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9 毫秒
1.
我们蒙古民族的祖先是古代室韦——鞑靼部落的一支,原来居住在今额尔古纳河流域。大约9至11世纪,一部分逐渐西迁到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上源和肯特山以东一带的草原上从事游牧。他们又分成许多彼此有血缘关系的部族和部落。铁木真就出生在其中的孛儿只斤部。当时在蒙古高原上还有蔑儿乞、塔塔儿、克烈、乃蛮、斡亦刺等较大部落。这些部落之间闭塞割据,战祸不断。铁木真率其部属,艰苦征战几十年,次第征服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良渚文化大玉琮上的神人兽面纹与西王母神话形象的比较,结合考古学、神话学、历史文献等相关资料进行论证,得出良渚文化大玉琮上的神人兽面纹与《山海经》中西王母形象同出一源的结论,即:原始社会末期黄帝、尧舜与蚩尤和三苗部落联盟进行战争,三苗部落为获取更强大的力量,在自身图腾神上添加蚩尤部落图腾特征,形成部落复合神的形象,从而成为玉琮上的神人兽面纹。后因部落战争的失败,三苗部落被流放,部分西迁成为西戎,他们在神人兽面纹的基础上创造出西王母形象。此后神人兽面纹走向衰落,而与之同源的西王母形象却在我国的神话及民间传说中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3.
天聪七年(公元1633年),乌拉特部落归附后金(清前身),从呼伦贝尔草原迁徙到大兴安岭山阳的西拉木伦河北岸。顺治年间为了能够加强防守喀尔喀诸部以及卫拉特蒙古,进而可以保卫归化城,清朝政府将四子、乌拉特以及茂明安等阿鲁蒙古部落整体迁徙到阴山一带。自此,乌拉特部落从呼伦贝尔草原和大兴安岭西迁至黄河北岸、阴山南北,繁衍生息至今。  相似文献   

4.
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行人”、“行人部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吐蕃统治时期在敦煌设置了主要由落蕃唐人组成的行人部落和丝绵部落,吐蕃文分别写作Rgodkyi sde和Dar pavi sde,二者由驻扎于河西地区的吐蕃中翼擘三(Phyug tsams)千户管辖,也被统称为擘三部落。行人即军士,行人部落系军事部落,主要负责军事行动,规模较大,有上、下二部落。丝绵部落则主要负责农桑生产。公元820年在敦煌成立了阿骨萨(Rgodsar)和悉董萨(Stongsar)两个独立军事部落,取代了行人、丝绵部落。之后又成立了另一个独立军事部落悉宁宗(Snying tshom)部落,这三个部落也总称为行人三部落。  相似文献   

5.
清代西迁新疆之察哈尔蒙古的史料与历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西迁新疆之察哈尔蒙古的史料与历史马大正察哈尔,《明史》称“插汉儿”,又作“插酋”、“插汉”,蒙古旧部落名。明嘉靖中,达延汗曾孙达赉逊库登汗,因不堪俺答汗侵扰,徙牧辽东边外,图们汗嗣位后,势力强盛,一度控制建州女真。林丹汗时察哈尔成为蒙古强部,屡与...  相似文献   

6.
准噶尔部即左部 ,它源于 15世纪 6 0年代末厄鲁特汗国的左部 ,16世纪初 ,伴随着汗国的变迁 ,由行政建制区蜕变为部落 ,准噶尔一名亦作为部落名称沿用下来。噶尔丹称汗建国 ,准噶尔遂成为汗国名称之一。准噶尔汗国灭亡 ,其名称逐渐演变成部名和地名。  相似文献   

7.
《乌布西奔妈妈》是满族先世东海女真人的一部英雄史诗,部落战争是其主线之一,体现了鲜明的特色,即以德降敌、以智克敌和宗教征服,从而具有与其他英雄史诗推崇勇武和暴力不同的特质。《乌布西奔妈妈》表现的部落战争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段以掠夺性或争夺资源的战争为主,乌布西奔执政后的部落战争则被赋予统一东海诸部,促进区域和平的性质。  相似文献   

8.
从辽金到清朝先后有9个蒙古部落迁徙到黑龙江定居,他们是朵儿边部、豁罗剌斯部、帖木哥斡赤斤部、兀苏部、杜尔伯特部、郭尔罗斯部、泰赉部、巴尔虎部、依克明安部。其中前4个部落的蒙古人已融入其他部落或民族中,后5个部落的人依然生活在黑龙江地域,杜尔伯特部、泰赉(扎赉特)部、郭尔罗斯部、依克明安部建立过旗级政权。现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是黑龙江省惟一的蒙古族自治县。  相似文献   

