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以来,藏族文学研究的对象都以书面文学为主,但书面文学并非藏族社会历史发展中文艺接受的主要形式。以听觉和视觉为主要传播载体的口头文艺传统才是广大藏族民众进行文艺创作、传播和接受的主要方式,其代表作为《格萨尔》史诗。《格萨尔》史诗的口头传统接受关系是双向的,既有古典学与口头诗学理论中业已论述的文艺接受过程,又存在不同类型受众的前理解构建出的史诗的多重身份。以《格萨尔》史诗为代表的中国口头传统研究足以参与口头诗学理论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口头诗学"(oral poetics)作为一个出现未久的批评方向,其专属的术语体系和理论方法,尚需作出系统的梳理。特别是,口头诗学与文学界常说的"诗学"之间是什么关系,也较少见到深入系统的讨论。不过,晚近国际人文学术的发展,尤其是口头传统研究的深入,已从若干方面为口头诗学的登堂入室,作了大量准备。本文以口传史诗的文本研究为主线,从学术史的角度讨论口头诗学的演成、发展及其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3.
21世纪以来,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学人引领的史诗研究在口头传统的学术格局中形成了全新的定位,并在本土化实践中从偏重民间文学的文本研究走向口头诗学的田野研究。回观中国史诗学的制度化经营,学科专业化的主导原则和实践路径也在推动学科发展的过程中超越了既有边界,使人文学术的知识生产呈现出跨界重组的动态图景。  相似文献   

4.
敖东 《民族论坛》2012,(16):79-83
帕里创立口传传统理论之后,洛德仍然沿着帕里开创的方向继续开拓世界各地的口头传统进行比较研究。但它仍然是一种朴素的归纳研究纲领,所以无法解释世界各地观察到的源源不断搜集到的口头传统。我们从口头传统是口述者之口头表演的产物假设出发就推导出一切口头传统形态。因为这个口述者只要在时间之中,就有预期将来、回忆过去、言谈现在和描述常态;而这些口头表演就构成口述宗教、口述历史、口头艺术和口头常识。进而口述者之面对自己志向,面对自己与他人遭遇和面对自己祖先功德推导出《诗经》的基本内容——风、雅和颂等口头诗歌形态结构。这样,目前世界各地观察到的口头传统即艺术类口头传统、宗教类口头传统、常识类口头传统、历史类口头传统(口述史)等都可以得到统一的解释。这里口头传统学科已经从长期停留在跨学科阶段跨入了独立的口头传统学科阶段。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曲艺研究深受时代风潮的影响,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又在研究的视野和方法上深受束缚.口头传统研究可以在诸多方面扩展曲艺研究的思路,其理论与方法也可以为研究提供有益借鉴:推动研究回归田野,在整体性的视域中获取更可靠的文本;还原表演者的主体性,关注其创造性与能动性;考察口头传统中的创编,关注文本化的政治.学者要立足本土知识和地方概念,用口头传统的理论与方法审视中国鲜活丰富的曲艺资源,推动曲艺研究范式的更新.  相似文献   

6.
二百多年来,国外学者对史诗<格萨尔>的研究有着自身的学术传统和特点.在诸如史诗资料的发掘及有关<格萨尔>的主题、产生年代等基本问题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开掘,并对我国<格萨尔>早期史诗学的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研究和探讨国外学者二百多年来对史诗<格萨尔>研究的学术传统和特点,对于人们进一步深化史诗<格萨尔>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信息技术对民众生活世界的逐步渗透,许多少数民族口头传统及其代际传承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迁。虽然新疆柯尔克孜族的口头传统在一定程度上依然保有强韧的生命力,但以《玛纳斯》为代表的活形态史诗演述出现了复杂的发展走向。本文以近年来的田野调查材料为依据,关注从传承人群体数量的骤减到年轻一代习艺从师的动机选择,从"玛纳斯奇"的非职业化到老龄化,从口头叙事资源的萎缩到印刷文本的背诵,从演述技艺的退化到史诗韵体叙事的故事化等方面的内容,尝试对当下柯尔克孜族史诗的存续力量及其显见的式微趋势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8.
"口头程式理论"是研究口头传统叙事诗的科学理论方法,能够将不同民族口头传统叙事诗中系列的词语、意义、观念、行为等规范化地总结出来,寻找各民族口头传统叙事诗中所存在的共性,有利于在文化领域里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该理论现已被广泛地运用到我国相关的学术研究领域之中。《梯玛歌》是土家族口头传统叙事诗的代表作,其程式化和口传性的特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用口头程式理论对《梯玛歌》进行具体分析,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程式语言的变异性、规律性及稳定性,有助于土家族口头传统叙事诗研究路径的拓展。  相似文献   

9.
2016年夏季,《美国民俗学刊》推出"中国和内亚活形态史诗"专号,收入来自美国、中国、英国及德国的六位学者撰写的五篇论文(含专号引论)。本文按照这些论文之间的逻辑关系,以问题为导向,打破专号原有的排列顺序,并将引论中的主要观点融入四篇论文的述评中。文章以丝绸之路的东西方学术交流为鉴,认为由西方到中国的理论传播在单向输出的话语关系中已基本完成架构,而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当下乃至未来更需要推进的工作乃是将东西方史诗传统研究纳入多向交流的学术对话之中,在国际合作的视野中重建沿丝绸之路的口头传统研究及其理论和方法论的话语意义。  相似文献   

10.
"哈巴"是哈尼族口头传统中最为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承载了哈尼族许多重要的民俗文化、民间智慧和地方知识。但是,不论是在传统社区还是在学界,有关"哈巴"的一些最基本问题至今仍然模糊不清。本文旨在立足于本土口头传统,重点探究"哈巴"文类研究中的一些疑难问题,而非套用民间文学界既有文类名称来直接对应"哈巴"。厘清"哈巴"的文类问题,有助于实现学者观念与地方知识的对接,进而反思学界当前对各民族口头传统文类的界定方法及其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