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个案研究入手,对少数民族打工的社会文化根源进行了分析,认为少数民族劳动力进城打工,促进了民族地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是当前解决少数民族地区"三农"问题现实的办法.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辞书从零星刊刻到大量出版,从发生、发展逐步走向繁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当时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为后世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社会历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而可靠的资料;从宏观角度对少数民族辞书的演变源流、编纂特点进行较为系统的查考,旨在进一步总结推广辞书编纂出版的工作经验,以利于保证和提高少数民族辞书出版...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少数民族妇女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方素梅  杜娜  杜宇 《民族研究》2004,(2):95-104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中国少数民族妇女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本文从少数民族妇女研究组织的发展状况、少数民族妇女研究的主要进展以及特点和问题等几个方面 ,对这十余年的中国少数民族妇女研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回顾和总结。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少数民族识别遗留问题的研究、汉民族研究、民族与宗教问题研究、跨境民族研究、新生代少数民族农民工研究、省际结合部地方性小传统的研究等论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反思。并认为拓宽散杂居民族研究的领域,深化区域性研究内容,注重从整体和宏观角度把握散杂居民族问题,并剖析其发展态势及特点,是民族理论和教学研究长期关注的命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少数民族识别遗留问题的研究、汉民族研究、民族与宗教问题研究、跨境民族研究、新生代少数民族农民工研究、省际结合部地方性小传统的研究等论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反思。并认为拓宽散杂居民族研究的领域,深化区域性研究内容,注重从整体和宏观角度把握散杂居民族问题,并剖析其发展态势及特点,是民族理论和教学研究长期关注的命题。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民族教育研究经历了几个不同的理论转向。从1949年到文革结束,民族教育主要为政权建设服务,目标是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教育水平。20世纪80、90年代,民族教育研究倾向于借鉴西方理论,希望通过教育投入和教育体制改革来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学校教育的水平。进入21世纪后,反思性的民族教育理论占据主导地位,不再单一地追求某个目标,而提倡从多个角度反思民族教育的具体实践,寻找解决民族教育问题的多元化方案。如今,少数民族教育与其他地区教育的差距逐渐缩小,所面临的问题也逐渐趋同,民族教育研究的思路也应进行相应的调整,走向全国性、公共性的民族教育应是今后民族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取向。  相似文献   

7.
白崇人是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他不断反思"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积极探索"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理论之路,审视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与走向。对"少数民族文学"概念和价值意义的重释以及他在批评实践中呈现出来的开放多元、富有创新的批评理念,成为"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领域内的重要收获。其中,民族身份和文化认同的自觉意识成为白崇人文学批评的表征模式,也展现出白崇人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学者难能可贵的学术品质。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的社会支持模式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农民工中特殊的次群体,少数民族农民工的社会支持模式又将呈现怎样的特点,本研究采用定量的问卷与定性的文献相结合的方法对此问题进行了基本的讨论。在对桂林市七星区进行实证调查的基础上,从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两个维度对少数民族农民工社会支持模式的基本状况进行了总结,并归纳出非正式支持为主导、同质性高、宏观上民族特色不突出等特点。希望相关的讨论能为增强少数民族农民工社会支持模式的构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本文作者作为中国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届大学生,以亲身经历讲述了其学术成长之路。其学术研究从五个方面概括:一是都市人类学,包括乡村都市化、城市少数民族以及传统乡村研究主题在城市的延续;二是农民工研究,从发起农民工研究,到散工研究,从"二元社区"研究到"打工经济"研究等;三是乡村研究,以凤凰村为起点,研究了岭南、中部以及西部的乡村社会;四是族群研究,以澳门族群研究为起点,对中国族群认同与关系作研究;五是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对北京5所高校来自新疆的少数民族学生以及新疆大学的少数民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数据表明,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地区、性别、民族上的适应状况不存在差异;在校园生活、满意度因子上存在年级和专业差异.个别访谈发现,大部分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京的学习与生活环境的适应具有阶段性和累积性特点.研究为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适应性提出了一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