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著名英国女人类学家玛丽.道格拉斯( Mary Douglas)生于1921年3月25日, 2007年5月16日逝世。玛丽.道格拉斯一生笔耕,发表了大量著作,对世界人类学有重大贡献,可谓现代人类学大师。玛丽.道格拉斯的著述在华文人类学界享有高度名望,其论著多数却尚待翻译。她对于中国人类学的影响,主要通过国内同人的述评之作间接产生。为纪念这位人类学大师的逝世,我们选刊三篇有关她的著作的评论,又附玛丽.道格拉斯主要作品的目录于下,以表明此一特辑之局限:  相似文献   

2.
2007年5月16日,英国人类学名宿玛丽.道格拉斯在伦敦去世,终年86岁。《卫报》评论说,如果后世只能记住一个道格拉斯,就应该是那个把研究非西方社会的技术用在自己社会的道格拉斯。溢美有限但伤逝不少。逝前一周,查尔斯王子以女王之名,封她为大英帝国女爵,迟则迟矣,总算给老人寿终正寝的名分。道格拉斯自己诧异道:“查尔斯怎么来了?他的人类学是在剑桥学的!”出身牛津的玛丽新爵,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不失英国学人的作派。道格拉斯建树卓著,又怎一个“爵”(Dame)字了得!少年云游四海,青年头角峥嵘,中年一举成名,晚年笔耕不辍。道格拉斯的一生,…  相似文献   

3.
1998年 7月 2 6日— 8月 1日 ,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第 1 4届世界大会在美国的威廉斯堡玛丽大学召开 ,来自世界 5 0多个国家的约 1 5 0 0位学者参加了这次盛会 ,中国也派出了 1 8位代表。大会的主题是 :“2 1世纪 :人类学的世纪”。这一命题反映了人类学家对于 2 1世纪是人类学大有用武之地的世纪的希冀与信念。自 2 0世纪下半叶以来 ,人类学经过广大非西方世界独立运动的冲击以及由此出现的不断反思和批判 ,出现了几次较大的转折 ,获得了更多的生长点 ,并且在顺应市场化、信息化的同时 ,提高了思辨性 ,加深了对文化本质的认识。一些传统…  相似文献   

4.
通过比较中国人类学与国际人类学研究的差异,提出在保持中国人类学学科特色的同时,应尽快与世界人类学接轨,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关系到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和与中国冲突较多的"他者社会文化"及"国民性"展开深入、全面、系统地研究,发挥人类学基础理论研究强项和文化应用研究价值,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5.
在2007年春季卷的本刊卷头语里,我们是从“无边春色来天地”一句古诗开篇的。我们从中国人2008年将以奥林匹克精神举办北京奥运会,谈到国家将举办规模盛大的第16届世界人类学民族学大会,以振奋民族朝气,激励学术热情。就本行当看,春季卷里我们不失时地对当时谢世不久的人类学诠释派大师克利福德.格尔兹(Clifford Geertz)开设了书评专辑,用回顾、评述了格氏有着世界性影响的学术;而现在这一本冬季卷里,我们未曾预计却又适时地开设了对现代人类学大师、在华文人类学界享有高度名望的玛丽.道格拉斯(Mary Douglas)的回顾与书评。我们纪念大师…  相似文献   

6.
神话与哲学之间: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法国的社会学、人类学理论以及结构语言学为列维一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提供了深厚的思想渊源;结构人类学以神话为研究起点和对象,其哲学的核心思想是"二元对立"的认知结构;结构人类学不仅对20世纪法国乃至人类思想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促进了社会科学的"科学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妇女月经的相关知识、处理方式以及看待正常与否的标准在不同社会中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从弗雷泽开始,不同派别的人类学家都曾关注过月经禁忌的跨文化研究,并把注意力集中到对月经污染问题的争论中。随着人类学田野研究的不断深入,月经禁忌的普世性问题受到了质疑。为了抗衡精神分析学派固有的偏见,人类学家的月经研究范式及其理论建构都明显受到了女性主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人类学民族学理论及其分支学科的基础理论创新作了简要的论述。以例证形式提出了人类学民族学哲学理论缺失、"田野调查"研究范式老化及我国生态人类学研究重心等问题。上述问题的存在,充分证明了人类学民族学及其分支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当下社会所面临的理论需求和指导。学科的基础理论创新是学术的一个增长点,是促进人类学民族学创新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9.
人类学是研究人及其文化的学科,人类学的研究没法回避对何为文化的探讨。各个人类学理论学派均有自己对文化不同的理解,而对文化不同的理解则会影响其对理论的构建,因此,对文化的认识成为理解人类学理论学派的基础。从人类学学术史的角度来看,关于文化的阐释有作为"进化传播"的文化、作为"相对"的文化、作为"功能"的文化、作为"结构"的文化、作为"象征"的文化、作为"解释"的文化等。各个人类学理论流派建立在对不同文化或是文化不同侧面的理解基础之上,对文化的不同理解亦影响了各个学派实际的研究取向。  相似文献   

