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内蒙古根河市敖鲁古雅乡的鄂温克猎民始终从事游猎生产,号称"使鹿部落",他们以其独特的驯鹿文化和优良的生态习俗,践行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时代主题.敖鲁古雅鄂温克族善待自然的民族心理告诉人们,人类和自然是统一的,绿色文明才是人类追求的真正文明.  相似文献   

2.
敖鲁古雅鄂温克人是我国境内鄂温克人中极为特殊的一部分,其独特的驯鹿经济与文化自成体系,别具特色.建国后,敖鲁古雅鄂温克人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和进步,但这个群体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和解析.  相似文献   

3.
今年95岁高龄的玛利亚·索老人,是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的代表性人物。她的名字,常常与兴安岭大森林和驯鹿联系在一起。敖鲁古雅是鄂温克语,意为"杨树林茂盛的地方"。敖鲁古雅的鄂温克族是中国最后一个狩猎民族,也是中国惟一的使鹿部落,即饲养和使用驯鹿的民族,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  相似文献   

4.
本文选取敖鲁古雅的使鹿鄂温克人为调查对象,通过个案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从媒介使用频率、媒介选择偏好等媒介接触情况的基本统计着手,描述使鹿鄂温克人的媒介接触现状,分析大众传播媒介在其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影响,以及大众传播媒介与使鹿鄂温克民族文化传承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敖鲁古雅是我国东北边疆的一个鄂温克族猎民新村。我们乘汽车从密林深处的牙林线终点站——满归镇出发,沿着蜿蜒的山间公路向北行驶,不到半小时,就来到这座翠山屏障、松林环抱的新村了。这个新村是十五年前为迎接游猎于大兴安岭密林中的鄂温克猎民定居而建设起来的。一幢幢别致新颖的“木刻楞”,整齐、和谐地排列在街道的两旁,这里有粮站、商店、银行、邮局、兽医站、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取敖鲁古雅的使鹿鄂温克人为调查对象,通过个案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从媒介使用频率、媒介选择偏好等媒介接触情况的基本统计着手,描述使鹿鄂温克人的媒介接触现状,分析大众传播媒介在其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影响,以及大众传播媒介与使鹿鄂温克民族文化传承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东北地区鄂温克人的驯鹿和饲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地区鄂温克人的驯鹿和饲养王咏曦在美丽富饶的激流河上游的大森林里,有一座名叫敖鲁古雅的新兴小镇,这里居住着一支儿我国唯一饲养驯鹿的鄂温克人。他们主要依靠饲养驯鹿和从事狩猎为经济来源。本文将重点对东北地区鄂温克人的驯鹿及饲养谈谈粗浅看法。激流河又名贝...  相似文献   

8.
8月14日,新敖乡居民点,玛茹莎搂着她心爱的“大崽”。使鹿鄂温克的传统,在这温情脉脉的对视里延续。【大洋网讯】“鄂温克的狩猎、驯鹿文化没有和其他文化碰撞和融合的机会,她要么生,要么就是死”。“因为这个民族需要发展,因为这个社会需要她发展,因为政府需要她发展”。“所有的一切给予了敖鲁古雅使鹿鄂温克一种外力的干预,所以这个文化将不可避免地有她的硬伤。”—————白兰,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只有生命得到保证,文化才能得到传承。总不能因为要保留传统文化而让一个民族永远生活在一个社会形态中。”在生态移民过…  相似文献   

9.
鄂温克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讷河县和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鄂温克族为30505人。在北纬52度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至今仍有鄂温克人的脚印与炊烟,其定居点便是有“北极村”之称的敖鲁古雅鄂温克猎人村。鄂温克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鄂温克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鄂温克牧民大多使用蒙古文,农民则广泛使用汉文。鄂温克族的口头创作有神话、故事、歌谣、谜语等,还善于用桦树皮刻剪成各种工艺品。大部分鄂温克人以放牧为生,其余从事…  相似文献   

10.
谢元媛的《生态移民政策与地方政府实践—以敖鲁古雅鄂温克生态移民为例》一书采用实验民族志写作方法,从当地人的视角看待生态移民政策,并由此对我国规划现代化策略进行反思。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不仅生动细腻,而且将读者置于国家与地方以及民族关系的高度来思考什么是现代化、如何现代化,具有较高的启示性。  相似文献   

