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托尔金《霍比特人》和《魔戒》的创作源于对北欧神话的热爱。他力图创造一种完整的文化,包括一套神话与历史谱系,一个语言系统和一种文学,希望为英国史诗传说的重建摸索出一条道路。托尔金自幼信奉天主教,他的创作无论是所表达的主题,还是重要正面角色的命运轨迹,都潜在地受到基督信仰和《圣经》叙事原型的影响。托尔金亲身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他的作品中有很多描述都与他对战争的感受有关,批判贪欲、向往和平成为他的创作永恒的主题。托尔金的创作表现了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其对神话价值的重新发现和创造性再生功绩卓著,根据他的作品而改编的影视也成为了电影技术史上的里程碑。彼得·杰克逊执导的《指环王》(《魔戒》三部曲)开辟了电影史的新天地,在拍摄《霍比特人》时又采用了一些新技术,有人称这是第五次电影革命。讲好中国故事,应从托尔金的成功中得到启示。  相似文献   

2.
由鄂伦春族学者孟淑珍整理、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出版的《鄂伦春民间文学》,是第一部以文学形式来反映鄂伦春族社会历史生活的作品。这部作品以民间故事和传说为主要体裁,展现出许许多多动人的情节。这些情节之所以能巧妙地抓住读者的心理,与其独具匠心的人物刻划是分不开的。《鄂伦春民间文学》刻划了众多的人物,他们经历不同,性格各异。本文仅就其中的英雄人物、女性人物和反面人物谈一谈粗浅的看法。1.英雄人物、威武、强壮、所向无敌,是许多民间故事中英雄人物的主要形象特征。而在《鄂伦春民间文学》中,英雄人物的刻划部另有其…  相似文献   

3.
《天方至圣实录》为清代回族学者刘智所著.这是一部记述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天方至圣)生平事迹(实录)的历史宗教著作.作为人物传,这是一部历史著作;作为穆罕默德传,也是一部伊斯兰教创教史和传教史,因而也是一部宗教著作.《天方至圣实录》是刘智晚年的一部力著.在谈到他所著的《天方典礼》、《天方性理》和《天方至圣实录》三部书时,刘智曾有"盖三书者,三而一也.履阶而登,升堂入室,其庶几矣."之言,视《天方至圣实录》为入室之作.我们认为这并不是刘智的自诩之言.就其学术价值而言,《天方至圣实录》确实超过《天方典礼》、《天方性理》二书.例如在《天方典礼》中,对伊斯兰教关于"五功"、"五典"、"民常"的规定,均有较详细  相似文献   

4.
姑恶鸟是主要生活在南方的一种水鸟,在中国古代民间,关于它的化生流传之说非常之广。随着苏轼、陆游和范成大等为代表的一批宋人分别将"姑恶"这一意象纳入自己的诗歌创作范畴以来,"姑恶"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母题,其意象主旨大多不离姑婆关系。陆游《剑南诗稿》所存"姑恶诗"十四首,除了被公认为与唐婉被逐的原因有关之外,在陆游诗歌中,"姑恶"所体现的思想内涵也是随着具体的客观环境和诗人的心态等方面的变化而变化的。  相似文献   

5.
《宠儿》与《慈悲》是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两部重要的作品,该两部作品具有极强的相似性,写作的大背景都是奴隶制,它们"都是关于母性的小说;表达蓄奴制带给人痛苦的主题。"布拉德·胡珀指出:"《慈悲》是受到高度评价的《宠儿》的姊妹篇。"与此相似,罗恩·查尔斯认为:"《慈悲》是《宠儿》令人着迷的姊妹篇。"本文将以文本细读的方法,运用互文性理论中的"文本的对话"这一最基本的层面,围绕《宠儿》中"弑婴"和《慈悲》中"卖女为奴"这两个核心事件展开讨论,对两部作品主题的互文性进行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宠儿》与《慈悲》的主题互文性体现在三方面:被误解的母爱、罪恶的奴隶制、女性的身份认同。主题互文性研究的意义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强化相似主题,引起读者重视;保持作品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6.
《艽野尘梦》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作为一部自传性的回忆录,作者在刻画人物时,着意描绘了晚清时期藏区官兵、藏民等人物的共性与个性特点,在对众多人物形象的描绘时,突出描写了青年军官陈渠珍和藏族姑娘西原这两个主要人物形象,构筑起他们绝地感人的爱情篇章。  相似文献   

