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产业经济生态化发展是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和基本经济支撑,在西部民族地区产业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必须重视发展生态产业。本文以生态民族学理念为指导,分五个部分先后分析了我国西部民族地区产业经济生态化发展面临的多重制约,探讨了该区域产业经济生态化发展的战略构想和破解现存约束的制度创新途径,最后总结了几点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重要启示和结论,为我国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最终实现全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2.
加快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加快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张海亮,张落成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东部之间差距的存在既是历史的、现在的,也是未来不可能完全消除的。认识差距、利用差距、调控差距、建立效率型差距,才是保障少数民族地区和全国持续稳定发展的正确方向。发展西部...  相似文献   

3.
何星  蔡新良  曹兴华 《民族学刊》2022,13(5):46-55, 136
本文构建四省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旅游产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地理探测器和灰色预测模型展现、分析及预测四省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以下简称“UTE”系统)协调关系及演进过程。研究发现2008-2018年该区域UTE系统协调水平不断优化上升,内部发展不均衡,差距进一步拉大;新型城镇化领先,旅游产业和生态环境滞后是总体特征;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是制约和影响耦合度的关键因素;未来协调度稳步提升,但演进速度区域差异明显。基于此提出尊重和保护文化环境为四省民族地区的发展基础、加强区域合作、构建区域发展协调保障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和推进全国市场一体化都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目标。本文首先从广义的市场一体化的角度。对民族地区在市场一体化区域渐进过程中的现状和特点进行了分析。然后分析了在市场一体化过程中,民族地区在发展中的特殊困难: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拉大;市场化和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较差;民族地区的发展目标同市场一体化目标之间存在短期矛盾。最后,就如何在市场一体化过程中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对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跨跃式发展是黑龙江省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黑龙江省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的差距基础之上,提出跨跃式发展是黑龙江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同时就促使民族地区社会经济跨跃式发展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进安回族乡民族经济发展状况的研究,归纳了西北与西南民族走廊地区民族经济发展的特点,从而为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民族地区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地区传统的对外经济贸易战略和思路已不适应当今国内外经济发展的要求。应采取切实措施,加快民族地区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增强开放意识,认清对外经济贸易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增长的影响;加快服务贸易的发展;加快引进外资和技术的步伐;区域开放与产业开放并举,以产业开放带动产业升级;加快对WTO相关规则和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环境的研究;进一步加强边境贸易与区域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8.
随着西北民族地区加快转变旅游发展方式,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示出强劲发展势头。西北民族地区自然生态资源独特、人文资源富集、民俗文化资源多样,这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在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地区存在着无序过度开发、资金短缺以及人才储备不足、素质不高等诸多问题;着眼于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保护性科学开发、多元融资引资以及加快引进培养人才等措施,不断提升西北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9.
民族地区是湖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脱贫攻坚背景下加快湖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历史任务,显得尤为重要、艰巨又紧迫。通过近年来经济数据资料的横向比较,可知湖南各民族地区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都存在着较大的发展差距,也具有某些特色和潜在优势。对照《湖南省"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约束性指标,2017年民族地区贫困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多未达标。通过前后两个15年(1985~2000年、2000~2015年)的横向比较,可知湖南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同时发展差距总体呈现扩大趋势,新世纪以来民族地区在全省内发展相对滞后的趋势明显。针对此种现状,可进一步分析湖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我国各地区间的差距,除了在人文地理、开放先后、投资效益、乡镇企业及私人个体经济发展上的差距等因素外,内核源于当前区域之间存在的产业结构层次上的差异。因此,通过国家产业政策,实施不同地区、不同主导产业的区域分工,改以前的地区倾斜政策,为以产业联系为纽带的地区优势互补、产业联动、加快各地区产业结构向高一级转换的产业升级政策,这样就可以在共同发展中逐步缩小差距。所以,重点处理好农业与工业、工业内部以及地区产业布局的协调发展,是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和走向共同富裕的保证。认为,共同富裕关系到全国的社会稳定和统一的民族市场的形成;关系到各族人民同步进入“小康”这一战略目标。提出,为了走向共同富裕,民族地区应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增强自身经济实力,并建议国家把新疆作为全国民族地区的资源开发试验区等。  相似文献   

