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民间器具逐步消亡的现状,分析了国内外利用三维数字化技术进行器具保护的成功案例,提出利用三维数字化技术建立民间器具数字化博物馆。民间器具三维数字化,有利于传统到当代的延续,通过器物功能性的拓展还可为当代设计提供启迪。  相似文献   

2.
张先清 《民族学刊》2016,7(1):1-7, 93-94
随着近年来博物馆人类学的兴起,有关博物馆的研究被放置在一个更加宽广的视野,研究者不只限于关注博物馆内的物件,对于博物馆所涉及的采集活动即物从田野到博物馆的流动过程也赋予了更多的认识.本文以近期厦大人类博物馆收藏的一批珍贵文献图片资料为基础,结合相关著述,分析著名学家林惠祥先生的早期民族学采集活动,尤其是其1929、1935年两次台湾原住民村社之行,试图通过这一中国较早的人类博物馆的标本采集活动,来分析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与博物馆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对早期民族学采集活动中涉及的物与他者文化、田野采集志等议题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3.
冥婚是现实生活中被作为异文化或特殊文化时常被提到的一种现象,在中国南北大地上曾经长期存在并影响人们的生活和信仰。但作为一种民间文化,虽然也在上层社会实行,却被不同时期的统治者所非议或禁止。研究从冥婚的概念入手,讨论了冥婚存在的根源和与信仰的紧密联系,试图解开冥婚作为一种被民间综合化、多样化以及信仰化的文化之结,并将之视为一种生死不息、生死同质的信仰。  相似文献   

4.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得以传播知识和思想、进行社会教育的载体,是博物馆的主要业务工作之一.当今随着新博物馆学的兴起与发展,博物馆由对"物"的重视逐渐转向对"人"的重视,这就要求博物馆陈列展览在强调知识性与学术性的同时,也要注重其亲和力,拉近与公众的距离,主动融入公众之中.人类学是全面研究人及其文化的学科,主张通过研究文化来理解人性,无论从其理论、方法抑或其学科发展历程看,都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本文拟从人类学的视角对博物馆陈列展览予以解读,借以展现陈列展览的不同维度,从而更好地达到其传播知识与社会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得以传播知识和思想、进行社会教育的载体,是博物馆的主要业务工作之一。当今随着新博物馆学的兴起与发展,博物馆由对"物"的重视逐渐转向对"人"的重视,这就要求博物馆陈列展览在强调知识性与学术性的同时,也要注重其亲和力,拉近与公众的距离,主动融入公众之中。人类学是全面研究人及其文化的学科,主张通过研究文化来理解人性,无论从其理论、方法抑或其学科发展历程看,都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本文拟从人类学的视角对博物馆陈列展览予以解读,借以展现陈列展览的不同维度,从而更好地达到其传播知识与社会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博物馆是存放具有珍贵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书籍、画作、古董等器物的重要场所,是进行历史研究、艺术鉴赏等活动的基础。博物馆展览是展现历史资料、文物、艺术品的重要工作,提高博物馆展览的设计水平、加强博物馆的科技含量,不仅有利于突出展品亮点,还有利于通过环境烘托艺术品的艺术价值,进而有助于对文化、艺术的传承。本文针对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思想性和观赏性进行研究,并提出对博物馆陈列展览现状的改进策略,以期为促进博物馆的发展提供参考性。  相似文献   

7.
人生下来便以哭开始.刘鹗在《老残游记·自叙》中说:"婴儿堕地,其泣也呱呱;及其老死,家人环绕,其哭也号陶.然则哭泣也者,因人之所以成始成终也.其间人品之高下,以其哭泣之多寡为衡.盖哭泣者,灵性之现象也,有一分灵性即有一分哭泣,而际遇之顺逆不与焉."生命是以哭开始的,也以哭泣终结:开始时,是自己哭;终结时,是亲朋友好哭,以示送别或悼念.十里长街万人恸哭,可看出其人品的高尚伟大.灵性生感情,感情生哭泣.有声有泪谓之哭,有泪无声谓之泣,  相似文献   

8.
锦旗是用彩色绸缎或色布制成的、授给各种竞赛中的优胜者,或送给某一团体或个人,表示敬意、谢意的旗子,是我们中国人常见常用之物。但人们一般很难将其与文物联系在一起。可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里就珍藏着600多面具有很高文物价值的锦旗。因为这批锦旗不是普普通通的锦旗,它们全部是建国之初云南、四川、贵州、甘肃、内蒙古等民族地区的30多个少数民族人民赠送给当时中央派的四个访问团和党中央、毛主席的。中央访问团带回北京后,上交中央民委,后由民委交中央民族学院文物宝(现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保存的。 这些锦旗是…  相似文献   

9.
华侨华人博物馆与相关之文化遗产是海外华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中国国内还是海外,华侨华人博物馆之收藏展现了海外华人的移民历史、创业经历、生产生计、宗教活动、文化传承以及与侨乡的关系。博物馆收集的族谱、侨批、信件以及相关文物都是研究华人移民史、文化适应、地方化进程以及华侨华人与祖籍国家乡之关系的宝贵资料。本文聚焦于博物馆、华人文化遗产与华侨华人研究,进而探讨博物馆的表述性质及其政治与象征意义,华侨华人博物馆、文物收集与文化产业之发展,以及华侨华人博物馆在中国与海外华人联系、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文中讨论了一些作者对华侨博物馆的观察与思考。  相似文献   

