙·元时期“回回炮”的东传及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蒙·元时期“回回炮”的东传及作用●马建春宋元之际,随着蒙古人的西征,阿拉伯、波斯、中亚一带的回回人大批远道东迁,这些回回人由于具有高超的文化和优良的技艺,而受到蒙古统治者的赏识与重用。蒙古帝国在它兴起和发展的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借重于伊斯兰文化熏育下...  相似文献   

20.
公元13世纪回回人从灿烂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高峰走来,进入高度发达的中国的汉文化领域。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是形成发展中的回回民族的一种文化形式,它从真主独一的信仰及其功修、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维护着形成中的回回民族的民族的同一性。在汉文化面前如何保存自己固有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使其继续传承,不致中断,这是摆在回回人面前的新问题。同时,为了民族的生存发展,回回人必须学习汉文化,以适应中国传统社会,以被中国传统社会所接纳。而汉文化是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