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物质文化遗产是自然与历史用另一种方式赠予我们的瑰宝,它们体现出来的价值无穷无尽,不仅能够给我们带来物质上的满足,还会带给我们精神上的愉悦。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愈加追求开发物质遗产带来经济效益,商业性的开发对其造成建设性的破坏,使得遗产失去了原有价值。由物质文化遗产特有的存在价值和稀有状态可知,遗产保护与开发的课题研究在各个国家或社会中的重要程度。在这方面我国的管理制度、法律法规等还不够完善,需要总结和借鉴先进国家遗产保护的经验和教训,从不同的案例或相似的情况中探索出适合我国的管理制度和保护体系,努力使我国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有效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使共赢的初衷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2.
对岩画的保护一直是世界各国都在关注的问题,也一直是世界性的难题。相对于中国来说,国外的岩画保护起步较早,保护方法和保护模式也比较成熟,因此,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并吸取国外岩画保护的宝贵经验,才能实现我国岩画保护的良性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顺利推进我国岩画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2011年2月25日,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三审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法律形式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这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它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此走上依法保护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乡村宗教文化遗产不仅数量大、分布广泛,而且由于受社会变迁与城镇建设的影响较小等原因,大多保留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另一方面,对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程度较差、价值挖掘不够深入等问题也十分突出。湖北省黄袍山兰若寺便是我国乡村宗教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之一,本文运用历史法与SWOT分析法,对这座乡村小庙进行深入的探究与分析,进而尝试对黄袍山兰若寺的保护与发展提出针对性的策略,将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宗教文化遗产保护范式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国内外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进程清晰地表明,当前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由最初的本体保护上升到历史环境保护阶段。历史文化名城作为文化遗产的主要类型之一与重要关注对象,其破坏、保护、利用值得研究。我们以历史文化名城韩城为例,提取了其城市文化内涵,客观分析了其保护中面临的严峻形势,进而提出:对本体保护应该采取“新旧城分离”的新型保护模式,同时强调历史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文章启示:要保证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必须将本体保护提高到历史环境保护的认识阶段。将文化遗产的本体保护与历史环境保护有效结合,应该为当前遗产研究界所遵循。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鼓舞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古至今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和追捧.其中"翼城花鼓"是山西省翼城地区的传统鼓舞艺术,也是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很高的艺术价值,都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本文主要以"翼城花鼓"为例子,介绍了"翼城花鼓"的概况,并探索了如何在高校艺术教育中传承和发展"非遗"舞蹈才能更好地服务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设.从高校艺术教育入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翼城花鼓"保护、继承和发展,才能促使鼓舞艺术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才能把保护和传承"非遗"做得更具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地处中西交通之要道的新疆,千百年来孕育和积淀了丰厚而璀璨的多元文化,其中包括为数众多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然而历史上,新疆文化遗产却屡遭劫难;作为中国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新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有其独特而曲折的保护历程,对其进行历史的回顾与审视,是当今文化遗产保护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8.
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一项优秀的文化资源,包含着重要的社会经济文化价值,因此对其的保护与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概述广西壮锦发展沿革及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针对其发展中所面临的现实情况及保护与旅游开发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实施广西壮锦开发式保护的对策建议.并希望以此为鉴,对当前探索民族地区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途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为重要,不仅仅具有民族的历史意义,同样也可以为当地带来巨大的旅游的利润收入.非物质遗产保护主要是讲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成都瓷胎竹编产品是彰显当地民族特色的重要的地方标志性的非物质遗产.然而,当前对于成都瓷胎竹编产品的保护与发展还比较缓慢,如何创新发展,发挥成都瓷胎竹编产品的精湛手艺,创造新的发展之路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首先介绍成都竹编这种传统手艺的历史发展以及其制作的流程并对其价值进行简单分析.接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成都瓷胎竹编产品保护的现状进行分析,最后对瓷胎竹编产品的创新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少数民族地区有我国传统文化中璀璨的历史文化遗产,需要现代社会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有效的传承和弘扬,民族博物馆是进行民族历史文化藏品以及民族风俗展示收藏和展示的有效途径,其藏品征集是进行文化藏品收集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民族博物馆藏品征集进行深入的探究,分析结合地区实际地域文化情况进行民族藏品征集、迎合未来文化发展趋势进行产品征集以及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收集使其得到保护和继承等措施,旨在促进民间博物馆藏品收集工作水平的提升,进而促进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遗产与旅游:传统与现代的并置与背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并延续的传统,蕴含着人类存续与发展的重要意义.然而在如今时代、权力、商业等因素的操控中,遗产成为了一种被出售的传统,特别是20世纪以来大规模的群众旅游,为这一传统的出售提供了巨大的消费群.以遗产作为品牌的遗产旅游,一方面体现了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并置;另一方面,旅游者对遗产传统文化的消费本身根植了现代性对这一文化的损害,如何消费传统的问题成为了关系人类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傲慢与偏见>与<小妇人>,两部作品虽然描写的都是儿女情长,但侧重点不同,前者在描写爱情故事的同时,揭露了资产阶级婚姻制度的本质,后者则偏重于对个性独立,自我约束的描写, 突出人格完善的重要性.从对两部小说的对比可发现家庭教育对人格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不同的人格结构会造就出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13.
