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民族关系·民间文学·民俗学与民族古籍整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关系·民间文学·民俗学与民族古籍整理文/陈乐基在我们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除汉族以外,少数民族这个概念,只是从人口数量的多少而言,没有大小之分,民族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纵观历史,从古到今,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各少数民族之间都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改变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落后的面貌,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 一般来说,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许多农民温饱问题还未解决,因而教育基础差,办学能力低,这是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落后的普遍现象。但是,也有一些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干部群众对教育事业的认识比较明确,他们象抓经济建设那样抓教育工作,使那里的教育事业超过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并在短时间内赶上了本地的汉族地区。贵县古樟乡自力更生发展教育事业,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国家统一与民族分裂交织,由于南北方各种力量之间的消长变化,特别是居于中原正统地位的汉族地主阶级,由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种种原因,特别是思想文化的原因,导致自身腐朽没落,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力量发展形成巨大反差.面对动乱与分裂,中原汉族和南方地主阶级显得无能为力,最终完成国家统一的历史重任由北方少数民族来承担,有着历史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国家统一与民族分裂交织,由于南北方各种力量之间的消长变化,特别是居于中原正统地位的汉族地主阶级,由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种种原因,特别是思想文化的原因,导致自身腐朽没落,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力量发展形成巨大反差。面对动乱与分裂,中原汉族和南方地主阶级显得无能为力,最终完成国家统一的历史重任由北方少数民族来承担,有着历史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论是由汉族文论和少数民族文论共同构成的,少数民族文论具有独特的文论思想体系,不能为汉族文论所包容,是中国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少数民族文论与汉族文论多元共存的研究格局中,方能真正体现出中国文论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完整性。”但长期以来,中国文论研究往往侧重于汉族文论研究,甚至把汉族文论等同于中国文论,忽视了少数民族文论的研究。下面我们就来谈谈中国少数民族文论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民族教育领域,少数民族很难在学业上取得与主体民族一汉族同样的学业成就.然而,一些少数民族,及少数民族中的个别成员,却能克服语言和文化障碍,获得与主体民族同样的,甚至更加优异的学业成就.本文试图从公民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系来探讨少数民族的教育低成就.  相似文献   

7.
健康教育民族振兴的百年大计文/本刊记者江凌少数民族学生健康状况知多少本世纪中国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全国性、多民族的学生体质调研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学生生长发育的增长与汉族学生同步。另一方面,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的生长发育水平仍然较低,汉族学生体质和健康方面存在...  相似文献   

8.
龙耀海 《民族论坛》2010,(9):I0010-I0011
<正>恢复高考招生制度以来,国家教育部规定"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可在高等学校调档分数线下适当降低20分投档,散居在汉族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在与汉族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的政策。湖南也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制定了一些少数  相似文献   

9.
21世纪前10年,中国西部地区在许多方面发生重大变化,西部大开发战略使国家和沿海省市在西部的投资和项目建设大幅度增加,同时几百万中部、沿海汉族流动人口进入西部,西部农村劳动力向当地城市的转移速度加快,这使汉族企业和当地少数民族企业之间、外省汉族农民工和本区少数民族农民工之间在西部城镇就业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全国有五十多个少数民族,居住在占全国总面积一半以上的辽阔土地上。据1982年统计,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共有5723万,占全国总人口数的6.7%。中国各少数民族是勤劳、朴实的人民,是四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为了适应广大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研究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事业的历史发展过程,总结经验,展望未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西部六城市流动人口调查综合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发展战略以来,在西部省区基础设施和许多行业的大量投资吸引了大量来自东部和邻近农村的流动人员。我国西部是少数族群聚居区,在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之间存在相互协作的广阔空间,也存在发展机会和利益分配方面的相互竞争关系。为了调查和分析近年来西部的人口流动及其对当地族群关系的影响,我们在西部六个重要城市开展了流动人口的问卷调查。本文以这次问卷调查的数据为基础,系统地分析了西部大城市中流动人口的基本特征、就业状况、收入与消费情况以及他们与当地居民之间的交往。这些量化分析的研究成果,将便于我们进一步深入分析"西部大开发"过程中人口流动对当地经济建设、社会生活和族际交往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陈春艳 《民族学刊》2022,13(10):1-6, 128
大量少数民族由农村迁移至城市,既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也为民族工作和城市治理带来了挑战。铸牢城市少数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能够帮助少数民族更好地适应并融入城市生活,并有助于在城市地区进一步做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有效破解城市治理的难题。应从完善保障城市少数民族合法权益的机制和体制,努力提高城市少数民族贫困群众的生活质量与水平,关注并及时满足城市少数民族的精神需求,充分调动和发挥城市常住少数民族群众的积极性和带头作用四个方面去铸牢城市少数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3.
近代西康藏族"雇读"现象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在执行汉化教育的过程中,曾出现一种"雇读"现象,即少数民族视入学读汉文为当差,多愿出钱或出物作为报酬雇请他人顶替学差名额读书.西康藏族"雇读"即是近代教育改革中民族文化冲突的典型个案.本文分析西康藏族"雇读"现象的背景、演变过程及其影响,并着重从语言文化、宗教观念、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与冲突分析了藏族"雇读"现象产生的原因,指出"雇读"在本质上是藏文化对汉化教育的排斥和抵制,是两种教育体制、两种文化不兼容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4.
略论元代屯田与民族迁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元代屯田的考察 ,论述了元朝境内大量的人口流动、民族迁徙———包括汉族向边疆民族地区迁徙 ,少数民族向汉族地区迁徙 ,以及少数民族之间的迁徙。虽然元朝的统治者实行屯田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军粮、开垦荒地、发展农业 ,但在客观上促进了人口的流动、民族的迁徙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民族的融合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China’s enthusiasm for having many World Heritage–listed sites is well-known as a national strategy of cultural soft power,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corporating minority groups into the Han-dominated Chinese state. Relatively understudied are China’s efforts related to UNESCO’s list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hich inscribe people’s living culture – such as dances, costumes, and songs – as world heritage. This study focuses on how some ethnic groups’ intangible culture has been objectified for the World Heritage Lists by the Chinese state. This study argues that by enlisting ethnic minorities’ culture under the name of Chinese state, the state can reinforce state borders that often run across ethnic and cultural boundaries, reducing external influences on minorities from their trans-border ethnic or cultural kin. Concomitantly, the majority’s cultural prominence is further entrenched in this process by the emphasis placed on minorities’ folklore in contrast to the Han’s culture of civilization.  相似文献   

