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在"尊孔崇儒"文教政策影响下,辽朝中京地区官学教育取得了较大发展,表现之一是设置了国子监等教育管理机构,建立起以中京学、兴中府学、州县学为核心的官学教育体系;表现之二是辽朝在中京地区培养出一批名臣儒士,他们在辽朝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辽朝中京地区官学教育的形成与发展,使得居住于中京地区的汉、契丹、奚、渤海等族能够大规模、系统地接受中原儒家经史教育,为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儒家文化的逐渐认同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在辽朝统治者对中原先进儒家文化的认同、大量擢用汉族文人儒士,实行科举制度、大量收求中原图籍,以及汉人与契丹等游牧民族杂居等因素的影响下,辽代上京地区的官学教育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设置了国子监、国子学、上京学、府学、州县学等教育机构,在辽代上京地区出现了一批文臣儒士。但是,辽代上京地区的官学教育并不十分普及,呈现出地区间不平衡的态势。辽代上京地区官学教育的迅速发展,使得北方游牧民族能够大规模地、系统地接受中原儒家文化教育,为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儒家文化的逐渐认同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金政权建立后,女真统治者逐渐认识到科举与官学教育之间的密切关系。因此,在承袭唐、宋科举和教育旧制建立汉族科举和官学教育体系的同时,还仿汉制大肆兴办女真学校,设立女真进士科,建立了与汉族科举和官学教育体系并行的女真科举和官学教育体系。女真科举和女真官学教育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为巩固女真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清代是达斡尔族由传统的社会教育向现代学校教育过渡的重要时期,中间经历了官学、义学、新式学堂以及私塾等不同的发展层面;学堂教育对培养清政府所需的各类人才,提高达斡尔族群众的整体文化素质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也为日后学校教育在该民族地区的普及推广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5.
清王朝为巩固统治,培养民族人才,从顺治年间开始建立了八旗官学。八旗官学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完整的教育制度,其在学生的选拔、录取之后的课程设置、学业考核、日常在校管理等方面都作出了细致而全面的规定。同时,八旗官学生的教育制度也给当前的民族教育一些有益的启示:如促进教育公平,在录取过程中可以采取区域推选与统一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完善课程设置,注重全面性和针对性的统一,利用文化认同巩固民族团结;明确民族教育的指向,保持民族特色,服务于民族地区发展。  相似文献   

6.
苗族贾理的传承提供了反思少数民族原生形态教育的新视角。在主流文化尚未大规模进入前,西南少数民族有各自文化传承的内容与方式。本文基于黔东南州丹寨县的田野考察,在历史语境背景下、从苗族贾理传承的形式和内容两个维度论证其补充儒学教化而成为苗族传统社会内部的“官学”,尤其是贾师办班授贾形式因其正式性、目的性可视作苗族特色“私塾”雏形。西南与中原同属一个文化共同体,贾理融通转化儒家思想,在育人、传承地方性知识和文化认同等方面发挥了民族文化的教育功能。于现代社会转型背景下,重审典型民族文化教育活动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7.
八旗异姓世爵世职教育,是清代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前所未有的设学施教。作为一种特色教育,它滥觞于天命时对贝勒大臣子弟的施教。顺、康年间,这种教育通过八旗官学渠道来实施。雍正末年,八旗官学特设汉教习,专司世职子弟的教育。于是,世职教育开始向专学教育过渡。至乾隆初,世职幼学(官学)创设,八旗世爵世职教育成为名副其实的一种专门教育。  相似文献   