10.
设若旅游人类学是一门以人类学理论与研究方法解读旅游现象的学科,那么其早期的研究则有单薄零散之弊,不足以对学科总体的研究取向形成支撑.因此,旅游人类学的研究内容需要重新考量,逻辑框架亟待重新建构,以藉此回归到人类学固有的研究传统与范畴中去,从而达到认知旅游现象及其本质的目的.另一方面,中西旅游发展道路迥异,旅游研究亦不同途,相应导致了中国旅游人类学有别于西方的研究使命与职责.因此,中国旅游人类学研究的"本土化"势在必行,由此可更接近国内旅游现象的本质,更兼具指导国内旅游研究的价值和意义.鉴于上述,本文认为,作为一门学科的旅游人类学急需系统的建构,而作为"舶来品"的旅游人类学则必须经历"本土化"的调适过程,方能立足于中国旅游学界,承担相应的研究职责并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1.
遗产与旅游:传统与现代的并置与背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并延续的传统,蕴含着人类存续与发展的重要意义.然而在如今时代、权力、商业等因素的操控中,遗产成为了一种被出售的传统,特别是20世纪以来大规模的群众旅游,为这一传统的出售提供了巨大的消费群.以遗产作为品牌的遗产旅游,一方面体现了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并置;另一方面,旅游者对遗产传统文化的消费本身根植了现代性对这一文化的损害,如何消费传统的问题成为了关系人类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傲慢与偏见>与<小妇人>,两部作品虽然描写的都是儿女情长,但侧重点不同,前者在描写爱情故事的同时,揭露了资产阶级婚姻制度的本质,后者则偏重于对个性独立,自我约束的描写, 突出人格完善的重要性.从对两部小说的对比可发现家庭教育对人格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不同的人格结构会造就出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13.
对依山依水族群文化与社会发展研讨会的缘起、特点作了介绍,并概述了徐杰舜、邓启耀、张有隽、方李莉、于长江、李宏夫、郑瑞贞、黄东秋、赵绮芳等学者所提交论文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甲壳质是一种天然的生物高分子,目前主要利用化学加工法(酸碱法、酶法等)从虾、蟹壳中制备得到。甲壳质的溶解性能较差,通过脱乙酰化反应可得到壳聚糖,即可溶性甲壳质,甲壳质、壳聚糖可以通过一系列反应得到相应的衍生物。甲壳质、壳聚糖及其衍生物有许多优良特性,因而在许多领域得以应用。  相似文献   

15.
伊斯兰教与回族服饰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斯兰教是回族文化的源头与核心。伊斯兰教对回族服饰文化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其影响的途径和方式有多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伊斯兰教仍不失为回族传统服饰文化传承发展的保障。  相似文献   

16.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经济全球化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之间竞争的激烈化。因此,国家之间的经贸关系不仅成为了各国政府宏观经济决策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还是其制定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基础。沙特阿拉伯作为海合会成员国中的大国,其石油出口发展对全球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与沙特阿拉伯经贸关系特点的分析,提出中沙经贸合作应该注意的问题及如何加强中沙经贸合作的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17.
伊玛堪以东北地区高纬度、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的三江流域为地理环境基础,以渔猎为物质文化基础,以萨满教为精神文化基础,以相邻民族文化涵化为多元文化基础而产生并代代相传;作为赫哲族独有的一种口耳相授的古老文学样式,在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哲学、宗教学、美学、语言学、文学等诸多领域中展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赫哲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为赫哲族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大量的佐证资料,具有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8.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各个地区的人群交往更为密切,频繁的接触使人们在多元复杂的社会格局中愈发关切自己的身份认同与归属,更加注重与他群体的特质区分与互动关系.族群认同与变迁以及族属标示与认同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理解当下族群问题的动态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对不同个案间进行比较、提炼,与相关理论进行对话,进而提出更多符合我国实际的族群认同本土化理论,是未来这类研究主题发展的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9.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the link – perceived and actual – between political extremism and football fans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academic, political, and policing debate. It is not rare to witness manifestations of intolerance and ideological statements referring to regional,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issues at football stadia. In Italian football stadia, political representation has been evident for decades; politics has been integral to all realms of Italian society and culture since the origin of the nation. As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Italian cultural practices, football has not been an exception. This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action inspires thousands of young male football supporters. The football stadium might thus be interpreted as a twenty-first century social Agorá, where political opinions – otherwise ghettoized in society – can be freely expressed in pursuit of a wider consensu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under-researched milieu of neo-fascist ideology as displayed in contemporary Italian football stadia. Contributing original material and employing as conceptual frameworks the New Consensus Theory on fascism and the works of Julius Evola and Georges Sorel, this analysis hypothesizes that the neo-fascist tenets manifested by the ideologically-oriented ‘ultras’ fan groups, may be understood as both a consequence of, and a resistance against the dominant socio-cultural and political values of contemporary Italy. The research conducted between 2003–2007 sought to evaluate two internationally renowned ultras groups located in the Italian capital of Rome: the Boys of AS Roma and the Irriducibili of SS Lazio who enact their performances on their respective ‘curve’ [football terraces] of the city's Olympic stadium. Utilizing the ethnographic method, unique access was achieved in a notoriously difficult research milieu bringing the researcher into the social-cultural world of the participants and to the echelons of the extra-parliamentary Italian far right. Research sought to uncover the groups’ social interactions, values, and political beliefs, as a way of contributing to an understanding of both the Italian ultras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nd indeed the wider political milieu of the modern nation-state of Italy.  相似文献   

20.
Integration is often considered to be comprised of different dimensions which can influence each other in a linear fashion. For instance, if one becomes more proficient in the host country’s language, one’s labor market participation should also increase. In the Netherlands, this assumption has led to a plethora of policies (like mandatory integration courses) having targeted especially ‘Muslim’ women of Moroccan and Turkish descent, who are perceived as most isolated in society. Obliging them to learn Dutch was believed to increase their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their sense of home, the latter being considered pivotal for overall successful integration. However, the question is whether dimensions of integration really influence each other in this linear fashion – under all circumstances. With the help of biographical research conducted with first- and second-generation women of Moroccan and Turkish descent in the Netherlands and focusing on both linguistic and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their effects on sense of belonging, this study shows that mastering the new language and increasing labor market participation can actually have paradoxical non-linear, even curvilinear effects, leading to a decrease in sense of belonging. We try to capture this paradoxical phenomenon with the term doubleness of inclusion and exclu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