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农业经济规模化都在不断松动农民与土地之间的联系,面对这样的局面,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规范土地流转的政策,以期能够在保证土地使用效率的同时,保障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的利益补偿.本文便是在这一背景下,探讨失地农民生活困难的根源,并进一步寻找解决失地农民困境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成都市双流县在实施“三个集中”、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中.结合失地农民就业技能亟需提升、土地流转农民亟需转移就业和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等实际,采取“两免四制”、“三化联动”等措施.整合工作力量、整合培训资金、整合培训结构.推动城乡劳动力就业培训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3.
一、失地农民流失的权益农民的诸多权益,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以土地为载体。失去土地就失去与土地相连的一系列权益。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形成了城乡的身份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等。失地农民较之有地农民而言其权益流失更多,表现在:(1)就业权的流失,农民失去了土地,也就失去了劳动对象和工作的场所,成为“剩余劳动力”,虽然其可以寻找新的就业机会,但目前城镇化水平还较低,第二、三产业还无法容纳庞大的失地农民,加上失地农民自身文化素质较低、技能较差和信息渠道不畅等原因,其就业受到极大的限制;(2)经济收益权的流失。农民…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耕地被征用,失地农民今后靠什么来养老是摆在社会面前的一大难题。农民失去土地后,虽然得到了政府和用地单位支付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费,但补偿费只是对农民原来在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收益的补偿,它并不与土地的非农业化价值以及土地非农化后级差收益的增值相关联,安置费也只能维持农民失地后几年的生计。何况,有的失地农民拿到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费后,或造新房子买家具,或赌博,很快就花得一干二净。可见,若不将失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之中,不用土地换保障,不但会使失地农民老无所养,还会给社会留下不稳定隐患。显然,当务之急是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在基金的筹集方面,可按照统一征地、统一补偿、统一保险的原则,由政府、集体、失地农民共同出资、合理负担。政府承担的部分从国有土地出让收入和增值收益中列支,以及安排专项财政拨款;集体承担部分从土地补偿费和集体经济积累中提取,失地农民个人缴纳的部分可视其具体年龄状况在安置补助费中扣除。失地农民在各类企业就业后,必须按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规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以上一年全省城镇职工平均工资的60%为缴费基数,费率为20%,并根据不同年龄段确定一次性缴费年限:具体办法是:男不满...  相似文献   

5.
新型城市化是一个能有效的促进农户土地流转的过程.近年来,新型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形成一个更大的土地资源需求,逐步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来满足新型城镇建设的需求,实现农村土地流转和相互协调,保障农民闲置土地资源和经济利益在土地流转在同一时间发生.通过分析黑龙江省当前土地流转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新措施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下,为新型城市化过程中土地流转问题中的土地流转顺利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和土地流转制度的建立,失地农民数量在不断增加。大量失地农民的涌现,其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也是党和政府牵挂的头等大事。如何让失地农民安身养命,既是失地农民的迫切愿望和要求,也是各级人社部门需要重点研究和解决的新的重大民生问题。为了全面、客观、真实的解决失地农民在就业安置与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河南省周口市以东新区为  相似文献   

