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种族主义与暴力恐怖活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生物学有关人类种族的研究入手 ,对种族主义的起源、发展及危害进行了分析 ,重点论列了以种族主义为背景的暴力恐怖活动。文章认为 ,西方列强在全球殖民主义扩张进程中对所谓“新大陆”进行残暴征服的实践 ,是当代恐怖主义的原型 ,甚至现代细菌战这样的恐怖主义武器也可以从殖民主义时期的生态扩张中找到其来源 ,而以希特勒掌控下的第三帝国为代表的法西斯主义政权则是国家恐怖主义的典型。同时 ,文章认为 ,种族主义既是分裂人类统一性的罪恶之源 ,也是造成种族冲突及暴力恐怖活动的根源 ,而且种族主义的历史遗产在全球化时代仍旧污染着人类社会 ,并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以新的方式表现出来 ,人类社会消除种族主义的斗争依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2.
宗教作为文明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类精神信仰的集中体现。不同宗教之间的对话古已有之,是不同宗教文明交往历史长河中的主流。虽在西方文明史上,确有不少借着宗教名义发动的宗教战争,但宗教对抗不是人类发展史的本质。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的、历史悠久的多宗教信仰国度,文明之间、宗教之间也曾很好地实现过对话和融合。中国自古"汉唐气魄"为标志的文化包容性,形成了一种影响深远的国家胸怀。作为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在"以和为贵"的文化传统影响下,多种宗教和平共处,一直远离宗教冲突和战争。宗教本身是和平的而不是暴力的资源。因此,我们应充分挖掘这一资源,使它为人类社会的和平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精心做好宗教工作,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发挥好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也向全国伊斯兰教界发出《坚守中道,远离极端》的倡议。湖北伊斯兰教界人士和广大穆斯林群众一定要认真学习、积极响应,自觉坚守中道思想,远离极端暴力,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贡献。伊斯兰教的基本准则——中道思想伊斯兰教是热爱和平、坚守中道思  相似文献   

4.
民族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但这种社会现象只是到了人类历史的一定阶段才出现的。人们对这种社会现象的认识,也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逐渐形成并发展。一、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和时间民族不是自有人类以来就有的,而是在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形成的。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之分。  相似文献   

5.
<正>"坚决把暴力恐怖分子的嚣张气焰打下去,以震慑敌人、鼓舞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对防范和打击暴力恐怖活动作出重要指示,表明了对暴恐活动绝不姑息‘决不妥协的鲜明态度,彰显了维护法律尊严、人民安全的坚定决心  相似文献   

6.
胡鞍钢  温军 《中国藏学》2001,(2):108-124
五、现代化发展的道路选择应使广大农牧民优先受益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最深远并且显然是无可避免的一场社会变革(罗兹曼,1988)。西方化不是现代化,盲目移植西方现代化不会生长出中国的现代化。同样,西藏现代化也不能盲目照搬或模仿内地汉族地区的发展经验或发展模式,这种忽视西藏具体特点的现代化也绝不是真正意义上“富民强区”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病毒是不是纯粹的"自然"微生物?不是的。对于病毒学家和流行病专家而言,这是不言自明的。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有助于理解病毒与动物乃至人类的关系。在这样的网络视角里,病毒如何与人类互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如何影响病毒,病毒又如何反过来冲击人类,都可以找到合理的解释框架。本文讨论的基本事实是:病毒的演化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病毒也将人类和动物联系起来,病毒也受到人类各种社会性设置,人与物的流动,科学与技术的创新以及各种社会、文化和经济条件的影响。病毒不知道攻击对象的种族、族群、文化以及阶级的背景,它跨越所有边界。在这样的意义上,全人类同属一个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8.
民族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为我们正确对待民族这一社会历史现象,提供了客观依据。社会主义阶段不是民族融合阶段,而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阶段。民族融合虽然符合人类社会的历史规律,但它的实现是在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以后的事情。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别依然存在。我们应该重视这种差别的存在,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民族政策,照顾民族特点,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后进民族迅速发展经济文化,  相似文献   

9.
食品安全意识反映的是社会迅速转型时人们对其他种种社会,伦理与政治领域里问题的担忧与体验。在食品消费方面,这种担忧与体验则更容易以躯体化形式呈现,表现为可以言表的症状。社会个体对症状的语言表述与个体间相互沟通可以生成社会群体的躯体化知识。谣言的传播正是语言运用中的这种成事性特征的体现。因此,"装病"与"假病"的界线常常很难划清。曾在美国出现的"中国餐馆综合证"就是这种躯体化知识形成过程很好的案例。对这个案例的人类学审视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其成因里的文化因素。同时,人们也必须注意到文化因素在政府监管对策中常常被忽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毛雪彦  张亚辉 《民族学刊》2015,6(4):8-16,95-97
古典进化论学派学者麦克伦南(John· Fergus· McLennan)曾在其著作《原始婚姻》中对一妻多夫这种婚姻家庭形态进行了论述。麦克仑南对一妻多夫的基本看法是,这种婚姻家庭形态并不是一种例外和反常形态,而认为一妻多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和普遍阶段。麦克仑南的这个论点是基于他对人类早期社会基本图景的推论和分析。本文试图在说明麦克伦南关于人类早期社会与婚姻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来讨论一妻多夫制在其中的序列与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一、问题的提出在科学技术革命条件下,社会现象的变化空前加速。民族(民族社会)过程的强化,就是这种趋势的表现之一。人类民族构成的斑斓,使这种过程特别复杂。而且,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在资本主义体系和在社会主义国家里,这种过程远远不是同样发展的。阶级矛盾产生的民族对抗,是资本主义的典型  相似文献   