7.
《艽野尘梦》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作为一部自传性的回忆录,作者在刻画人物时,着意描绘了晚清时期藏区官兵、藏民等人物的共性与个性特点,在对众多人物形象的描绘时,突出描写了青年军官陈渠珍和藏族姑娘西原这两个主要人物形象,构筑起他们绝地感人的爱情篇章。  相似文献   

8.
书坊     
《中国民族》2014,(8):80-80
《回惊天下》《回惊天下》是陈自仁正在创作全面反映清代西北三次回族反清起义的系列长篇小说《天倾西北》三部曲之一,现已出版,第二部《魂断关山》、第三部《血祭高原》正在创作之中。这是一部回族生死竞存的绝唱,一曲回族多舛命运的悲歌。《回惊天下》一书运用文学手法,真实再现了清初甘肃河西回军将领米喇印、丁国栋率兵起义反清的悲壮史实,给人以心灵的震撼。无论是描写起义军、清军或百姓中的各色人物,还是恢弘博大的战争场景描绘,人物都栩栩如生、出神入化,场面悲壮激烈、扣人心弦。恩仇爱恨、生死离别,无不活灵活现,跃然纸上,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回惊天下》对强权者和弱势者是非功过的评判考量,表现出一个有良心的作家对公理、对人性、对正义的捍卫。  相似文献   

9.
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的长篇小说《茫茫的草原》(上部)初版于一九五七年(原名《在茫茫的草原上》),是内蒙古当代文学上出现得最早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出版后,引起了读者的热烈反响,内蒙古文艺界并曾为此组织过多次讨论.现在,作者根据读者的意见,重新加工,对人物和故事作了较大的修改,已于去年九月由作家出版社重新出版.长篇小说《茫茫的草原》,写的是解放战争初期,在茫茫的察哈尔草原上,千千万万蒙古族人民为了寻求自己民族的解放,与  相似文献   

10.
张涛 《中国民族》2012,(Z1):11-13
《农奴》是一部史诗性的影片,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中国电影中的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影片。它是典型的新中国文艺思维模式的产物,它第一次在电影银幕上讲述西藏故事。影片的主要角色全部都是藏族演员。片中的强巴、格桑两位主要人物的肖像,肤色发亮,线条粗犷,加上强烈的高光,宛如青铜雕像。影片以其版画式的粗犷、遒劲的光影处理,成为"摄影参与剧作"的一个极佳例证。  相似文献   

11.
在犹太—基督教的宇宙观图式中,存在着一位全能的、至善的上帝,他是世界的创造者和护理者。然而,信徒们必须面对这样的问题:世界上的恶从何而来?如果真的有这样的一位上帝,那么恶就不应该存在。但是很显然,恶的确存在,并且还具有某种令人畏惧的力量,所以,上帝的至善或全能就遭到了质疑。或者上帝不是完全的善,所以他允许恶,甚至他本身就是恶的始作俑者;或者虽然上帝是至善的,并且会竭尽所能地防止恶,但他不是全能的,没有力量制止它。第一个问题指向的是上帝的本质,第二个问题怀疑上帝防范恶的可能性。要反驳前者,必须阐明恶的来源,并证明这…  相似文献   

