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1 毫秒
1.
娜拉 《民族论坛》2005,(6):26-28
大一统思想即倡导国家统一的思想。在历史发展中,以大一统思想为核心的政治文化促成了各民族对中华的认同,具体表现在:少数民族继承并发展了以大一统思想为核心的政治文化;破除华夷之别是大一统理念在少数民族政权中实践的结果;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大一统思想所展现的兼容性分不开。  相似文献   

2.
<正>秦汉至隋,鄂西南地区已纳入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成为连接中原与西南、荆楚与巴蜀地区的重要通道,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得到初步发展。秦王朝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开启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这一时期,既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不断融合与凝聚,也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融合,由此推动了鄂西南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初步发展,这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均有体现。  相似文献   

3.
国风 《中国民族》2007,(6):15-19
中华民族的形成是多民族融合的结果。这是一个既艰辛又痛苦的过程,是无数的代价所换来的。合合分分,分分合合,真是一组血、泪的凝聚体。自春秋时代的夷狄交侵,至战国的混战,而后才有秦汉的统一;自秦汉不断的奋战,再经魏晋南北朝的胡汉竞逐,然后有匈奴、鲜卑、羌、氐、羯的归宗;自隋唐的南北征讨,及五代宋元的长期拼战,才换得突厥、铁勒、高丽、吐蕃、党项、回纥、吐谷浑、契丹、女真及若干蒙古人的认同;  相似文献   

4.
<魏书>是一部皇朝史与民族史相结合的杰作.其史论中所包含的鲜明的历史文化认同观念、统一意识、门阀观念等特点,明确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民族纷争到民族融合,重新走向统一的历史过程,具有不可忽视的特点和价值.<魏书>史论对全面认识北朝的史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论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对汉族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往昔有的论著,提起魏晋南北朝,常着眼所谓“五胡乱华”、“十六国嬗递混战”、“黄河流域大破坏”、“汉族惨遭杀戮”、“历史大倒退”等等。而研究这一时期民族迁徙与融合,也往往偏重于论述汉族对少数民族的影响。实际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汉族发展的重要阶段。民族大迁徒、大融合给汉族注进了大量新鲜血液,而在融合过程中,汉族又汲取了少数民族文化精华,大大丰富了自身的物质及精神文化。同时,汉族人口分布较前广泛、  相似文献   

6.
藏族的先民,在唐代被称为“吐蕃”。吐蕃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鲜卑秃发部有什么关系呢?笔者从事魏晋南北朝民族史研究数年,近年对藏族史也有兴趣,研读史书,偶有所得,兹陈管见如下,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7.
十六国时期是各民族共创中华历史进程中的关键阶段,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这一时期各民族共创中华主要有六种形式:一是相互吸纳族体;二是共同开拓疆域;三是协力发展经济;四是维系历史文化传统;五是丰富中华文化宝库;六是共育中华民族精神。各民族主要通过如下路径共创中华:一是追求“正统”与实现“一统”;二是强调“以德怀远”与“示之信义”;三是主张“迁徙胡汉”与“胡汉兼用”机制。各民族本为一家的族源认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认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是十六国时期各民族共创中华的三大认同基础。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中的有关记载,探讨了西域诸国的王位继承、职官、刑法、婚丧等制度和习惯。  相似文献   

9.
<正>多民族的大一统,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一个重要优势。——摘自习近平2014年9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数千年来,中国历朝历代都十分注重维护多民族的大一统,并把它看作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先秦人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汉朝人说"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隋朝人说"协同内外,混一戎华",元朝人说"天下一家,一视同仁",这种维系统一、各族一家的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不断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成为各民族的精神共识。统一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与欧洲的邦国  相似文献   

