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民族志的个人叙述——从一位昆人妇女的生活史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尼萨>这部民族志出发,本文探讨了民族志写作以及与之相关的真实性、代表性、田野伦理和口述史资料整理等人类学理论和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2.
冯建勇 《民族研究》2022,(1):133-142+146
贯通式的“中国民族史”的编著,孕育于近代中国民族国家构建、中西之学交相激荡的时代,自清末发轫,迄今已有上百年历史。王桐龄著《中国民族史》(1928年)系中国较早冠名“中国民族史”并系统叙述“中国民族史”的通史体、综论性著述。该书出版后,罗香林对其进行了学术评议,提出从“纵的叙述”和“横的叙述”两个面向推进中国民族史研究。梳理20世纪30年代中国民族史研究的学术史可以发现,罗香林有关中国民族史“编法”的建议与后来一些学者对中国民族史的认知和书写不谋而合。以王著《中国民族史》修订版(1934年)为例,该书尽可能在既有研究框架范围内重建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脉络,表明王桐龄一直在探索适宜的中国民族史“编法”,加强了中国民族史“横的叙述”;吕思勉、宋文炳、林惠祥等著《中国民族史》,则将诸民族史“各为专传”,推进了对各民族历史的“纵的叙述”。时至今日,为阐明“历史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罗香林提出的“两种面向、三个问题”,尤其是有关加强“横的叙述”之建议,对于新时代中国民族史研究的开展仍具重要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索因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非洲戏剧并没有引起世人的关注.实际上早在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戏剧之根就已萌芽并且开花结果.依托传统文化的土壤,非洲戏剧吸收了各种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并且在捍卫本民族的文化身份时,兼收了欧洲戏剧的特长并最终以新面貌向世界展示了当代非洲戏剧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张原 《民族学刊》2012,3(5):37-51,92-93
抗日战争时期,岭光电作为一个兼有彝区土司和军政职务的彝族精英,其《倮情论述》一书所陈述的彝区的边务实践与民情风俗,展现了在国族政治抱负下,彝区精英如何对彝人历史、社会、文化之图景进行重新的组织与呈现。在民族国家的语境下,他的论述获得了时代意义:即让西南边地的人民与现代中国的国家化进程接轨,从而在使国家更为完整的同时,也让边民获得其民族地位与国民权益。岭光电所具备的时代穿透性和空间跨越性,也使得他的边务实践和民情叙述充满了一种宝贵的韧性和灵活性,而这些正是当代社会科学研究所缺乏的。  相似文献   

5.
姚艳玉 《民族论坛》2008,(11):50-51
《高老庄》独特的艺术魅力来源于其对中国乡土知识分子"文化恋家"情结的复调叙述无法跨越现实与理想、传统与现代的差距,最终导致中国乡土知识分子"文化恋家"心态的必然终结。  相似文献   

6.
回族作家张承志与壮族作家东西,在小说叙事方式和姿态上具有惊人的共性价值意向,他们站在主流丈化的边缘,以民间的审美立场,展示了在主流丈化笼革下非主流话语的言说状态:以生命解释的偏执理想主义色彩和居于民间底层视角付主流社会与文化的批判与理解,背弃与接纳.  相似文献   

7.
研究借用了心理学中对记忆的划分和欧洲学者维果茨基(L.S. Vygotsky)、巴赫金(M.M. Bakhtin)等人的中介概念,认为人是能使用工具(象征)的动物,所以记忆是一种经过中介调节的行动。将其同人类学的田野资料结合起来观察不同记忆共同体(mnemonic communities)对过去不同的解释。认为记忆共同体之间的差别关键在于“中介”,即集体中每个成员都用的文化工具——叙述工具。叙述模板对记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Alice Walker)的长篇书信体小说《紫色》为黑人文学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其语言之独特,叙述视角之别具一格,另其主题之鲜明,实为黑人女性文学之典范。因此,文章从小说《紫色》的语言策略及叙述视角两个方面分析其主题意义及所产生的美学效果,并以此来阐释其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莎菲女士的日记》与《少年维特的烦恼》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和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两者间在叙述视角、写作时序、内在情感等方面相似和相异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结合余华小说的创作,分析在他的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悲剧性问题,从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延展开去论述其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观念、艺术表达、叙事方法的新变,并开辟了一种新的对于人和世界本身的独特理解。  相似文献   

11.
孔见 《中国民族》2007,(5):47-50
没有归去的流放 在2000多年的历史中,数以百计的中国皇帝没有一个人驾临过海南岛,岛上也几乎没有几个人能亲眼目睹皇帝的龙颜。但皇帝的意志旨令穿过千山万水之后,仍然如贯耳之雷响彻云霄。这里的的确确是一块皇土,在东方市十所村的一口水井边,汉朝伏波将军饮马时留下的蹄迹还深刻可见,而崖州城里的孔圣人庙数百年间香火不绝。  相似文献   