7.
我国土地流转由于处于发展阶段,在土地使用的公平与效率、农民利益保护等方面产生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许多国家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都曾经出现,通过分析这些国家在土地流转过程中采取的一些措施,对完善我国土地流转制度推进农业现代化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以及基础设施用地量需求的不断增加.农村集体土地被大量征用.部分农民失去土地成为失地农民。由于在城乡二元化结构下.农村社会保障缺失.土地对农民而言.具有生产资料和社会保障的双重功能。农民一旦失去土地.失去的不仅仅是传统的经济收入来源.更是老年生活的基本保障。因此,开展关系到广大失地农民切身利益的养老保险工作.不仅是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更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保障制度“公平、正义、和谐、共享”宗旨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建立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是新型城市化的必然要求。农民一旦失去土地,其原有的保障方式及生活方式都会发生改变,如何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体系,已成为摆在学界和实践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此项制度不仅影响到失地农民的当前和今后的生活,也影响到经济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发展。笔者在分析了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必要性和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0.
儿海 《劳动者》2005,(7):37-39
自上世纪80年代起,中国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使部分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而对农民土地的征用,存在着征地补偿标准是否合理以及失地农民可持续生活如何保障两大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1.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这一进程犹如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城乡的繁荣,另一方面,土地被征,大量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处境严峻,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农民离开了土地,日子过得怎样?政府采取了哪些优惠补助措施?失地农民以后的生活有保障吗?如何帮助失地农民建立起长效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城乡一体化推进,新津县因耕地被征用而失去土地的农民大量涌现。在未来两年内,随着天府新区新津区域内项目陆续启动,还将新增3万左右的失地农民。面对当前新形势,需要通过加大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创业培训力度,才能更好、更快地圆失地农民"就业梦"。失地农民数量多文化低1990年至今,经国土部门确认新津县共有失地农民4.98万人,占全县农村人口的24.9%,其中男性2.2万人,女性2.7万人,主要以中老年为主,其中"4050"人员1余万人,文  相似文献   

13.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是我国农村土地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完善关系着亿万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并有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农村城镇化步伐.但是,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制度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法律上的不完善和滞后性,阻碍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效流转.本文致力于论证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措施,包括立法原则的完善和创新、流转方式的改进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充实.  相似文献   

14.
2008年11月.崇州市在桤泉镇千功村、生建村、中和社区成立“农业劳务合作社”.探索解决农用土地流转、土地规模经营、农民集中居住后的农村劳动者就近就地就业增收新途径。通过近一年的实践.“两村一社区”农民就业服务组织化、入社农民收益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15.
刘宗贵 《劳动世界》2017,(30):18-19
农村养老保障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分析土地流转的立法变迁及其背景下的农村养老保障现状,结合调查研究,对基于人口流动、人口老龄化及养老观念变迁等现象从个人、社会、国家三方面对农村居民养老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以期起到提高农民参加土地经营权流转的积极性,发展农村经济,缓解农村养老压力,维护农民养老权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曾念 《劳动世界》2010,(2):19-22
解决失地农民养老保险问题事关失地农民切身利益,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意。本文通过对吉林省部分失地农民的特点及其养老保险现状分析,认为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问题会越来越突出。笔者认为,应从完善现有的土地征用补偿制度、保障失地农民基本生活需求、完善就业保障机制方面来有效解决吉林省失地农民养老保险问题。  相似文献   

17.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被征地农民数量不断增多.研究解决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的办法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由于用地政策的多次变化,造成村组土地收益分配矛盾突出,保障工作难以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议采取如下对策: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了"居民"、"市民"。从传统农民到居民,老百姓在转变身份的同时,失去了祖祖辈辈赖以为生的土地,其生存方式也彻底改变。如何让失地农民拥有稳定收入来源,进而顺利融入新环境,适应新生活,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自贡市沿滩区新城管委会从老百姓实际出发,千方百计搞充分就业,探索出了一条"离土乐业"的好路子。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因征用土地,形成了一大批失地农民。“土地换社保”是在这一现实背景下,解决被征地农民的民生问题而采取的一项权宜之计,是我国现有几种安置失地农民的一种方式。它的出现有其理论基础和现实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但笔者认为这一做法是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匮乏的现状下实施的,违背了社会保障权的权利主体平等性、义务主体特定性,侵犯了宪法赋予公民的平等的社会保障权。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成都市温江区按照“三个集中”的要求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其中,农民集中居住区已建成11个.集中了8678户失地农民.劳动力14343个.就业率达93%左右。天乡路社区被征地农民彭福田自豪地说:“我家土地被政府征用后.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天天有班上,月月有钱领,子女有学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