10.
李树新 《民族学刊》2021,12(2):41-51, 97
中华多民族谚语指的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或“一族多群”的谚语系统,它既是一个多元的结构,指称组成中华民族成员的众多民族的谚语形态,又是一个集合概念,是在一定数量基础上对中华谚语一体性和共通性的综合和概指。中华多民族谚语内容上具有经验性、哲理性和科学性的特征;形式上具有口语性、异变性、艺术性和民族性的特征;使用功能上具有俗传性、权威性和教育性的特征。中华多民族谚语的传承与扩布,显示了其创作主体多元性与历史悠久性,其自身发展的辐射性与吸纳性以及调适性和变化性。中华多民族谚语具有文化认同价值和多民族共有精神的建构价值,潜沉在中华多民族谚语这一载体中的中华民族精神品质和民族精神特性是推动中华文化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中华各民族的共同财富,是具有文化价值的“中国经验”。全方位开展中华多民族谚语的整理与研究,对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发挥语言文化引领风尚使民族文化血脉薪火相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试论宇文泰     
过去,不少论著把魏晋南北朝时期说成是“最黑暗的历史时期”。有的著作甚至说,这个时期,“由于落后民族的侵入,中国北部经济竟倒退了两千年”。这是受几千年来的封建正统观念和民族偏见的束缚而得出的错误结论。应该看到,南北朝时期遭到的某些破坏,绝不仅仅是少数民族造成的。相反,正是一些少数民族中的代表人物,却颇多建树,起到了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宇文泰(周文帝)就是其中一个。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少数民族对国家坚定不移的认同是国家稳步发展的基本条件。尤其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甚多的边疆民族地区,各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程度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团结统一,更关系到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在边疆民族地区的践行情况。但新形势下民族的国家认同有着新的变化,对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实践形成了挑战。只有深入分析这一挑战,积极夯实群众基础以提高民族的国家认同,不断创新党的理论成果,并建立有效的评估体系,才能将民族的国家认同更好的转换成为党的创新理论实践成果。  相似文献   

13.
前秦是氐族建立的国家.前秦苻坚灭前凉后开始自称前秦为"中国",这是时代的一大进步.秦、汉、三国、西晋称"中国"者皆汉族,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自称治下为"中国"乃后赵石氏首开其例,但其内涵不如前秦.氐族是汉化最深的少数民族.苻坚采取优待各民族的政策,施行仁德之政,实质是全力推行汉化,实现中国"六合一统"的目标.前秦崩溃的原因很多,但与苻坚的认识误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与道教关系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与道教关系初探张泽洪中国少数民族与中华传统道教,具有源远流长的关系,道教在产生、创立、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受到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的深刻影响。本文根据史籍、道经的有关记载,探讨了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少数民族地区道教传播的史实。对当令...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寻根传统、浓厚的寻根情结和厚重的寻根文化。司马迁为多民族寻根构建了“诸族同祖”理论,东晋十六国时期“五胡”所建政权都把根寻到黄帝、尧、舜、禹那里,拓跋鲜卑及北朝都视黄帝为祖先,黠戛斯自称李陵的后裔,辽和西夏都声称是黄帝的后裔,满族宗谱中也把黄帝视为满族的祖先。少数民族寻根的过程既是与汉族求同的过程,又是其中华意识不断彰显的过程,也是其融入中华民族的历史过程。历代政权对黄帝、炎帝的祭拜,都是对中华民族根脉的延续和中华传统文化的赓续,都会从文化上进一步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6.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问题之管见卢贵子一个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从来不是孤立的,必然要与其他民族发生联系。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史上是最具有特色的一个历史时期。活跃在我国秦汉两代的许多著名的古老民族,大多都在这个时期走完了他们的历史行程,最终融...  相似文献   

17.
五代辽宋夏金这个阶段,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一直不高。传统史学观点都认为这是继魏晋南北朝之后的第二个分裂时期。战争的杀戮和人民的苦难,给人们的心里留下了深重的阴影。然而人们也不否认:“积贫积弱”的宋朝,曾拥有中国“四大发明”的3项,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  相似文献   

18.
道教是具有深厚中华文化底蕴的中国本土宗教,形成于东汉晚期,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从考古发现来看,道教至少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传入西域,当时主要在中原人比较集中的吐鲁番、哈密等地区传播。东汉末年,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大量中原人士迁移到西域,中原的先进生产方式和思想文化也随之而来。北魏时期,吐鲁番地区相继出现阚、张、马、麴四姓豪门建立的地方政权,道教也因此在这里迅速传播和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虽然在历史上经历了分分合合,但统一却成了历史的最终趋势,这与封建统治者所实行的民族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仅就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大分裂时期,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政策略作论述,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20.
论民族共治的理论基础与基本原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对中国等多民族国家民族政治实践的考察,指出民族共治是与民族自治同时存在的事实,并通过对现代多民族国家民族政治理论和原理的论证与揭示,提出了“双向两层面民族共治”的命题。“双向共治”一是指参与管理,二是指接受管理;“两层面共治”一是指国家层面的管理,二是指民族自治地方层面的管理。民族共治是现时代民族发展和多民族国家统一建设的必然和合理要求,它与民族政治民主和共和“三位一体”,是现代多民族国家民族政治生活的纲领性命题,而“自治”、“参与”等少数民族政治权利诉求和保障则属于子目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