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后突厥汗国时期的“法度”更张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突厥国时期的碑铭中往往有一些“违反突厥法度”、“丧失突厥法制”等方面的文字记述,一些学者以此为据,认为后突厥国时期的法度根本不同于以往,此时应是封建社会,突厥社会的奴隶法已被消除。本文结合相关的史料对此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的剖析与论述,认为后突厥国时期的“法度”并没有得到更张,突厥社会形态仍然属于军事奴隶主贵族专政的奴隶制社会。  相似文献   

2.
在近代的突厥民族中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有着较大的影响,而作为一个人数众多,分布广泛的种族——突厥语族,他们的思想发展不仅影响到了相关的国际关系,而且他们思想的变迁也受国际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布古特所出粟特文突厥可汗纪功碑考林梅村1956年,蒙古考古学家道吉苏伦发现的粟特文突厥可汗纪功碑堪称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突厥考古发现之一。它是目前所知突厥人最早的文字材料,记录了1400多年前称雄蒙古草原的突厥汗国政治、宗教、语言和文化的真实风貌。1...  相似文献   

4.
早期突厥诸族天文学术语综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突厥诸族天文学术语见于有关突厥民族的古今文献,作者从语言学的视角对之进行了多方面考察。  相似文献   

5.
6世纪中叶,突厥人从阿尔泰山地区迁徙到中亚平原,建立了从中国西北部到咸海东部地域广袤的第一突厥汗国。他们的宗教保留了对天、地、祖先崇拜的痕迹。突厥汗国与中亚平原许多王国的命运一样,很快分成了东突厥和西突厥两部分。布民可汗被认为是突厥汗国的奠基人,也是东突厥的第一位统治者。他的兄弟室点密(Istami)统治着西突厥。  相似文献   

6.
试论乌古斯突厥蛮塞尔柱克人的联系与区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论乌古斯突厥蛮塞尔柱克人的联系与区别●敬东在亚洲中古时期的民族史中,常常会遇到乌古斯人、突厥蛮人、塞尔柱克人的称谓,这些人曾在亚洲广阔的历史舞台上纵横驰骋,其活动范围甚至超出了亚洲,对北非、东欧等地的历史都产生过影响。探讨乌古斯人、突厥蛮人、塞尔柱...  相似文献   

7.
一、导论 早在蒙古人力量逐渐强大开始对外扩张时,突厥人已经在中亚及邻近地带繁衍生息了。虽然文化稍落后但在政治上已经对中亚地区占有统治地位了。在俄罗斯南部,突厥部的一支钦察人控制了广阔的西伯利亚草原。突厥文化对基辅罗斯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久由于蒙古人的入侵,像突厥十姓(Onogur)和其他部落一样,钦察人也迁入了匈牙利。  相似文献   

8.
突厥之君主观〔日]护雅夫著朱悦梅,白牛译本文旨在通过阐明鄂尔浑碑铭,如们调特勤碑》(]豌)、《毗伽可汗碑》(毗)和(欲谷碑》(嘲)中的"qUi"一词的含义来研究突厥汗国的君主观念。突厥人心目中的"美德"一、突厥民族以何为美德,答案可见以下诸文献:文献...  相似文献   

9.
公元552年突厥汗国建立以后,就在蒙古草原上逐渐形成了以阿史那氏族为核心的突厥族。受突厥汗国统治的回纥部落与突厥政权为敌近二百年,回纥不是突厥族的成员。公元744年回纥在唐朝支持下灭亡了突厥汗国之后,回纥汗国境内的诸部落逐渐团聚形成了回纥族,此后突厥族就逐渐消散了。回纥与突厥是不同的两个古代民族。当代世界约三十个突厥语族民族与古代的突厥在文化、体质特征上已有本质的区别,它们不是一个民族。土耳其在历史上与维吾尔族没有联系,它们从来不是同一个民族。  相似文献   

10.
敏敬 《世界民族》2006,41(6):11-18
泛突厥主义是奥斯曼帝国末期产生的重要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土耳其共和国建立后,民族主义者以凯末尔主义思想作为立国基础,反对泛突厥主义。但是在人员、组织和思想等方面,凯末尔主义仍与泛突厥主义保持了较多联系,客观上为泛突厥主义在土耳其的长期存在提供了方便,并使土耳其的对外政策表现出一定的泛突厥主义特征。凯末尔主义和泛突厥主义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由民族主义的性质决定的。认清这种联系,有利于加深对凯末尔主义以及当代土耳其内政、外交的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陈寅恪《论唐高祖称臣于突厥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联突厥的重要人物刘文静的真正主人、高祖称臣突厥与兴国寺兵的向背关系、唐突关系与刘武周兴灭、李世民国际地位等问题,认为初唐称臣的真正谋主就是李渊,他也是刘文静的真正主人;兴国寺兵是贯彻李渊外稳突厥、内招杨隋旧部的忠诚部队;刘武周覆灭的关健在于李渊成功地运用唐突外交策略,李世民与突厥关系是次要的;武德后期在唐突国际关系中,李世民的国际地位是他多年累积的军功资本、连兵突厥及招纳谋臣勇将苦心经营的综合结果.  相似文献   

