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历史长河中,公共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跟任何历史事物一样,从无到有,并随着时间流动而变化。公共性的问题,永远随着时间,随着王朝更替,随着文化时尚的变化,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而不断流变、演化。因此,我们在考察公共性问题时,必须历时性地看,考察具体时空中的政治、地缘、文化、科技等等条件。  相似文献   

2.
城市节日具有明显的公共性特征,城市节日的公众参与性与公共性仪式表演体现了城市节日文化空间民俗的本质特征.而城市节俗的历史文化特性集中体现在城市节日的娱乐性、宗教性及消费性三大方面.我们从传统节日与新型节庆的角度观察城市文化空间从传统到现代的营造过程与历史流传变化,将有助于我们思考在日益城市化的过程中,文化传统如何与城市当代生活融合,城市如何借助传统节日来拓展人们的生活空间,建立沟通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文化机制.日本、韩国城市节日与城市文化空间建设的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性与公共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与"遗产"概念所蕴涵的不同的知识形态与呈现方式,及其在全球化与民族─国家语境下衍生出来的不同意义与价值,认为作为"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地方性,而作为"遗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被赋予了广泛的公共性,认识到两者的区别,有助于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一、民族特点和变化 在讨论民族文化交融的过程和条件时,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民族特点?我们认为民族特点主要表现在文化特点上,不同的民族是由不同的文化特点相区别的。但是文化特点是不断变化的,它随着历史的进步而变化,随着迁移和与不同民族的接触交往而变化。因此,不同民族文化特点的相互影响和交融,往往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一般的历史进程,而且是变化多端、丰富多彩的。从黔东南的民族文化变化来说,各民族的文化特点是什么?交融的条件是什么?各族在交融过程中如何变化?这需要从历史到现状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5.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民族文化的外部环境、物质基础、深层结构以及民族文化主体性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深入分析其主体性变化过程中的"科技因素",对于揭示现代科技条件下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变化规律,更好地维护我国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等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鄂伦春族文化发展中的困惑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推进,鄂伦春族经历了下山定居、转产、禁猎直至当前的普遍以农为主、多种经营等重大而急剧的经济社会变迁.鄂伦春人的生存状态及他们所经历和面临的各种发展困难,在当前,仍备受政府和各界学者的关注.而观察、解析一种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变化原因,探究文化的差异,实现文化间的对话和理解,也是民族学研究中人文关怀的体现.对此类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究,将为我国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中国武侠片与美国西部片是影坛上的两种跨文化而颇具相似性的类型片.两者之间不论在美学与审美性等文化符号上,还是在类型模式、故事叙述、人物塑造、时间发展上,都具有可比性的价值.本文通过对武侠片的侠义精神和西部片的个人英雄主义进行审美比较,探究这两种相近的艺术形式各自的本质内涵,揭示出人类情怀的共通性与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对艺术形式的深刻影响.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世界的融合,在当今社会文化下,这两种代表性的类型片也在相互影响与借鉴.  相似文献   

8.
西南少数民族历史悠久并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类型繁多的节日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西南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曾发挥多种不可替代的功能,新时期这些功能虽然已经发生了变化,但仍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自信心、爱国主义教育,增加旅游特色和亮点等多种现代价值.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节日文化同其他非物质文化一样面临消失的危险,主要是传承方式落后等原因造成的.如何充分发挥传统节日文化的社会经济效益,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语言与文化是动态发展的,它们与一定的历史时期相联系.过去我们在对文化差异现象研究中所枚举的如招呼语、称赞与称赞回应、人际观念、禁忌、隐私观等,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迁,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事实充分证明,随着世界性的跨文化交际的频繁发生,各个文化系统相互补充、互相吸纳、互相融合的现象会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与自然的冲突问题日益受到人们关注.本文以广西境内的一个汉族村落--新罗村为例,考察村子的形成、发展的历史变迁,关注变迁过程中的文化与自然的关系.新罗村的过去与现在告诉我们原生态的自然并不能自动满足农耕文化的要求,人们必然要改造自然,为文化的植入培养温床,从而才能有生存空间;现代文明的冲击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冲破了原有的文化与自然的平衡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政府行为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传统文化中客观上维持了文化与自然平衡的神秘主义的内容必不可免地随之淡化.在当前发展趋势下,文化对自然的这种不自觉关系还将加深.  相似文献   

