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史禄国(Sergei Mikhailovich Shirokogoroff,1887~1939)这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俄国人,用其笔下的英文著作精彩地诠释了从古典到现代过渡期间的人类学,而<北方通古斯的社会组织>正是很好地展现古典与现代之交融的作品.长久以来,主流人类学史记住了宣告现代人类学之肇始的先驱人物--马林诺夫斯基,却遗忘了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曾经有过的桥梁人物.在今天看来,凝聚了传统和现代两者特征的那一代人类学前辈们,其学术思想同样也是熠熠生辉,值得我们回首.  相似文献   

2.
中亚在历史上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要冲,如今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和中国的过去、当下与未来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基于对中亚历史性定位及其近代变迁的梳理,本文对中亚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的历史演变作了分析性叙述,梳理了中亚民族学的既有脉络并概括了当代中亚人类学研究的相关重点,认为理解中亚地区曾经有过的古典传统,接续性地发掘与利用历史学、东方学、民族学等在中亚领域的既有资源,将会为当代中亚的人类学研究提供必要而有效的知识资源,也能够有效地改变这些学科之间的资源竞争与紧张关系。结合中国的相关研究,如何处理好包括历史学、东方学等在内的中亚研究古典传统与现代民族学、人类学路径的关系,将直接关系到以中国为主体与立场的中亚人类学研究的未来走向。立足于对区域特殊性与历史积淀性的理解,我们所构筑的基于整体理解的中亚人类学框架与路径,必须与西方既有研究中的殖民学术色彩划清界限,与此同时,又必须汲取东方学认知中的合理要素,并整合既有的历史学、民族学资源,从而形成具有整体性特征的、中国的"中亚人类学+"的研究路径与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3.
叙事     
叙事从研究客体的"讲故事"以及研究主体的"写故事"两个维度介入人类学和民族学.在人类学和民族学发展所经历的古典、现代和后现代三个阶段中,其叙事范式依次呈现为突出文学性、突出科学性和突出诗性的特点,并可以在文本的科学性与文学性之间起到调节作用;在人类学和民族学中国本土化进程中,民族志乡土叙事由费孝通的《江村经济》和林耀华的《金翼》引领出两种不同的叙事范式,在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城乡叙事的跨媒介转向后,演变成关注科学诉求和关注伦理诉求两种叙事类型.  相似文献   

4.
人类学最大特点就是如何用分群的方法、分类的角度,而不是个体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在整个学术研究的过程中,调查研究是比较重要的,因此,在研究过程中既要注重质的研究,也要擅长使用量的研究方法.但是最为重要的,人类学研究还应该加强概念提炼.以往的人类学研究都是描述太多,而提炼太少.中国的人类学研究需要往这个方向努力.  相似文献   

5.
审美人类学是美学与人类学跨学科整合的一门新型的复合性交叉学科.它对美学与人类学各自的发展是极有价值的.虽然它是现代性学科分化的结果,带有现代学科的特征,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审美人类学研究逐步形成了解构西方现代美学传统的另一种美学形态.审美人类学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中国发展,取得明显的成就,同时还应当在理论建构、资源整合、研究意识与研究方式等方面加强研究,以期推进中国审美人类学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语境是音乐人类学一个主要概念.当前,音乐人类学对语境问题的否认和忽视,已成为自身生存与创新的根本性障碍.只有充分理解人类学与音乐学的理念,分析传统与现代话语中的理论预设,才能积极地为人们寻求新的理论、新的理解拓展道路.人们通过对语境的反思和探讨,增强了音乐人类学家对音乐人类学语境的认识,使音乐人类学语境向更为合理与科学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医学人类学的简单定义,可以说就是将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应用在健康、疾病、苦痛、医药与治疗等研究领域上.要了解医学人类学的发展与内部分支,不能不回顾其祖系人类学的轨迹.而所谓的医学人类学的中国想象有两层意思,一是美国人类学界对中国研究的想象,另一便是医学人类学在中国可能有什么样的发展想象.  相似文献   

8.
分子人类学所见历史上闽越族群的消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子人类学用DNA材料和计算生物学方法解答了很多人类学的问题.对于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最大的族群,侗傣族群和马来族群,分子人类学研究发现他们有共同的起源--百越族群,所以可以定义为"澳泰族群".闽越是这个族群历史上重要的一支,曾经是福建的主体民族.通过对现代福建和其他闽语人群的分子人类学研究,结果并没有看到闽越的结构.闽语人群基本都是来源于北方的汉族移民.所以可以确定历史上的闽越族在福建地区基本上已经消失.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人类学研究离不开国学,国学研究的深入同样也离不开人类学的视角,作为人类学工作者应考虑如何将这两门学问结合起来,以最大地发挥其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中的作用.人类学不能局限在只关注边缘和弱势群体上,也应该关注主流社会,加强其在主流社会中的应用性,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0.
本土人类学需要面对个体自觉的文化转型而有所重新建构.这种建构的基础在于米娜对本土文化的问题意识的提出以及在本体论和认识论基础上的人类学文化处境的直观把握.可以从本文所提出的“三观六维”的角度重新思考中国本土人类学的解释架构,以此为基础而可能有人类学视野的新拓展.  相似文献   

