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朝鲜族作为中华民族一个独特的少数民族,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俗习惯等,与其他民族有清晰的边界,族群认同意识非常明确;出于对共同世系、血缘和文化上的认同,他们将朝韩两国作为他们曾经的故国去感知,民族认同比较强烈;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中国朝鲜族有对中国的坚定认同.目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认同纽带趋于多元化,中国朝鲜族亦发展着多元化的社会认同.保证多民族国家认同的根本,是建立起基于公民权的认同形式,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坚持民族间的平等与团结,加强国家的主流价值观的教育,以加强少数民族对国家的向心力.  相似文献   

2.
杨丽萍 《民族学刊》2013,4(3):81-85,122-123
我国各民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具有不同表征,大体上可以分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和谐共生型、国家认同强烈而民族认同薄弱型、民族认同强烈而国家认同薄弱型等若干类型。我国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教育应根据类型差异,有针对性地设置侧重点不同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策略,构筑明晰而高效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教育体系,实现56个民族的族别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以及国家认同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3.
宗教认同是民族文化认同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民族认同的重要标识.民族间宗教认同的相似度越高,其民族的同源性就越强.通过比较古越民族与台湾原住民族在传说、典籍中所反映的宗教信仰,发现他们的宗教信仰非常相似,都表现为洪水神话、蛇生始祖的民族起源说和鸟神崇拜,可见古越民族与台湾原住民族在民族文化认同的根源上具有一脉相承性.  相似文献   

4.
朝鲜族服饰蕴含了朝鲜族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文化特征,其面料及其制作工艺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简洁明快和色彩和谐统一的朝鲜族服饰更是成为朝鲜族人民的历史文化和审美文化的统一.讲究通过物象传神韵的朝鲜族服饰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特征,简洁和谐的自然美趋势也渗透到朝鲜民族的特征之中,成为一种服饰上的独特审美情趣,演变成为朝鲜族服饰的整体优势.  相似文献   

5.
朝鲜族服饰蕴含了朝鲜族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文化特征,其面料及其制作工艺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简洁明快和色彩和谐统一的朝鲜族服饰更是成为朝鲜族人民的历史文化和审美文化的统一。讲究通过物象传神韵的朝鲜族服饰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特征,简洁和谐的自然美趋势也渗透到朝鲜民族的特征之中,成为一种服饰上的独特审美情趣,演变成为朝鲜族服饰的整体优势。  相似文献   

6.
朝鲜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其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既是该民族思想意识和精神风貌的体现,又是该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客观分析了朝鲜族服饰的历史渊源和艺术演变,依常服、礼服分别阐述了男女服饰的特征,从服饰造型、图案和色彩等方面分析了朝鲜族服饰的艺术特色,从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等视角概述了朝鲜族服饰艺术蕴含的民族文化信息,并提出保护与传承朝鲜族服饰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多民族国家中跨界民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及其关系问题,是世界上普遍关注的重要的社会问题.本文以对我国新疆跨界民族哈萨克族的实地调研为基础,探讨了伊犁哈萨克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现状、原因及促进两者协调统一的对策,以利于巩固我国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和促进睦邻友好.  相似文献   

8.
族际通婚是研究民族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反映了不同民族成员之间时异文化的认同和接受,而且客观上反映了民族关系的良性发展.是我国民族政策合理有效运行的有力证明.文章通过对四个具有典型族际通婚特征的移民村落的考察,在分析当地族际通婚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大规模族际通婚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9.
论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如何看待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逐渐成为族际政治研究中的一个焦点话题。文章从个体认同的多重性、民族认同问题产生的根源两个角度,论证了在冲突视角下,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视为矛盾和对立事物的理论观点的不科学性和误导性。科学地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需要一种和谐视角。这种视角认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存在价值共识和功能上的相互依赖关系,在社会实践中可以和谐共存;二者统一的路径是构建能够有效整合民族异质性与国家统一性的公民身份,完善公民权制度。  相似文献   

10.
我国壮族与东南亚国家越南、老挝、泰国、缅甸、印度等5国的20个民族有亲缘关系,其中与越南的岱族、侬族、拉基族、布标族、山斋族关系尤为密切,从历史记载、语言、家谱、传说以及现在的通婚状况都可说明他们的兄弟情义.由于中国和越南民族识别的标准和方法不同,族称不同,有些人不了解他们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1.
勤劳、勇敢的傈僳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历史上,他们自称为“傈僳”、“傈”是这个民族的族称,含有“高贵”的意思,“傈”,一般是指人或族。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云南省的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流域的峡谷地带,还有楚雄、德宏州以及四川省凉山州的西昌、木里,攀枝花的盐边等地。涛涛的江水,美丽富饶的峡谷、平坝哺育了傈僳族人民,炼就了他们顽强的性格、造就了他们灿烂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就是他们物质文明的真实写照。 傈僳族服饰多种多样,地区不同,服  相似文献   