11.
随着泛文化时代的到来,高校的校园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如何确保和提升高校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核心地位,是摆在高校甚至是国家层面的重大议题.随着科技的进步,影像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本文试图从高校校园教育影像文化、公共影像文化、互动影像文化等层面进行探讨,为当下高校校园的文化建设提供思考.  相似文献   

12.
中国狮子文化肇始于汉代,至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随着狮子文化的产生、发展与成熟,狮子的艺术形象也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象征和文化符号,而其中以石狮造型艺术尤为突出.中国石狮艺术最初出现于汉代帝王、贵族官僚陵墓前神道两旁具有护卫的石刻群中,并由此传袭,使用也日趋广泛.本文在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查阅研究的基础上,着重考察了石狮造型艺术兴盛的动因.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阿勒泰市红墩镇老户儿家这一汉人移民社会形成与之后的社会文化变迁的考察,认为移民群体在迁徙至迁入地时,面临自然与社会环境变迁,必然会引发文化适应;文化适应的具体策略受场域的制约,因场域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14.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为考察蒙古族大学生在与主流文化接触中产生的民族认同与文化适应问题,本研究以399名蒙族大学生为被试,通过民族认同量表、文化适应量表、文化疏离感量表和安全感量表,对其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年级和生源地分别承载着时间的变化和地域文化的变化两个维度,二者可以解释民族认同中21.5%的变异,对民族认同具有显著预测效应,生源地对文化适应策略具有显著预测效应;(2)民族认同及其亚型与文化疏离感和心理安全感有显著线性相关,民族认同水平间接影响蒙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与构建;(3)蒙族大学生采取的文化适应策略以整合策略为主,显示出了良好的文化适应性,民族认同、文化疏离感和心理安全感是影响蒙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策略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民族关系是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发生联系的各个方面.在各民族的联系和交往中,处于一个互动和变化的过程.它不仅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新的变化,而且由于各民族在历史发展、地理分布、经济生活和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内容、形式和特点.甘南藏区,位于藏彝走廊、西北走廊、中原文化和青藏高原的交叉地带.不同文化因子的出现,影响着当地的民族关系,为人类学家研究族群关系、了解多民族国家中民族关系提供了大量的田野资料.本文从文化的多元性的角度来描述当地民族关系的基本状况,从而对这种民族关系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6.
随着旅游市场的兴盛,苗族刺绣作为旅游商品,不仅受到游客的青睐,同时也受到文化人类学者的高度重视。然而,由于苗绣生产主体受到当地经济、科技、文化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这一民族文化瑰宝未能在经济市场上得到广泛的认识和认可。基于对上述问题的认识,重点分析苗绣发展模式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促进苗族刺绣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百余年前欧洲掀起了内陆亚洲腹地地理考察的高潮,包括青海在内的我国西北地区成为重要考察范围.其中,俄国考察家科兹洛夫多次进入青海地区,进行动植物标本收集分类、水文探测、地质分析、气象测试,对青海自然生态环境做了细致的考察.并深入青海少数民族生活地区,采用欧洲民族学界普遍使用的观察、访问等田野调查方法,对蒙古、藏、土等民族社会文化进行了深入的考察.他们所留下的考察记录,对于今天保护与修复青海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传承青海民族社会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图书馆员的信息素质教育是网络环境下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图书馆是科技文化信息的集散地.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综合学科应运而生,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互渗透.在信息时代图书馆为增强自身管理体系,必须重视图书馆员的信息素质建设.  相似文献   

19.
黄葳 《中国民族博览》2017,(12):180-181
信息传播与创新是平面设计的传播方式,利用摄影的艺术语言,充分地表达出设计者的意图与理念.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摄影图像的艺术表达效果.因此,人们思想的更新、科技的发展,都为摄影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利用计算机技术为平面设计的文化创新提供支持.将广告摄影与平面设计有效地结合起来是必然的,而文化应用与文化创新也是平面设计中最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三亚回族具有独特而鲜明的社会文化特点,但在以“现代化”为目标的社会发展层面,三亚回族社区与周边的社区乃至中国大陆其他地方的社区具有同质性.本文将分析国家与市场对三亚回族社会关系的影响,并考察三亚回族运用自身社会文化资源对社会关系的调适和重构,从而回应现代社会个体、群体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