12.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红楼梦》中的妙玉是一个比较矛盾悖谬同时又遭受不少误解的人物。本文立足于《红楼梦》原文本,以阮籍"大人先生"的形象作为对比材料探究妙玉被"误解"的问题。笔者认为,对妙玉的"误解"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红楼梦》原作者在前八十回中对妙玉的部分描写及判词呈现出的情感倾向晦涩不明并有着强烈的伦理色彩,让读者容易产生误解;二是以往大多是从伦理角度解读评论妙玉,忽略了妙玉的美及其意义。笔者认为,重新审视妙玉的生命追求及其美有助于正确解读妙玉的形象。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尤利西斯》中主要男性人物进行分析,探讨作品中人物的"英雄特性",以此进一步探寻作品中英雄人物的深度意义,获得对蕴藏在人类文化深处的人类灵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平凡的世界》是中国著名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是基于"文革"后期以及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历史背景。该部作品赢得了读者的一致好评,并于2015年改编成电视剧一度热播。故事的两大主角,即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相对真实、形象而又不失趣味幽默地展现出了四十年前的中国社会与各阶层人物形象。准确地说,作者路遥将自身的精神情感,尤其是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与普通百姓的内心世界,通过主人公孙少安及其他关联角色,完美地呈现和表露了出来。但凡欣赏过本部作品或者观看过《平凡的世界》电视剧的人,或多或少会体会到平凡世界下的平凡人物,包括今天的你我他,皆是如此。对于这些情感的描述,路遥非常巧妙的手法,将人物的生活、心理、情感呈现出来,让观众看到了平凡人物的酸甜苦辣和悲欢离合,这是社会发展的无奈,也是我们普通人对美好生活的一种追求,通过努力、奋斗与绝望斗争到底。  相似文献   

15.
古老的《山海经》是一部有图有文的书,尽管原始古图、汉所传图、六朝唐宋各代记载中的山海经图都没有流传下来,但原始《山海经》所开创的图文叙事的传统仍然保存在明清两代的山海经图中。本文把目前所能见到的明清时期创作与流传的16种《山海经》图本介绍给读者,给《山海经》的图文研究提供更多的信息,以期引起海内外读者与研究者对图文《山海经》的兴趣,搜集更多的版本,并把研究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16.
杨蕊 《中国民族》2012,(Z1):119
常规电影通常是运动的,包括故事的发展、人物的动作,是对于人物、事物随时间变化的一种刻画、一种延展。但杨蕊的纪录片《翻山》是一部反运动的、相对静止的电影,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反电影规律的。所以人们总是把"中国实验纪录片新锐导演"这个称呼和年轻的杨蕊联系起来。对此,杨蕊也不反对。  相似文献   

17.
《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是美国作家海明威早期创作的短篇小说。它讲述在午夜时分的小咖啡馆里,即将打烊之时,两名侍者谈论店里仅剩的一位老年顾客的故事,文中有许多意义深刻的对话,将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充分的描写出来。本文试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对《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人物对话进行分析,结合时代背景挖掘文章中人物对话的深层含义。运用语用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将语言学与文学相结合,使读者更能品味到文学作品散发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艾里甫与赛乃姆》是一部流传广、影响深和内容丰富的民间口传达斯坦作品,是反映爱情主题的古典作品。本文主要是对民间口承达斯坦《艾里甫与赛乃姆》来源、流传、抄本、内容、结构、语言等诸方面进行了扫描式概述,为研究者和读者提供一个认识和了解这一民间作品的初步信息和资料。  相似文献   

19.
Б.Л.弗拉基米尔佐夫院士在《蒙古卫拉特英雄史诗》里,根据对于卫拉特史诗的分析,对英雄副手的形象,做出了一个特具兴味的看法:“卫拉特史诗里,和主要英雄在一起的,经常是自己的朋友,二把手勇士,每每在一部长篇史诗里,总有这样一个人物涌现我们面前,二把手性格受到优美生动、突出的刻划或描写,史诗把这类英雄副手极为详细地报导给读者”。(IC.46)  相似文献   

20.
刘钰 《中国民族博览》2016,(24):212-213
易卜生的代表性戏剧《玩偶之家》塑造了五四后中国女性解放的符号人物——娜拉.鲁迅在1923年的一次演讲中提出"娜拉走后怎样?"的问题,并给出了"不是堕落,就是回来"的悲观回答.两年之后,鲁迅在小说《伤逝》中将他理解的答案再次进行了详细的描摹,展现一个"造人"神话的破灭.而胡适,作为易卜生主义的首倡者,1919年3月发表了中国第一部现代戏剧《终身大事》,描写一个看似开放民主实则有多重思想桎梏的家庭,并通过主人公的成功逃离展示了争取婚姻自主的可能性,提出了易卜生主义就是真正的健全的个人主义的观点并对其进行了仔细剖析.从这两部同一时期发表的小说与戏剧中,我们可以分析出胡适和鲁迅对易卜生主义的不同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