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红水河流域汉族移民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 ,自秦汉时期开始有汉族移民进入红水河地区 ,但汉族移民大量进入红水河地区特别是进入红水河腹地是在明清时期。与广西其他地区相比较 ,汉族人口迁入红水河流域的时间较晚 ,规模较小 ,分布也比较散 ,而且很多居住在自然条件较差的崇山峻岭之中 ,多与其他民族杂居。随着汉族移民的迁入 ,在红河水流域的壮族、汉族内部 ,壮汉及其他民族之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分层”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2.
青海汉族的来源、变化和发展(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海汉族的来源、变化和发展(下)芉一之唐末以后,历五代、宋、辽、金、夏以至元朝,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个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时期,汉族共同体又一次有了重大变化和壮大。在蒙古汗国和元朝统治的百多年中,居住在青海上地上的民族,除藏族以外,蒙古族和回族、撒拉族迁入,...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人口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湖南省有56个民族,总人口632.74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641.0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0.13%,比1990年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增加158.71万人,增长32.9%,比同期汉族人口增长幅度快17.88倍。一、少数民族人口过快增长的原因湖南省少数民族人口增长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人口的绝对增长,主要是少数民族人口的自然增长和人口迁入,二是人口的相对增长,包括民族成份更改和少数民族和汉族通婚子女选报为少数民族成份。造成少数民族人口过快增长的原因主要是:1、少数民族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据统计,1999年11月1日到2000年…  相似文献   

4.
论新疆汉族地方文化的形成及其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在新疆生活的汉族人口主要是由清代以后陆续来自内地的迁移者以及他们的后代组成的。几百年来,作为迁移民族的新疆汉族,广泛地吸收了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并对各地汉族风俗融会贯通,业已形成自己独特并具有新疆地方特色的文化。这种地方文化,以新中国建立前数百年间迁移进疆的汉族文化为基础,以新中国建立后几十年间进疆的汉族及其后代为主要载体,以中国北方汉族人的语言和习惯为基本形式,因其独特的自然环境与文化氛围而别具特色。新疆汉族地方文化主要表现在语言方言化、饮食地方化、礼俗简洁化、双重地区观念以及多面的性格特征等几个方面,具有多元性、变动性及非传统性三个显著特点。新疆汉族人口占到新疆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是新疆13个世居民族之一,对新疆的发展和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术界应该重视对新疆汉族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蔗园人是汉族平话人的一部分,主要是由中原一带迁入广西境内的,由于这一族群特殊的迁徙历史,使得迁入后的这些汉族族群与当地民族、族群相比有了自己的特点,在笔者田野调查的过程中,笔者总结了蔗园人的主要人文特征.  相似文献   

6.
新疆各主要民族人口现状及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及其他数据,本文从动态结构视角对新疆以及维吾尔、汉、哈萨克、回族这四个主要民族的人口现状及变化特征进行了描述分析。研究发现:新疆人口总体上呈现增长趋势,但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其中,新疆汉族以迁移增长为主,而维吾尔、哈萨克、回族等少数民族仍以自然增长为主。在人口结构方面,无论是自然结构还是社会经济结构,新疆汉族与少数民族人口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此外,在人口分布方面,汉族人口主要集中在城镇且分布相对均衡,而少数民族人口多居住在乡村,且呈现明显的聚居性,民族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居住隔离。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新疆各民族人口发展的差异及不平衡性依旧存在。新时期充分认识新疆各主要民族人口发展特点、差异及不平衡的现实,将为我们落实好新疆工作会议精神打下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解放初期,新疆人口总数很少。据可靠资料统计,解放后的四十年,新疆人口从1955年的523.5万增加到2000年的1925万人,净增长了267.72%。这一人口净增过程是中国社会现状及其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人口的大规模迁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人口迁移中除了作为新疆世居民族的汉、回等民族的新成员大量迁入外,其他各少数民族的数量也不在少数,  相似文献   

8.
在温州1187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自元明以来,在数百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来自福建、广东乃至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与汉族人民共同创造了温州的文化和财富,共同发展了日益发达的经济。畲族是温州少数民族迁入最早、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一个民族。隋唐之前畲族先民已居住在粤、闽、赣三省交界的凤凰山区,并把广东潮州凤凰山作为其民族的发祥地。畲族大量迁入温州,当在明清之际的万历至乾隆年间200余年里,共159支。其中明代38支,清代121支。迁徙路线由广东经闽东北罗源、霞浦、福鼎、福安等地迁入,迁徙形式是一家一户或…  相似文献   

9.
青海汉族的来源、变化和发展(上)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青海汉族的来源、变化和发展(上)芉一之一青海汉族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应该研究青海汉族是青海这块广阔而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的古老的具有悠久历史的世居民族,与兄弟民族藏、蒙古、土、回、撒拉等,同是这里的聚居民族。许多人都知道,青海最古老的原始居民是古代羌人。由于...  相似文献   

10.
青海省藏族人口生育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措 《西藏研究》2001,(4):109-116
藏族是青海省各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一个民族。截止 1990年 7月 1日 ,全省共有藏族人口 91.2万人 ,占全省总人口的 2 0 .5 % ,占全省各少数民族人口的48.6 %。青海藏族人口 79%分布在占全省97.2 %面积上的玉树、果洛、黄南、海南、海北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 ;2 1%居住在东部地区 ,主要从事农业生产。青海是各民族接触、纷争、交流、融合的历史大舞台 ,而出现在这个大舞台上的民族 ,首先是后来同化为藏族的羌族和后来成为土族主体的吐谷浑人 (鲜卑族的一支 ) ,后来才有大批的汉族、回族、撒拉族…  相似文献   