12.
服饰是一个族群文化符号的外在表现,也是维系民族认同和认异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作为与苗族文化和审美心理相对应的苗族服饰,它饱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蕴。民族认同的基础是文化,千百年来苗族人民在不断迁徙过程中形成的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包含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相似文献   

13.
服饰是一个族群文化符号的外在表现,也是维系民族认同和认异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作为与苗族文化和审美心理相对应的苗族服饰,它饱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蕴。民族认同的基础是文化,千百年来苗族人民在不断迁徙过程中形成的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包含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和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新疆民族关系和谐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在此,有必要对当前新疆民族关系现状加以分析、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本文通过对新疆6县市入户调查问卷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新疆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已取得重大成就:当前各民族族际交往意愿较强,本地居民与流入人口相互包容,民族身份平等程度较高,各族众的中华民族意识认同与对本民族意识认同协调,各族居民对过去民族关系的态度较为满意.同时,各民族之间也存在缺乏共同语言媒介、宗教信仰差异显著、族际通婚意愿低等问题,当前民族关系不容乐观.正确审视民族关系问题,需要结合民族之间接触率、文化融合程度和结构整合状况加以分析.本文基于以上结论分析提出有关促进民族关系良性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何群 《民族学刊》2020,11(1):51-59, 132-133
当今世界多民族国家大多面临如何实现国家社会凝聚,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如何一致起来的问题。利用“田野回望”这一认识和研究方法,从生活实际出发,在无论是作为俄罗斯地理的边缘,还是人文的边缘——图瓦,回望莫斯科,回望俄罗斯,回望中央、核心,在图瓦感受俄罗斯民族国家认同,把脉俄罗斯社会凝聚状况。研究显示,图瓦族传统文化功能依然发挥核心作用,同时大量吸收了俄罗斯文化及现代文化要素;“图瓦族”-“我们是图瓦人”的民族意识、民族情感、民族认同意识尚很浓厚,同时俄罗斯国家认同明确,并迫切希望本族、本地区获得高速发展。图瓦个案表明,二十一世纪俄罗斯民族关系的主流表现为民族共生,文化吸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日益一致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胡青  马良灿 《回族研究》2007,(2):126-129
本文以云南昭通回族为例,从族源、族规、人伦三个维度出发,对回族家谱进行解读。文章认为,族源、族规、人伦是回族家谱的核心要素,是确定家族边界的基本尺度,更是回族家族共同体认同的标志。从族谱中,我们领悟到家族认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这三者之间的同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失败国家"是个敏感的西方政治术语,指代运营困窘惨淡的国家。"失败国家"常伴有民族冲突滋生。"失败国家"与民族冲突之间的内在逻辑表现为统和权威乏力与族际政治动荡相伴、资源匮乏引致族际争夺、认同差异导致族际关系断裂。"失败国家"难以抑制民族冲突,民族冲突发过来又常常导致国家更加失败。  相似文献   

18.
中国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的传统源远流长,少数民族服饰与舞蹈更是存在着一种古老的、独特的联系。不同民族的舞蹈需要靠不同的舞蹈服饰衬托才能更好地呈现其舞蹈的风格,舞蹈作品才得以升华、更趋完美。可以说,民族舞蹈与民族舞蹈服饰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相互交融的。本文通过对裕固族服饰与舞蹈相互作用的分析,进一步探讨其舞蹈服饰与舞蹈的艺术交融。  相似文献   

19.
中国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的传统源远流长,少数民族服饰与舞蹈更是存在着一种古老的、独特的联系.不同民族的舞蹈需要靠不同的舞蹈服饰衬托才能更好地呈现其舞蹈的风格,舞蹈作品才得以升华、更趋完美.可以说,民族舞蹈与民族舞蹈服饰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相互交融的.本文通过对裕固族服饰与舞蹈相互作用的分析,进一步探讨其舞蹈服饰与舞蹈的艺术交融.  相似文献   

20.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是中国近代国家转型与民族关系之建构的重要阶段,其基本情态就是"五族共和"。它是一个历史建构过程,包括思想文化领域与政治实践领域的双重认同与整合,同时也表明了中国近代国家转型与民族关系建构过程中的重要历史转折。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五族共和"在理论认识和具体实践中仍然存在严重的现实困境和诸多问题,中国近代国家转型与民族关系之建构仍然面临严重的危机和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