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家伦理思想与企业职业道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志钢 《民族论坛》2008,(11):31-31
<正>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是中华民族文化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儒家伦理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批判继承儒家伦理思想的精华及合理成分,如仁爱、和谐、尚义、诚信等精神,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加强新时期企业职业道德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化民族主义”是“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它以不同形式出现在世人面前。本文认为,原生形态的“文化民族主义”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和民主政治有所发展而又相对落后于其他民族时产生的文化思潮;“文化民族主义”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思想根源和历史必然性;“文化民族主义”将长期存在;“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决定了它是一种政治资本,是维护本国和本民族利益的政治武器。因此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抵制文化霸权主义的侵袭。  相似文献   

3.
滕万翠 《民族论坛》2007,(7):I0004-I0004
湘西自治州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建设“文化湘西”战略目标,要求全州文化部门加强文化体制改革,优化文化发展环境;要求全州文化工作者树立“文化立州”、“文化兴州”、“文化强州”理念,在弘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先进文化,通过两种文化精髓的融合,实现建设“文化湘西”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4.
郑群  姜静 《中国民族博览》2023,(12):105-107
随着“大德育”观、“三全育人”等理念在高校的不断深入,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越发显得重要。由于高职院校长期以来以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为主,人文课程的设置相对薄弱,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效果并不理想。扬州市职业大学作为江苏省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培育单位,一向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活动,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从教学主管部门,到教师主体,直至教辅管理人员,同心协力,在人文课程建设、课堂质态提升、学生兴趣激发、校园环境营造等方面都做出了有力的探索,提供了鲜活生动的案例,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5.
黄彩文  沈彭 《民族学刊》2021,12(11):70-77, 129
云南省永德县布朗族的“贡母”节起源于送归布朗族传统的“拱木”会,是永德布朗族重要的民俗信仰活动。当地布朗族文化精英为了在现代社会变迁中拓展布朗族文化的生存空间,弘扬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与地方政府合力推动重构了“贡母节”,由此重塑了地方社群的传统仪式与文化空间,并使之成为维系布朗族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这种“传统的发明”、节日的再造和“非遗化”的传承不仅有助于提高布朗族的民族自豪感和社区凝聚力,维护中华文化多样性,而且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纽带,为乡村振兴背景下永德布朗族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可以说是培养人的道德修养的,也是一门培养反思精神、进取精神、铸就健康人格的特殊课程。在大学生中开设《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希望《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的开设,能让每一位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将其很好地运用到现代的生活理念之中,并以最好的姿态尽可能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的著书立说以“重情”的独特表达方式,共同铸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高度和情感智慧,源远流长滋润着世代中国人.儒家:“血浓于水”的亲情指向,强化以血缘关系为基点,形成“忧国忧民”的主流文化情怀;道家:自爱与恬淡的情感定位,提出甚爱必大费,以包容性的阴柔情怀面对社会环境;佛教:慈悲为怀,以波澜不惊的内在情愫超越自己.他们互补的精神文化情怀,面对生命给了我们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8.
枫泥 《民族论坛》2006,(11):4-9
“盲流”,顾名思义就是盲目流动的人,这个被不公平地赋予了一些贬义色彩的词条一般多指从农村流入城市的人。我们将这个词条移用到本期“文化”专题中,主要是就这种文化现象的非正统地位及其盲目流布、肆意泛滥的状态而言的。在崇尚文化的今天,形形色色的文化“盲流”占据了我们的视野和生活,甚至成为一个时代的流行文化,就像是“青春痘”,让你痛痒难当,却又无可奈何。"想想以前,我们的文化多么正统、庄严。"二三十年代的左翼文化,四十年代的延安文化,五六十年代的继续革命文化,七十年代的“样板”文化,八十年代的伤痕与反思文化——它们镌…  相似文献   

9.
“嘹歌”是壮族歌谣的经典之作,它具有篇幅宏大、内容广博、以情为主、纪实史诗、风俗尽显、手法独特、音韵优美、魅力四射的特点,在壮族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相思湖作家群现象”无疑是多种不同的因素处于某种特定关系中的结果,无疑是自身文化特性的自然“天成”而又灵气飞扬,无比聪慧的精神突围。进入20世纪90年代,“相思湖作家”队伍出现了断层。从表面上看,这是市场经济带来的价值体系的重构所造成的,但根本上说,这是自身的深厚历史文化传统的缺失、并且尚未确立属已的精神风范的某种必然。所幸,“大写作”品牌的提出,既是时一种急功近利的否定,更是对一种精神风范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