甲壳质是一种天然的生物高分子,目前主要利用化学加工法(酸碱法、酶法等)从虾、蟹壳中制备得到。甲壳质的溶解性能较差,通过脱乙酰化反应可得到壳聚糖,即可溶性甲壳质,甲壳质、壳聚糖可以通过一系列反应得到相应的衍生物。甲壳质、壳聚糖及其衍生物有许多优良特性,因而在许多领域得以应用。  相似文献   

14.
伊斯兰教与回族服饰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斯兰教是回族文化的源头与核心。伊斯兰教对回族服饰文化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其影响的途径和方式有多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伊斯兰教仍不失为回族传统服饰文化传承发展的保障。  相似文献   

15.
对依山依水族群文化与社会发展研讨会的缘起、特点作了介绍,并概述了徐杰舜、邓启耀、张有隽、方李莉、于长江、李宏夫、郑瑞贞、黄东秋、赵绮芳等学者所提交论文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经济全球化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之间竞争的激烈化。因此,国家之间的经贸关系不仅成为了各国政府宏观经济决策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还是其制定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基础。沙特阿拉伯作为海合会成员国中的大国,其石油出口发展对全球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与沙特阿拉伯经贸关系特点的分析,提出中沙经贸合作应该注意的问题及如何加强中沙经贸合作的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17.
伊玛堪以东北地区高纬度、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的三江流域为地理环境基础,以渔猎为物质文化基础,以萨满教为精神文化基础,以相邻民族文化涵化为多元文化基础而产生并代代相传;作为赫哲族独有的一种口耳相授的古老文学样式,在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哲学、宗教学、美学、语言学、文学等诸多领域中展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赫哲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为赫哲族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大量的佐证资料,具有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8.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各个地区的人群交往更为密切,频繁的接触使人们在多元复杂的社会格局中愈发关切自己的身份认同与归属,更加注重与他群体的特质区分与互动关系.族群认同与变迁以及族属标示与认同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理解当下族群问题的动态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对不同个案间进行比较、提炼,与相关理论进行对话,进而提出更多符合我国实际的族群认同本土化理论,是未来这类研究主题发展的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9.
回鹘与唐的马绢贸易及其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唐以后,回鹘发展成为唐北部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在与唐朝的百年密切交往中,马绢贸易是双方经济、政治往来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一贸易的长期维持涉及到回鹘与唐朝双方的根本利益.唐与回鹘进行绢马贸易是唐王朝执行羁縻政策的一个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20.
Integration is often considered to be comprised of different dimensions which can influence each other in a linear fashion. For instance, if one becomes more proficient in the host country’s language, one’s labor market participation should also increase. In the Netherlands, this assumption has led to a plethora of policies (like mandatory integration courses) having targeted especially ‘Muslim’ women of Moroccan and Turkish descent, who are perceived as most isolated in society. Obliging them to learn Dutch was believed to increase their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their sense of home, the latter being considered pivotal for overall successful integration. However, the question is whether dimensions of integration really influence each other in this linear fashion – under all circumstances. With the help of biographical research conducted with first- and second-generation women of Moroccan and Turkish descent in the Netherlands and focusing on both linguistic and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their effects on sense of belonging, this study shows that mastering the new language and increasing labor market participation can actually have paradoxical non-linear, even curvilinear effects, leading to a decrease in sense of belonging. We try to capture this paradoxical phenomenon with the term doubleness of inclusion and exclu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