1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提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信仰的密切关系。在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中,刘锡诚的论文阐释了民间信仰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地位,民间信仰不是"烫手的山药",而是属于文化的范畴。民间信仰弥散于民众的生活之中,是民众生活中的精神布帛,这种状况是历史的必然存在。他主张以民间信仰是人类创造的文化的观念而置换"迷信"的背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基因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源泉。  相似文献   

13.
本文围绕有关中国化的命题,梳理了学术界的有关争论,用跨体系社会及其运动吸纳并尝试进一步发展"多元一体"概念,重新界定中国社会的"一"与"多"。作者指出:作为一个跨体系社会,中国是一个将他者的痕迹内化为自身要素,同时又保持独特生机的生生不息的包容性、统合性的文明。但也因此,跨体系社会是与跨社会体系相互关联、相互界定的。  相似文献   

14.
闹公婆习俗是中国北方汉、回、东乡、撒拉、保安等几个民族民间婚俗的重要嬉乐内容,当前在人们心目中已完全娱乐化,可这喜庆色彩的"娱乐仪式"背后隐藏了祖先们严肃的社会期待——恪守孝道与礼仪廉耻之行!通过婚礼中"三天无大小"、"羞辱公婆"、"公公背儿媳"等戏剧化的表演方式,强调这些行为都是正常社会状态下不能触犯的"大不韪",祖先们仪式中的这种隐喻方式和手段,是人类很多群体都在人生礼仪等"过渡"礼仪中采用的手段。对此,人类学者维克多·特纳概括为"阈限"。本文就以此理论对闹公婆习俗背后的隐喻作一个解释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浮士德》是德国著名诗人歌德的代表作,其中凝聚了歌德一生的心血,整部作品的主要矛盾表现为"肉"与"灵"的关系上,这也是贯穿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而这种矛盾在王尔德的童话中也可见一斑。本文通过分析浮士德难题以及王尔德童话的主要特点,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剖析了浮士德难题在王尔德童话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海外民族志:发展中国社会科学的一个路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外民族志是世界人类学界的后来者的概念,也就是非西方的概念.中国人类学界直到进入21世纪之后才开展有规模的境外田野作业的民族志研究,这既是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进入一种新格局的反映,也是中国发展自己新生的表述世界的"写文化"能力的一种表现.借助于海外民族志在方法、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观念以及各国的社会事实的基本资料上的积累,中国的整个社会科学将找到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阿玛蒂亚·森关于单一身份与暴力的思想认为,民族、宗教冲突与将人们身份单一化密切相关,单一身份孕育着冲突和暴力。社群主义、文明冲突论、亚洲价值观和多元文化主义都存在将人们身份单一化的问题。要解决因单一身份带来的冲突,需要从破解单一身份本身做起,基于自由和理性的原则建构人们的多元身份归属。阿玛蒂亚·森关于单一身份与暴力的思想对于理解和分析中国民族问题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民族学如何面对21世纪?这是近年来我国民族学界一直在探讨的热门课题。笔者不揣浅陋地拟从比较的角度,依据自己近几年在教学科研以及对外学术交流中的一些感受与体会,谈点对中国民族学未来发展趋向的看法,以就教于大家。"一、对民族学/人类学"重新把握"的趋向本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整个国际人类学界都在关心和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人类学家在当今世界上应当如何从人类学的角度去描述这个纷繁万变的世界?这个问题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一朝一夕之间产生的,而是同近二十年间整个人类社会文化的巨大发展、变迁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9.
姓氏是人类在实践和认知中分类的分类系统,是一种分类的文化载体。姓氏体现着人类的社会属性。生产生活需要分类,交流思想需要分类,互通感情也需要分类,因此,姓氏具有丰富的社会底蕴和重要的社会功能。命名活动不是纯主观的活动,也不是纯客观的活动,而是"地天通"的活动,要同时涉及形物、心智和交流这三个要素,要涉及语言材料、语义系统和命名过程这三个方面。姓名是一种记忆形式,是一座博物馆。  相似文献   

20.
人类社会处处有家庭,家庭不是到处都一样。典型的美国人确定家庭包括丈夫、妻子及其幼年子女。一个十九世纪的摩门教徒发现这种解释有某种缺陷。那时的摩门教徒认为:一个男人有一个以上的妻子是正当的,所以他们确定家庭包括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