11.
农村基础教育的价值取向:培养新型农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新型农民的视角,探讨农村基础教育功能的生成与实现,其主要经历三个阶段.是功能取向的确立、功能行动的展开和功能结果的释放.同时.注视其中存在的问题与应答.  相似文献   

12.
今甘肃省临潭县、卓尼县古属洮州,此地民间信奉的18位龙神[2]多为明初开国功臣或皇亲国戚."常爷"是18位龙神的首席,是明朝开国功臣中的回回人之一常遇春,他还是洮州藏民信奉的海神,受到汉、藏、土等多个族群的奉祀.常爷崇拜打破了村落和族群的边界,在汉、藏、土、回等多族群共存的时空中实现了人们跨村落、跨族群的不同层次上的文化交流与认同.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这一崇拜尤其有着民族文化学界值得关注、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使用语言比较的方法,揭示藏缅语基数词的若干特点.指出藏缅语基数词系统存在不同类型,不同语言的基数词具有共同的来源,而且与汉语也有共同的来源;并揭示藏缅语基数词句法功能和语序的多层次特点.还从基数词音节的数量、位数词的多少、词源关系、构词功能和文化功能等方面,分析了藏缅语和汉语的类型学共性和差异.  相似文献   

14.
田野调查是文化人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获取一手资料的基本途径,也是民族志架构的源泉。对于田野调查,笔者认为:它对人类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从参与观察、主位解释法、文化相对主义论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15.
自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适应了加拿大社会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就,并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但多元文化主义坚持以族裔集体权利为基础、强调不同族群"差异平等"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相关国家并未全盘照搬加拿大的多元文化主义政治思想,说明该政治思想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逻辑上并不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在全球化的今天,仅仅从形式上承认和保护少数族裔的集体权利是不够的,还必须注重通过经济和文化的合作促进各个民族的共同进步与民族融合.  相似文献   

16.
当代人类学美学是"文化学转向"在美学领域的一个直接成果,郑元者等学者的人类学美学和艺术人类学研究是其中的突出代表.该研究以跨学科、跨文化研究为基本的学术导向,立足于艺术起源学和民间文艺学课题及其基本结论,展开了全面系统的人类学美学研究,并形成了图腾艺术与艺术起源学研究、民间文艺学研究、艺术人类学研究、美学的人类学重构和实验性写作研究等系列研究链,从而建构起一条独具特色的人类学美学研究之路.  相似文献   

17.
在整个清代的民族认同过程中,作为主政中原的少数民族君主,清帝身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对相互矛盾的二元心态--自卑与自大.清帝的这种二元心态反映到全国范围内的民族认同上,主要表现为;一方面继承发扬儒家传统民族观中有利于其统治的部分;另一方面去除传统民族观中的一些民族歧视成分,努力争取以满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的平等地位.  相似文献   

18.
17世纪以来,西方社会对于色彩的研究大致存在两种视角:一是自然科学,二是社会科学,而歌德所挑起的牛顿色彩论的批判正是这两种视角的对立的反映,其后,在社会科学中随着认知语言学及认知人类学的发展,色彩语汇经沃尔夫(B.L.Whorf1897-1941)、康克林(H.C.Conklin)、博林(B.Berlin)及凯(P.Kay)诸人的研究的叠加,大致建立了基础色彩语汇BCT档案.然而,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如雅克布森(R.Jakobson 1896-1982)的功能论所揭示的那样,即便是同一语言,但在不同的社会场景中,其使用的词汇也存在着差异,实际的羌语的色彩词汇的使用中,呈现出了复杂的样态,既不能以神圣·世俗的二元论分出不同的用法,也不能以冷·暖色调完成色彩的分类.在神圣的空间及时间中,羌语的色彩词汇“白、黑、红”与“白、黑、黄”与博林·凯的BCT一致,在世俗的时间及空间中也呈现出“白、黑、黄”构造.由于羌族文化中民俗信仰尚未能形成独立的制度化宗教,因而圣·俗的交叉,使得“黄”也进入了神圣的空间与时间中.  相似文献   

19.
《魔戒》是中世纪英国文学的著名教授托尔金于1954年推出的系列作品。至今在全球拥有两亿多读者,素有"西方《西游记》"之称。它不仅仅是一部伟大的神话和史诗,更是一部解读善与恶,道德与权利的哲学著作。在《指环王》中,善恶之间的斗争是自始至终的永恒主题。全文主要是对《指环王》中主要人物性格的分析,从而体会托尔金赋予的每个人物的特殊的存在意义,他把善与恶的主题思想通过对人物的刻画而表达得淋漓尽致,使读者深刻地意识到了《指环王》的哲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赵旭东 《民族学刊》2010,1(1):31-44,163
依权力的支配大略可以分为两种形式,即使用暴力或强力的权力以及使用非暴力的权力。前者更多是跟战争、强力以及暴力紧密相连,而后者则是在文明化社会之后的一种权力表达方式,是采用一种符号、象征以及让渡等等形式来达成的一种支配形式,在不同的社会中,其表现形式各有不同,但是这些都可以称之为是一种文化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