8.
河西走廊偏处西北,远离中原,是一个独具特点的自然地理单元,从而使当地在西晋末年避免了兵连祸结的大动乱.后在前凉张氏、西凉李氏等政权的统治下,出现了相对安定的社会局面,这自然成了吸引中原诸社会阶层群体性入迁河西的重要条件,并使河西地区经济、文化在动乱的大背景下仍然保持发展,更为五凉时期河西地区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吐鲁番在唐代被称为“西州”,是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也是自汉代以来西域经济文化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当时,西州社会安定、商贸繁荣、百姓安居乐业,而且这里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受中原文化影响较深。从阿斯塔那墓葬出土的一些文物,我们可以领略到唐代吐鲁番居民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0.
西藏考古涉及的若干重大问题不仅事关西藏文明的产生与发展,也涉及对于西藏历史早期发展阶段的认识,尤其是西藏地方与中原关系的认定。西藏考古不是一个局部问题,与其周边国家、地区各区域文明之间有着密切联系,是"一带一路"文化格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重要的研究成果对于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都具有深远的影响。文章重点对西藏史前考古的若干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对于西藏考古与西藏文明起源相互关系中的一些重要节点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1.
公文体式是一篇公文外在形式特征所能体现出来的全部内容,包括公文种类、公文用语及称谓、公文的格式和公文载体等。公文体式自秦朝开始确立,历代相沿,并不断发展和完善。西夏公文体式并没有文献记载,我们只能从传世的西夏汉文史籍中保留下来的公文以及西夏故地出土的最为原始的汉夏文公文实物来分析,通过分析得知,西夏公文的体式与宋或辽朝的中央公文体式相一致。为此,本文比较全面而深入地探讨了西夏公文的称谓、语体、格式等规定要求。  相似文献   

12.
西夏在学习中原王朝文化的同时, 也在不断地汲取周边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精髓, 结合党项羌民族的实际和特点, 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西夏文化。西夏公文是西夏文化的奇葩, 在近二百年的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自己的文风: 教化实用性增强, 艺术表现手法也更加丰富, 如骈体写作、叙议结合、具有现实主义风格和浪漫情调, 在写作上还增加了描写、对话等手法, 也将民间故事引入公文创作之中, 增强了公文的表现力。本文也对西夏公文载体进行了简单的探讨,说明西夏公文载体以纸质为主, 兼有金属、木质和石刻载体。  相似文献   

13.
1937年8月,甘肃卓尼发生藏族土司杨积庆被害事件,围绕此一事件造成的权力真空,中央政权、地方政权、地方实力派与藏族各界展开博弈。抗战方兴,中央政权对待边疆民族宗教问题的策略是努力保持大后方稳定,而地方实力派鲁大昌却力主改土归流,藏族上层人士则居间折冲,实际上主张保留土司制度。地方政权借助军事威慑,恩威并用,以保留形式上的土司制度羁縻藏族上层,以建立地方政权系统逐步进行渗透。  相似文献   

14.
西夏上奏文书从有关史籍可知,数量不少,但是完全保留下来的并不多,这些文书就成为研究西夏与宋、辽、金关系的珍贵史料,也是了解西夏政治制度的有力佐证。本文简单地勾勒了西夏上奏宋、辽、金文书的概况,并对其进行了类别的划分,然后对上奏文书进行了粗略地探讨,以方便学者们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民族文化交流对西夏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夏地处西北边陲 ,曾创造过具有民族特色的灿烂文化。西夏人与周边各族的积极的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夏文化教育的发展 ,突出表现于崇佛纳儒对西夏文字产生、推广的影响和对西夏的蕃、汉学教育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官营茶马贸易职官,作为宋代官营茶马贸易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宋代茶马贸易得以正常进行的重要保障;其更替与变革勾勒出宋代茶马贸易的兴衰或变迁,主持茶马贸易的茶马司始建于宋代,其建置并非一开始经营茶马贸易就有,而是经历了初创时的摸索与完善,本文仅就作为茶马总机构的都大提举茶马司的沿革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金代承袭唐宋,于金熙宗皇统年间开设"武举",并逐渐制度化,形成了固定的考试程序、考试内容、取录名额、授官制度等。金代武举的设立,促进了民间武学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女真及其他各族人民的身体素质,对于培养和选拔军事人才,促进军事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强化君权,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是金代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