12.
文章概述了突厥汗国的发展变化历程和古代突厥文碑铭的发现及研究情况 ,以纪念丹麦科学家魏·汤木森成功解读古代突厥文 1 1 0年 ,并反思了中国在此领域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13.
唐与突厥的频繁接触和剧烈冲突,促成了突厥的大规模内迁。内迁突厥人的汉化过程在唐代民族融合中具有典型的意义。相比于政治、军事等领域深刻的烙印,内迁突厥人在汉文学领域的表现要黯然得多。然而钩稽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可以一定程度上厘清这一群体对于汉文学的接受过程、代表性文学家族以及整体的文学水平等情况。尤其是敦煌写卷中保存的哥舒翰、浑惟明等人的诗歌作品,有力证明了唐代内迁突厥人在汉文学中的特殊地位。内迁突厥及其后裔的诗歌作品在敦煌流传,不仅证明了突厥汉文学的成就,也显示了敦煌民族文学的活力。唐代内迁突厥人的汉化进程以及他们的汉文学成就,不仅丰富了中古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学的形态,也印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本质。  相似文献   

14.
从突厥内徙看唐太宗的民族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唐太宗统一全国的宏伟事业中,妥善处理北疆的突厥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唐太宗在逐个消灭中原割据势力的同时,对突厥采取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解决了唐初的突厥问题,从而安定了北部边疆,进一步促进了突厥人民和内地各族人民的友好关系,发展和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唐帝国。  相似文献   

15.
在内蒙古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发现的突厥鲁尼文查干敖包铭文,是内蒙古迄今发现的唯一的突厥鲁尼文文献史料.根据查干敖包铭文的发现地点及其印记,可推断该铭文应属于后突厥汗国可汗家族阿史那氏的旁系家族,纪年约在7世纪末至8世纪初,极有可能为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突厥鲁尼文文献史料.结合汉籍史料和笔者的田野调查,可推断后突厥汗国的“黑沙南庭”即为达茂旗一带的草原.而查干敖包铭文,则印证笔者有关“黑沙南庭”的这一推论不误.  相似文献   

16.
剺面习俗在隋唐时期以突厥为主的北方少数民族中尤为流行,并随着突厥与中原政权的频繁交往和大量降唐的突厥人内迁为汉族人民所了解。剺面习俗开始出现于丧葬过程中,后来该习俗的功能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剺面在丧葬中的功能仍为其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最早对突厥诸语盲,方言进行过田野调查和描写研究的国家。早在11世纪,喀喇汗王朝突厥语文学家马合木德·喀什噶里就对突厥各部落的分布情况和语言上的差异及特点进行了较详细的调查和描写研究。马合木德·喀什噶里自幼好学,精通突厥语和阿拉伯语,曾周游各地,调查突厥各部落的语言方言和地理环境、民间文学和风土人情,收集了丰富的材料,于11世纪70年代编成了用阿拉伯语解释突厥浯的《突厥语词典》。为了调查突厥各部落的分布情况和语言上的差异,他游历了今新疆、中亚各地长达十数年之久。他跋山涉水,含辛茹苦,深入突厥各部落人民生息的城市和乡村,从突厥各部落人民的语言中搜集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有些地方虽未亲自去过,但也从曾去过那些地方的人们那里了解到大量的材料。他开创了历史上突厥语言调查的先河,这些调查成果集中体现在他的鸿篇巨制《突厥语  相似文献   

18.
突厥语言分布在从太梅尔半岛到伊朗,从东西伯利亚海到地中海(在其发展的个别时期几乎达到大西洋)的广阔境域内。 突厥语言分布于欧亚大陆的中部,过去和现在都和许多环绕在其周围的语言发生接触。突厥语言的地理位置上千年几乎没有发生变化。研究突厥语言和周边语言古往今来的接触不仅对突厥语言史、而且对相邻其它语言的历史均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在这方面,突厥语言较之印欧语是处在一种独特的环境之中,印欧语基本上是在与亲属语言的接触之中发展而来的,它没有处在非亲属语言的四面包围之中。  相似文献   

19.
吐屯考     
吐屯考吴景山吐屯是突厥社会中具有特殊地位的官职,执掌大权,手握兵柄,曾在突厥的社会历史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史书中关于吐屯的相关记述零散而简略,导致人们对于吐屯的理解多有不同。本文作者综合史书记载及其他各种文献、考古资料对吐屯的所司职能及社会地...  相似文献   

20.
突厥人的丧葬习俗述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突厥自公元552年攻破柔然,阿史那土门正式称汗建国,一直到公元745年白眉可汗被国纥军队击杀而败亡.在前后历时将近二百年的岁月里,整个蒙古高原基本处于突厥人的控制之下,它本身丰富的文化生活内容,自然也就会给其控制下的各个民族以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代之而起称雄漠北的回纥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沿用着突厥的语言、文字;后来攻灭回鹘汗国的黠戛斯人曾作为突厥的下属部落之一,也是操铁勒方言,属于突厥语族.另外,其它民族的文化、习俗也同样影响了突厥文化的发展与变化,从而使之更加丰富多彩.我们再从文化圈上看,突厥与回纥、黠戛斯都大致活动于同一范围之内,因而从六世纪中叶突厥兴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