10.
生态博物馆作为新博物馆学的重要组成,其目的是为了对当地的文化、自然遗产及风景进行"在地"的保护。与传统博物馆注重对文物的收集及展览不同,生态博物馆以自然风景、文化遗产或居民的集体记忆为收藏和诠释的对象,打破了传统博物馆的固定边界,将"地域"概念扩展到博物馆领域。随着旅游的发展,生态博物馆作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在促进生态博物馆建设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生态博物馆"在地"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本文以文化空间理论为基础,从生态博物馆的概念模型出发建构生态博物馆的文化空间,提出了生态博物馆文化空间的根本、基础和载体。在此基础上,以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群为研究对象,针对其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生态博物馆文化空间,提出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为生态博物馆建设及旅游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1.
张颖 《民族学刊》2022,13(1):32-38, 134
当代日本乡村振兴的战略实施及其显著成效,被公认为走在世界前列。由于我国前期相关研究的理论线索大多建立在西方经济理性基础上,所以结论也如出一辙。即将日本乡村振兴之功,归因于“改造传统农业”的现代化路径,并将其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模型范本。然而在人类学视域下,研究农民社会的问题,势必要涉及农民的总体气质与价值取向。从这一论点出发,重新检视当代日本乡村振兴之路,我们就会发现:“农”的文化认知与认同,才是日本乡建战略从“扶贫强国”转向“活化创生”的关键所在。而“文化归因论”作为一种新的方法论视野,也能促使我们反求诸己,从“多元一体”的中国农本智慧出发,探求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随着近年来博物馆的大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走进博物馆参观各种展览,陈列展览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观众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本文选取了博物馆陈列设计中人与物的关系、色彩的运用、展具与辅助展品的运用三个切入点,尝试对博物馆陈列设计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按照国际生态博物馆的概念,一切社区内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均应被看做是生态博物馆的一部分,任何实物都可能成为本社区人民过去历史的记录,保留他们的文化个性,并使之一代代延续下去,并为拥有自己的文化而感到自豪,这是生态博物馆建立的根本目的。一位国际生态博物馆学者说:  相似文献   

14.
随着近年来博物馆的大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走进博物馆参观各种展览,陈列展览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观众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本文选取了博物馆陈列设计中人与物的关系、色彩的运用、展具与辅助展品的运用三个切入点,尝试对博物馆陈列设计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李强 《中国民族博览》2023,(13):241-243
博物馆利用数字化技术管理藏品是现代博物馆管理特征之一,其满足了对藏品科学管理保护的实际需求,更推动着博物馆管理水平的跃升。因此,研究博物馆数字化管理的策略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文章即从数字化管理的特点与模式入手,对当代博物馆在数字化管理上现存的问题进行陈述,后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与完善的策略,为这一研究课题指明更具操作意义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博物馆视为驯鹿鄂温克人社会转变的象征,试图说明博物馆制度在中国驯鹿鄂温克人当中的出现及发展是政府帮助少数民族实现现代化或建构中国现代性的社会主义实践的工具.通过考察博物馆制度在中国驯鹿鄂温克人定居化进程当中的出现及发展,人们可以理解国家是如何实现对森林游猎民族的治理与整合,以及少数民族在当代社会的发展问题如何演变成为可参观性的生产.  相似文献   

17.
团扇,是一种在我国流传较为久远的应用型器物,在时间的斗转星移之间,团扇的应用功能逐渐淡化,更多的被赋予了装饰的功能。团扇,这种承载者数千年中国传统艺术之美的物品,与古典舞柔美、韵动的特点在审美认知中有着高度的和谐,因此,团扇也尝尝被用来作为古典舞表演的辅助道具。本文主要从团扇的审美角度出发,探究如何灵活运用团扇进行古典舞表演。  相似文献   

18.
符伟  刘莉 《民族论坛》2006,(6):42-43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是以民族文化物件的收藏、保存、研究、展览为目的的文化机构。由于民族文化的广博与深远,特别是民族音乐方面,音、像、物、文、事往往是共同构成某一音乐事象、完整表达民族情感的音乐语言行为。而到了展厅里,却因物体性质分类法被放置在不同的位置(如乐器、道具、乐谱、文本、服饰等相关音乐活动实物),“事”与“物”被分开了,不容易被人们认识到其真实意义,不仅达不到展览宣示文物意义与价值的目的,也失去了民族音乐文化传播和教育的作用,给人们在认知民族音乐形态与表现方式方面形成一定的视线障碍。因而,在…  相似文献   

19.
4月8日“中国民族博物馆民族文化基地”在京东星河湾隆重揭牌,同时将星河湾荣获的“国际花园社区金奖证书”收录中国民族博物馆馆藏。这是中国博物馆界首次在现代建筑社区建立的民族文化基地,也是中国民族博物馆典藏的第一个获得国际奖项证书的房地产项目,该基地将作为传播中国民族文化的中心,参与社区文化的营建工作。作为致力于民族文化工作的专业性公共文化机构,中国民族博物馆长期以来就思考自身与社区建设的关系,2001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即被确定为“博物馆与建设社区”。中国民族博物馆在广州宏宇集团的大力支持下,此次在该集团荣膺…  相似文献   

20.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越来越追求精神文化的享受。博物馆自创立以来就具有诉历史、启民智的教育功能,近年来这一功能更是被寄予厚望,希望它能最大化的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而在此种文化传输过程中,博物馆的陈展设计是为关键,尤其构造出来的视觉环境承载了桥梁的作用,价值不容忽视。好的视觉环境能使参观者身临其境,更好地使观看者接收到展品想要传达的故事或精神,而如今我国的各种大小博物馆,其陈展设计方面都不太尽如人意,或千篇一律,或生硬刻意,故本文将在阐述相关基本概念和揭示当下陈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如何提高博物馆陈展水平、营造良好的视觉环境提出建议,以期能建立起更多有个性有特色且高质量的展览,促使博物馆发挥好应担负的社会职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