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回回民族的婚丧文化辛智(回族)婚丧礼仪,在中国民俗学的分类中属于人生礼仪民俗和信仰民俗。56个民族的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构成整个中华民族的绚丽的民俗文化,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风貌。深入研究各民族民俗文化的内涵和历史渊源,对丰富发展中华民族的民...  相似文献   

2.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记载了中华文化的灿烂发展。民俗博物馆建设作为传播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基于此,本文旨在简单介绍民俗博物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和功能,提出现阶段民俗博物馆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发展的困境,从而进一步提出促进民俗博物馆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民俗文化,促进文化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人们生活水平及其物质条件也得到极大进步,越来越多的人们还是注重自己的精神生活,而民俗文物也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为了能够对民俗文物进行充分的传承与保护,必须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手段对民俗文物进行深入研究。在新时期,需要充分发挥博物馆社会宣教职能,加强民俗文物的保护与宣传力度,让更多人民群众了解民俗文物的价值和作用。本文在阐述了当前民俗文物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上,分析了博物馆与民俗文物的保护与利用策略,以此确保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人们生活水平及其物质条件也得到极大进步,越来越多的人们还是注重自己的精神生活,而民俗文物也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为了能够对民俗文物进行充分的传承与保护,必须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手段对民俗文物进行深入研究。在新时期,需要充分发挥博物馆社会宣教职能,加强民俗文物的保护与宣传力度,让更多人民群众了解民俗文物的价值和作用。本文在阐述了当前民俗文物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上,分析了博物馆与民俗文物的保护与利用策略,以此确保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经济及对外开放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少数地区民俗文化的翻译与传播成为国家形象建设关注的主要问题。相比其他民族自治区,广西地区存在着壮族、苗族、彝族、水族和京族等多个民族,有大大小小数百种民俗节庆,民俗节庆中又包含着多种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本文主要探讨广西民俗节庆名称以及民俗文化词汇的翻译,并对民俗文化内容的翻译与传播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不同的地区形势,具有浓厚的地域性,不同的民风形成不同的民俗。中国五千年的历史缔造了丰富的、多样性的源远流长民俗文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在此过程中,民俗文化的保护也没有其应有的强度,这就使得越来越多的传统民俗文化游走于濒临灭绝的边缘。因此抢救、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显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更加重视民族民俗文化的建设和教育。民族民俗文物是民族发展中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对社会具有积极的教育、借鉴作用。社会教育是民族民俗文物的基本功能之一,进行民族民俗文物展览是重要手段之一。文章将对如何提高民族民俗文物的展览效果进行探讨,以期促进我国民族民俗文物展览的策划和执行,增大展览受众范围,提高文物的社会教育效果,为我国的民族民俗文物展览事业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民俗文物是我国历史工艺品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类型,其具有较高的历史传承价值。博物馆是这些民俗文物保护的基本载体。确保博物馆民俗文物保护和利用的规范,不仅有助于传统工艺文化的有效传承,更对人们精神生活丰富和审美水平提升具有深刻影响。本文在阐述民俗文物保护利用价值的同时,对当前博物馆民俗文物的保护问题进行分析,并指出保护与利用的具体策略。期望有利于博物馆民俗文物保护和利用水平的提升,继而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民俗文物是我国历史工艺品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类型,其具有较高的历史传承价值。博物馆是这些民俗文物保护的基本载体。确保博物馆民俗文物保护和利用的规范,不仅有助于传统工艺文化的有效传承,更对人们精神生活丰富和审美水平提升具有深刻影响。本文在阐述民俗文物保护利用价值的同时,对当前博物馆民俗文物的保护问题进行分析,并指出保护与利用的具体策略。期望有利于博物馆民俗文物保护和利用水平的提升,继而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不同的地区形势,具有浓厚的地域性,不同的民风形成不同的民俗.中国五千年的历史缔造了丰富的、多样性的源远流长民俗文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在此过程中,民俗文化的保护也没有其应有的强度,这就使得越来越多的传统民俗文化游走于濒临灭绝的边缘.因此抢救、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显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更加重视民族民俗文化的建设和教育.民族民俗文物是民族发展中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对社会具有积极的教育、借鉴作用.社会教育是民族民俗文物的基本功能之一,进行民族民俗文物展览是重要手段之一.文章将对如何提高民族民俗文物的展览效果进行探讨,以期促进我国民族民俗文物展览的策划和执行,增大展览受众范围,提高文物的社会教育效果,为我国的民族民俗文物展览事业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2.
我国有着优秀的民俗文化,随着现代信息文明的发展,近年来,民间工艺逐步失传。如何保护和利用好民俗文化遗产对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有着非常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本文结合张掖市甘州区博物馆征集的民俗家具浅谈其鉴赏及保护利用。  相似文献   