12.
生存的"焦虑",即个体无以实现其目的同时又不能放弃对这一目的的追寻的状态,是卡夫卡小说的基本主题之一.并且这种生存的"焦虑"与后来的存在主义哲学所探讨的"焦虑"是相通的.处于这种状态下的个体,定然总是感到孤寂、烦恼、痛苦、焦虑的.但是,卡夫卡对主人公的这些情绪与感受并没有做任何的直接描写.通过此一方式以及非全知全能叙述视角的选取,卡夫卡造成了读者期待的未被满足与心理失衡,让读者产生了类似的"焦虑"情绪体验与心理反应.读者外在、显露的"焦虑,,体验与心理反应又激活了主人公内在的、隐伏的"焦虑"情绪体验与心理反应,并使后者以一种无声无言的方式更清晰地凸现出来为我们所体验到.它取得了一种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3.
从符号学看文学叙述的模糊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事符号学认为"功能"是叙事的基本单位,"叙述"是功能的耦合.文本叙述在结构上遵循一定的规律性.该文借用叙事符号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从叙述的功能、句法与意指;文学叙述与日常交际叙述的比较;叙述的语言层剖析几个方面初步论述文学叙事的模糊特征.  相似文献   

14.
柳德米拉·彼得鲁舍夫斯卡娅是当代俄罗斯著名的女作家,与乌利茨卡娅、托尔斯泰娅并称“俄罗斯女性文学的三套马车”。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的代表作《夜深时分》不仅真实地再现了普通人的生活图景,更展现出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本文从视角、叙事话语和叙述时间三方面分析《夜深时分》的叙事特色,探求作者的叙事手法所取得的效果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林英 《民族学刊》2011,2(2):55-62,86-87
综观近代中西文化互动与交流过程,西方文化往往表现更为主动、活跃与深入。其中传教士的活动堪称中西文化互动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在传播宗教的同时,事实上不仅带来了当时西方先进的医疗、教育等理念,还使中国边地族群的许多文化事项和文物古籍也得到很好的记录与保存,并在今天已以各种方式不断“返回本土”供后人分享和研究。20世纪50年代以前,美国浸信宣道会曾在尚处于奴隶社会时期极度封闭的中国凉山彝族地区的传教活动就是一个极具说服力的例子。本文以美国浸信宣道会在华传教事业兴衰更迭为背景,记述美国传教士柯饶富等人在凉山彝族地区的新教传教活动,试图由此细节观察近代西方基督教浸礼宗在中国传播的历史浪潮。  相似文献   

16.
<麦琪的礼物>显示了欧·亨利引人注目的叙述风格,是欧·亨利小说叙述风格典型的代表作.作者巧妙地融合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省叙、叙述空白和视角变换来暗设伏笔,推动情节的发展和悬念的层层构建,最后出奇不意地将令人惊愕的结局嘎然而止于富有戏剧性的场面中.<麦琪的礼物>的独具匠心的文体叙事策略使小说充满了悬念性和张力感,其富有悬念的结局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小说叙述视角的预期文体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为理解"民考汉"在校大学生行动的内在意义,笔者选取了10名维吾尔在校大学生(其中6名是"内高班"毕业生)进行深度访谈,展示了他们对语言、伊斯兰教、维吾尔族历史以及对自身和维吾尔族前途的期待等四个方面的认知,发现:1)该十名访谈对象对其母语具有一定的情感倾向,同时对其他语言也持开放态度;2)该群体为典型的文化穆斯林,"重信仰,轻行为",同时他们对新疆当前的宗教治理实践有各自心理反映;3)对维吾尔族历史的认识呈现一定的分化,其对官方历史的态度更需引起注意;4)大多数人对其自身和整个民族的前途持乐观态度,但其中存在一定的阶层分化。文中最后讨论了"知识分子亚社会"实现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8.
宝岛台湾,从荷兰殖民者侵占,到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再到康熙统一海岛,日本侵占台湾……多少年来一直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生于斯,长于斯的台湾诸多原住民,在数百年间,经历了隔海相望,惊世屈辱……尤其是日本占据台湾期间,更是充满黑暗,暴力,血腥,世居台湾的原住民族不易被大众所知晓,《头目哈古》一书可以提供一点线索,引领读者接近台湾的卑南人,了解一些有关的历史和现实。  相似文献   

19.
所谓复杂叙述是指在叙述文本内部各种意识形态素之间的生态关系、对话机制等叙述问题.知识话语主体、民间话语主体与女性话语主体彼此争夺叙事优势,从而生成三种含混策略含泪型复杂叙述、惊恐型复杂叙述和怨恨型复杂叙述.叙述者在意图表述过程中其潜意识的波动轨迹总是不肯向既定的意识形态规则靠拢,总是有一种远离的趋向,进而导致价值判断上的混沌行为的生成.  相似文献   

20.
书坊     
《中国民族》2014,(2):80-80
正《惊玉记》这是国内第一部关于新疆和田玉以及维吾尔族少女爱情的长篇风俗小说。小说背景位于盛产玉石的新疆和田,以玉石为线索,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探究自身家族的秘密,外部世界的秘密,河流的秘密以及青春成长的秘密,整部小说具有十分浓郁的民俗意味,并以一个外省的汉族人的目光,把读者带入了盛产玉石的南疆和田:月圆之夜"少女没水捞玉",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