11.
王健 《青海民族研究》2007,18(4):173-177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统计测度问题既是区域经济研究中的一个重点问题,也是一个难点问题。利用统计的方法和手段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差距进行测度和评价,充分说明了区域经济问题研究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变过程。文章利用统计的方法和手段对青海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差距进行测度和评价,客观分析了不同经济区域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为各区域的经济发展规划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西藏三大经济区差异和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利用Theil熵和变异系数两个经济指标,通过实证分析,得出西藏中部经济区和东西部经济区经济发展差异越来越大。文章认为主要是区域政策、区域经济结构、区域自然条件及市场规模等差异导致了三大经济区差异,最后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了努力促进三大经济区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3.
叶坦 《民族研究》2005,(4):10-16
本文从经济文化的全球化与民族性关系出发,分析以往研究的一些缺憾;进而从新发展观的视野考察我国民族经济学的研究现状,并对这门学科的形成、发展及其学理价值、科研特征与应用前景进行初步的探讨和阐释。强调加强民族经济学研究对于中国经济学、民族学等学科的发展以及西部大开发等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裘丽岚 《民族学刊》2014,5(4):59-62,120-121
拉萨和日喀则分别是西藏第一和第二大的城市,在西藏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利用经济联系强度和区域影响断裂点两个分析工具对近年来拉萨、日喀则的经济数据进行分析可知,拉萨-日喀则两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以平均每年20%左右的速率增加,而两市之间的断裂点出现在距拉萨191.27km~217.75km附近。因此,加快西藏自治区的城市化建设,应注重保持和加强拉萨-日喀则两市的经济联系强度,以及重点扶持断裂点附近县市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文章针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选取了2005年~2010年海拔与人均GDP数据的两组样本:一是黄河沿岸五省会城市,二是25°N~40°N之间十八省会城市,通过对两组样本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证明海拔与经济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关系,文中称之为"海拔效应";并从地理学、生物学和经济学等不同学科角度对"海拔效应"进行了解释。在此基础上,探索了典型的高海拔地区——青藏高原地区应该如何扬长避短,发展区域经济的特殊路径--非传统的经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6.
王永莉  旦增遵珠 《民族学刊》2013,4(1):17-23,100-102
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大多属粗放型,其转变的关键在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从民族地区政府管理面临的现实困境看,既面临特殊的社会历史自然环境,又要完成中央政府的经济增长考核目标和其他重点任务,还要应付民族地区复杂的群体性事件等。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必须加快中央和民族地区政府职能的转变,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完善对民族地区政府的绩效考核,创新民族地区政府管理体制,积极推动民族自治地区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步伐。  相似文献   

17.
李荣庆 《民族学刊》2013,4(6):9-13,91-92
流通是商品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的转移过程,流通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流通业的发展能给西部民族地区带来契约文化的普及,提高人口就业率,加强对外经济的交流,从而拉动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稳定。西部民族地区流通产业发展滞后,对此,政府应给予流通业优惠政策,加强流通业投资软硬件环境的建设,多形式发展流通业,大力培养流通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并推出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经贸活动。  相似文献   

18.
郑长德  钟海燕 《民族学刊》2012,3(1):27-33,93
乡域经济是中国区域经济中的重要微观基础。以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拖乌乡经济社会发展为例,该地的经济属于农牧混合经济,传统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小农生产方式制约了规模经济的发展。同时,拖乌乡工业基础薄弱,工业化、城镇化刚刚起步,经济落后,农民收入低,构成了拖乌乡发展的一个重大障碍。拖乌乡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上述问题与自然禀赋的不足,如位置的边缘性、自然环境的脆弱性和边际性、自然资源的优势不足等密切相关,居民文化水平不高,主要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语言交流存在障碍等也是重要原因。为此,拖乌乡应争取政策支持,改善基础设施,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以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为突破口,‘促进农牧民增收;抓住雅泸高速公路贯通的机遇,发展彝族风情文化旅游产业;沿108国道线和雅泸高速点轴开发,梯度推进。  相似文献   

19.
辽代牧、农经济区域的分布与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代前期 ,契丹辽地主要是以畜牧经济为主 ,牧场遍布草原各处 ,畜牧经济一直呈上升态势 ;农耕经济区域虽因燕云地区的并入等而有所增扩 ,但农业种植仍是片片点点 ,无法与畜牧业相比。到辽代中后期 ,牧区变化比较平稳 ,官营畜牧经济屡遭打击 ,已繁盛不再 ;而此时的农耕区域却有很大变化 ,农业经济的繁荣 ,对辽代社会的进步及金、元时期北方地区农业的发展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