13.
我国有着优秀的民俗文化,随着现代信息文明的发展,近年来,民间工艺逐步失传。如何保护和利用好民俗文化遗产对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有着非常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本文结合张掖市甘州区博物馆征集的民俗家具浅谈其鉴赏及保护利用。  相似文献   

14.
民俗文化作为民俗事象的文化载体与深层阐释,对民众不断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教育。这与民族预科教育中的隐性课程具有内在的精神契合性。在民族预科教育院校的多元文化空间中,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与隐性课程二者隐喻意义的对接表现为日常文化对学校课程多元的隐性化渗透。它使得这些民俗文化作为民族预科教育的重要教育资源,以暗含的、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出教育的内容和特定的文化序列,从而在现代社会中日益成为一种弥补其课堂教育的重要手段,为教学方式和课程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乡村博物馆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村史馆"发展而来。党的十八大以后,在全国各地兴起了修建热潮。乡村博物馆是一种从地域土壤中生长起来的地域性博物馆,其主要职能是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增强当地人民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感。本文结合安国镇的历史文化脉络,以平凉市安国镇的乡村博物馆建设实践为例,探讨了乡村博物馆如何发掘地域性文化,以期为全国各地乡村博物馆的建设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种类繁多的文化遗产之中,古村落一直都是我国文化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对象,因为古村落始终都是展示一个民族自身文化的公共文化空间。同其他旅游资源相比,古村落更多时候所展示的是过往苍生的艰辛路程,是文物与文化相辅相成的活化石,而位于晋南的丁村民俗博物馆便是其中最具历史底蕴的一块活化石。所以,基于核心利益主体包含的各个层面,推动丁村民俗博物馆文化旅游的合理发展,成为当地今后文化旅游发展的一个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7.
分析和探讨了广西民俗英译资料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民俗文化词的几个翻译原则:准确传达文化意象、保持民族文化身份,塑造正面文化形象和简洁紧凑。同时,还归纳了民俗词语英译过程中常用的文化信息处理策略。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种类繁多的文化遗产之中,古村落一直都是我国文化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对象,因为古村落始终都是展示一个民族自身文化的公共文化空间。同其他旅游资源相比,古村落更多时候所展示的是过往苍生的艰辛路程,是文物与文化相辅相成的活化石,而位于晋南的丁村民俗博物馆便是其中最具历史底蕴的一块活化石。所以,基于核心利益主体包含的各个层面,推动丁村民俗博物馆文化旅游的合理发展,成为当地今后文化旅游发展的一个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9.
该文以贵州省博物馆民族贵州陈列展厅中民族装饰板块为主要线索,从四个方面分析探究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新时代背景下,优秀的民族民俗文化如何通过文化创意产业和数字化深度体验提升交互性和普及性。通过创意、沉浸式交互体验,让更多的人学习和了解各民族的特色、差异和历史发展、生活生产方式及气候地理环境等。以切身的理解体验结合高效的宣传方式,使到访者学习了解不同的文化,加深对各民族文化的认识。在博物馆的体验设计中,充分利用好新颖高效的宣传方式,发掘文创产业的优势和潜力,辅以科技创新的新成果,让观者和受众自主地去了解和热爱民族民俗文化,积极参与到志愿讲解员的队伍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激发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生机。  相似文献   

20.
一、题论。 任何一个民族,在其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必然会形成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关于民俗文化,似可这样定义:民俗社会中民间风俗、民间文化以及民间生活方式的总和。如年节文化、婚丧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等诸文化形式及其所包含的诸多内容均属民俗文化的范畴。民俗文化虽然与官方倡导的官方文化形式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甚至相互转化的密切关系,但仍有其自身的显著特点:人民群众出于一种完全的自觉自愿,自发地创造、应用这种寄托思想,表达愿望的文化形式,并使之世代相传。在传承中依据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生演变。民俗文化对社会成员具有特定的影响力和约束力,其传承与维系取决于心理信仰、传承力量、习惯势力和从众心理等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