16.
李永政  王李霞 《民族学刊》2014,5(1):88-91,127-128
文化融合是一种客观的历史现象,也是现今的一种社会存在状态;是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文化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国家的概念则是近现代才从西方国家传入的新鲜产物,是生活在其地域范围内的人们对其所在国家的认识、评价与情感,主要表现于国家政治共同体和结构层面以及共同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层面的认同。国家认同于国家本身、于个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中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问题显得尤为迫切。而国家认同教育是国家认同构建中的重要内容和方式。学校教育是建立国家认同的有效途径。我国的各民族的文化融合是少数民族国家认同教育的前提与基础、有力保障、表现形式,也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高级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与深远的影响。我国也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并吸收了中国历来坚持"和而不同"处理民族关系的宝贵经验与优秀传统,制定出了相应的民族政策,坚定地保障民族文化融合,加强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教育,促进国家的稳定与团结。  相似文献   

17.
关于当前中国城市民族关系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深化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各地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西部民族地区与东部中部地区之间的人口流动已十分普遍,这些变化推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迈上一个新台阶,也使发生在各地区、各层面的民族交往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深度上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这样的新形势和新挑战,我国的政府部门、汉族民众和少数民族这三个方面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思想准备不足的现象.本文对如何理解当前流动人口大潮中出现的城市民族关系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并对今后城市民族工作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农村汉族和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赛 《民族研究》2006,(5):31-40
本文采用2002年全国农村村寨大样本的调查数据,对我国农村汉族和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说明:与1998年相比,2002年无论是全国平均水平还是汉族和各个少数民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都是明显扩大的,但少数民族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慢于汉族村的平均水平。在所选取的7个少数民族中,壮族和苗族的劳动力转移规模超出了汉族村的平均水平,而彝族、满族、回族(主要是位于新疆的回族)、维吾尔族则低于汉族村的平均水平,表现出固守家园的特征。相对闭塞的生活环境和较低的教育水平不利于少数民族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19.
我国民族教育政策体系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鉴 《民族研究》2003,(6):33-41
民族教育政策体系是国家改革与发展民族教育所需要的最基本、最关键的教育政策范围与结构 ,它包括民族教育质量政策、民族教育管理体制政策、民族教育课程政策、民族教育经费政策、民族教育教师政策和民族教育学生政策等六个方面。这些民族教育政策又与国家民族政策中的民族文化政策、宗教政策、语言文字政策等相互支持、相互促进 ,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族教育政策体系。这一政策体系 ,经过民族教育政策长期变迁的实践证明是科学、正确和有效的 ;从理论依据来看 ,它同时兼顾了国家民族问题与国家教育问题两方面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广西各民族团结和谐、共生共荣的民族关系,一方面表现为壮族内部之间以及与汉族的关系,另一方面则反映了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以及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广西各民族团结和谐、共生共荣民族关系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历史上各民族的团结传统是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西各民族的团结乃至四个模范的形成,就是对这一优良传统的继承、弘扬、超越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