11.
生活在兴安岭原始森林的驯鹿鄂温克人① ,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以他们共同的劳动和智慧创造出了我国独一无二的以驯鹿肉和野生动物肉为中心的肉食文化.这一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为我国丰富多彩的饮食世界及其文明增添了新的内涵、新的色彩、新的内容和形式,成为我国饮食文化不可多得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极大兴趣和关注.该文从饮食文化角度,分析了驯鹿鄂温克人的肉食类饮食结构的内容、形式、特征以及与此相关的礼仪、禁忌等.  相似文献   

12.
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是我国最后一个移民乡和惟一一个驯鹿养殖基地。特殊的地理环境,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生产方式,决定了其经济发展必然走驯鹿产业化和发展原生态旅游业之路,发挥城乡边缘区的补充功能,借区域经济发展之力,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以实现经济的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满族是黑龙江地区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与黑龙江省朝鲜族、蒙古族、回族、达斡尔族、锡伯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鄂温克族、柯尔克孜族等世居少数民族的关系是比较和谐的.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的农村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这一地区的农民到底能否适应这种社会文化变迁?如果能够适应,其文化基础又是什么?这些都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大理周城白族村民段元参个人生活史的描述与解读,揭示了白族农民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环境的过程及其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前,随着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普通高校学习,对他们来说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汉文化适应,这将关系到少数民族学生个人的发展前途、民族地方的建设发展、民族团结、校园稳定.因此,应充分分析少数民族学生汉文化适应的现状、过程及模式,提出了加快少数民族学生文化适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生态环境与云南藏族的文化适应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郭家骥 《民族研究》2003,12(1):48-57
本文在对云南藏族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 ,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自然资源管理机制和婚姻家庭模式等方面 ,阐述了云南藏族对其所处生态环境的文化适应。文章认为 ,文化是一个民族对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性体系。文化与自然的互动或文化对自然的适应可被称为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是一个民族对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环境的适应性体系 ,它包括民族文化体系中所有与自然环境发生互动关系的内容 ,主要是这个民族的宇宙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为适应迪庆高原特殊的生态环境 ,云南藏族早在历史上就通过文化调适 ,形成了一整套与自然环境良性互动的生态文化体系。面向未来 ,云南藏族生态文化中符合时代要求的内容必将得到复兴 ,其中的古老智慧必将与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全球化市场体系相结合 ,成为推动云南藏族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Insofar as they perceive secularisation as loss of attachment to tradition and community, Orthodox Jews face difficulties somewhat similar to those facing Aboriginal Australians. Both fear that engagement with the wider society equates to loss of cultural particularity. Orthodox Australian Jews have responded to this fear by countering the trend to secularisation and adapting traditional cultural beliefs and practices so that they may be retained while also allowing engagement in modern secular life. Hatzolah is one adaptation that reconciles dissonances between cultural heritage, secular life and good health. My interest in Hatzolah is as a metaphor that may help in exploring the possibility of equivalent Aboriginal responses, whereby Aborigines may negotiate the discourse that, for them, pits culture against health, education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 In this case, powerful discourse makes structured adaptation like Hatzolah less likely than it might otherwise be. Yet in their everyday, Aborigines do negotiate the tensions of being modern, much as Orthodox Jews. I argue that the discursive oppositions are the product of public policy and identity politics that are both invested in a solidary culture, unitary identity and binary difference. I also argue that the emergence of Hatzolah-like adaptations depends on the recognition and full consideration in policy of Aborigines' contemporary lived realities of interculturality, subjective multiplicity and ambiguity.  相似文献   

18.
粤北山区瑶族移民的文化适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粤北山区瑶族移民的文化适应。文章首先介绍了粤北山区瑶族移民的搬迁情况,然后利用人类学田野调查资料,从物质、精神两个层面描述了粤北山区瑶族移民在生计模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适应状况。最后,文章对这些适应现象做了一些分析,指出移民村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裕固族帐房戴头婚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姚力 《民族研究》2002,(3):37-45
作者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资料,描述了裕固族帐房戴头婚的基本形貌,批驳了以古典进化理论为依据,认为帐房戴头婚是古老母权制残余的学术观点。此外,本文还从裕固族与藏、蒙古等民族间的文化涵化以及其自身对宗教、生态和社会生活的文化适应这两个较大的方面,阐释了帐房戴头婚得以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