11.
本文叙述了鲜卑族从东北迁往西北的过程及其影响。由于内部矛盾或其他民族的衰落,促使鲜卑各部逐渐迁入西北地区。在迁徙过程中或迁徙后,与当地民族融合,形成新的民族或部族,随着部落的解体,经济生产方式、文化的变迁,为其最终融入汉族或其他民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全国第四次、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以学历结构、受教育人口比例、人均受教育年限三个指标,通过与汉族人口相关数据的比较,分析了回族人口受教育状况的变化趋势及其性别差距。研究发现,20年间,回族与汉族的学历结构都趋于优化。6岁及以上人口中,回族受小学及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比例与汉族的差距在缩小;但受初中及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比例与汉族的差距在拉大;受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比例与汉族相比近十年则出现"逆转"现象,即从前10年高于汉族人口逆转为低于汉族人口。性别差距方面,1990—2000年回族与汉族每个学历教育阶段受教育人口比例的性别差距都趋于缩小;2000—2010年,回族受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人口比例的性别差距出现"逆转",呈现出女性高于男性的特点,与之相比汉族则仍是男性高于女性。  相似文献   

13.
广西古代民族关系述略徐杰舜先秦之时,广西为百越集团的骆人聚居之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自其开岭南之地始,汉族不断迁入,广西的民族关系逐渐发展成为汉族与广西土著少数民族的关系。在其后的历史发展中,聚居在广西以外诸省以及越南的一些民族也逐渐迁入广西。自宋以...  相似文献   

14.
银措 《西藏研究》2001,(2):116-118
从历史上看 ,青海人口依据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不同 ,人口再生产的变动趋向是增长相当缓慢。 50年代后 ,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情况的好转 ,青海人口再生产的环境和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青海人口再生产的类型随之发生转变。到 70年代 ,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青海人口再生产的无序状况已得到控制 ,随之人口再生产也转入良性循环。一、青海原始的人口增长类型趋同于人类社会所共有的人口再生产形态青海人口自古代至近代是原始的人口增长类型 ,这是以体力操作和手工劳动为主要动力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等人…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和分析方法,计算和分析了1978-2008年30年间,青海省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相对综合资源承载力的状态及其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①青海相对资源承载力不稳定,1979-2008年期间,除1999年和2000年以外,其他各年份青海实际人口超过综合承载力,处于超载状态;②在青海综合承载力中土地资源的承载力大于经济资源的承载力,土地是青海人口的主要承载资源;③青海相对土地资源和经济资源之间的不协调将是青海省今后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肃南是一个以裕固族为主体民族,汉、藏、蒙古、回、土等11种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共有人口3.53万,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55.3%。县境内的藏族渊源于“吐蕃”,主要居住在皇城、祁丰、马蹄3区。蒙古族大多属喀尔喀蒙古人,来自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居住在白银蒙古族乡。土族大多是从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迁入的,主要分布在皇城、大河、马蹄3区。除少数民族外,还有人口众多的汉族兄弟,占全县人口的44.7%,绝大多数是来自邻近的河西走廊各市县。自治县成立以来,通过大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认真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法》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自…  相似文献   

17.
钦州汉族的来源、分布及历史作用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钦州是壮族及其先民聚居之地 ,秦汉以来 ,不断有中原汉族迁居。到了清代 ,迁居钦州的汉籍居民剧增 ,其人口逐渐超过了土著的壮族。迁居钦地的汉族 ,带来了中原先进的耕作技术 ,传播汉族文化 ,为钦州地区的开放 ,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和民族融合 ,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它是汉族移居岭南、开发岭南和壮汉民族及其文化相互交融与共同发展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8.
回族,回回民族的简称,人口为7219352人(1982年),是中国少数民族中散居全国,分布最广的民族.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甘肃、青海、新疆以及河北、河南、山东、安徽、云南等省(区)分布也比较多,全国多数县、市都有大小不等的聚居区.回族形成为一个民族有着长期的发展过程.它以13世纪迁入的中亚各族人、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为主,包括7世纪以来侨居东南沿海广州、泉州等商埠的阿拉伯和波斯商人及其后裔,他们不少人在中国娶妻生子,繁衍生息,世代定居,成为回回人的一部分.并吸收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9.
循化的汉族自清代顺治年间前后陆续来到此地的三百多年中,同当地的撒拉、藏、回等各兄弟民族关系融洽,休戚与共,繁衍生息,共同开发和建设着这块经济、文化落后的古老土地。同时,也逐步形成了这一地区汉族的习俗特点。现有八万九千多循化人口中有汉族占六千七百多人,约占总人口的7.5%。其主要分布在县城及其附近的村庄,起台堡村、清水乡下滩村、白庄集以及塘洛尕村,还有零星人口分居在个别的村落  相似文献   

20.
浅析青海汉族的神灵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灵崇拜作为一种民俗现象存在于今天,反映了一种共同的民族心理。在青海东部汉族集居的地区,崇拜神灵这一精神民俗渗透到生产、生活、娱乐及意识形态领域的各个方面。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存。青海汉族神灵崇拜虽源于中原文化,但也受地方原始宗教的影响,虽无完整意义上的教义与宗教组织,但神灵崇拜体系比较庞杂,一些祭神活动有明显的地域特色,这就决定了青海汉族神灵崇拜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而神灵崇拜与当地社会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生产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