9.
党项族是以鲜卑部落为统治阶层、以羌族部落为主体的民族。其中心拓拔部是鲜卑秃发部与乞伏部的后裔,在南凉、西秦政权灭亡后,他们加入吐谷浑,出于凸显与当时北方最大鲜卑政权北魏的关系,但又在某方面以示区别的复杂心理,而将部落名改为"拓拔",既与北魏拓跋部音同,而又字异。吐谷浑政权衰亡后,拓拔部进入党项之中,成为其部落中心,并联合了当地的折掘、乙弗等鲜卑部落,共同构成了民族的统治阶层,控制着当地诸羌族部落。  相似文献   

10.
扎巴部落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中部雅砻江支流鲜水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分属道孚县与雅江县管辖,即道孚县的札坝区和雅江县的札麦区。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札坝区人口4845人,札麦区1472人,共计6317人。该部落自称“札巴”,周围藏民称他们为“札巴畦”(札巴人之意)。札巴部落的语言不同于藏语,其基本词汇和语法  相似文献   

11.
汪什代海部落,现居青海海西州天峻县及海南州兴海县南塘乡境内,分上下两部。史称“环海八族”之一的汪什代海十八部落,形成年代久远,历史上早有名气。本文拟以学术界目前尚未挖掘到的第一手资料为基础,主要就汪什代海部落的形成,或清道光以前的活动情况、发展轨迹加以追述补充,力求填补一些空白。一、萨迹昆氏与汪件代海《隆务寺志》(藏文版)《普天正见沙等文献史料记载或许多民间口传都一致认为,汪什代海部落来源于热贡十二邦(今青海同仁县境内)之一的龙奇部落,而龙奇又系西藏望族萨迪昆氏大医师直那巴(正名贡嘎端智)后裔,…  相似文献   

12.
在印度尼西亚伊利安查亚居住着约两百个文化习俗迥异的部落,居住在巴里恩山谷的达尼部落就是其中之一。这个部落的酋长同一位美国女人类学家结婚,成为当地一大佳话,也使这个部落一举闻名。达尼部落的村寨座落在查亚维查亚山脉的一个山坡上,风景秀丽,气候凉爽。但由  相似文献   

13.
阿柔部落是青海省一个距今已有几千年历史的由纯血缘形成的土著游牧部落,系历史上青海藏族游牧部落"环海八族"之一。由于环境、历史的原因,阿柔部落直至民主改革前还保留着比较完整的部落制结构,血缘关系浓厚,政治上一直保持着部落民主制特点,但又受中央政权对少数民族地区管理制度的制约。阿柔部落在清廷对其用千百户制度进行管理之后,除了原来部落中的习惯法以及道德观念对人的行为进行制约外,《番例》成为其成文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额济纳土尔扈特部落,系地域名与部族名之合谓也。地名者,秦汉谓居延,元曰亦集乃,后音转额济纳也;部名者,蒙古族之一部,始祖翁罕,克烈惕部之一支易名土尔扈特也。时牧于天山之北,传至和鄂尔勒克,因故于1630年率部落去国牧于伏尔加,1698年阿拉布珠尔率属部回归,距今300年矣。  相似文献   

15.
喀喇汗王朝 (840 年~1212 年) 在我国漠北建立鄂尔浑回纥汗国之后, 以回鹘为主体西迁的”九姓铁勒”或“九姓回纥”部落在西域建立了地域非常辽阔、文化高度发展、统治时间比较长的强大王朝。本文概述了喀喇汗王朝时期的维吾尔族语言文化、科学文化、音乐艺术等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16.
明人张雨<边政考>所列肃州南山的三个东迁部落,名"哈剌秃"."哈剌秃"为"黑"的意思.三部"哈剌秃"实际为两个部族--"帕泥"部和"赏不束"部,分别操古蒙古语和古突厥语.两部落最早为安定卫部落,东迁沙州后,因与左卫帖木哥部落仇杀,遂迁至肃州南山."帕泥"部即裕固族"曼台"部落前身;"赏不束"部后来成为裕固族"贺郎格"家之一部分.之所以称他们为"黑番"或"黑黄番",是因为东迁肃州后,他们一直依藏族居住,受藏族"喇嘛番僧"管束.  相似文献   

17.
一部真实的历史一幅动人的画卷一位平凡的画家最近,看了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教师扎藏布同志创作的反映锡伯族到新疆伊犁戍边历史的巨幅浮雕壁画《西迁》,我带着几分敬意拜访了这位锡伯族画家。他向我介绍了锡伯族西迁的历史和壁画的创作过程。  相似文献   

18.
阿柔部落是青海藏区历史悠久、分布广泛的大部落。据史籍记载,阿柔部落原本是藏族四大姓氏“嘎氏”分支“穆擦嘎’’支系,世居大博国(即吐蕃)三大区域之朵迈迪乔喀(意为“安多马区”)①。历史上,阿柔部落的分布随着部落的迁徙而不断发生变化,至今主要集中分布在三个地区:果洛州境内的藏阿柔部落、迁居河南县境内的藏格玛等部和祁连县境内的阿柔主体部分。根据笔者调查,  相似文献   

19.
《古代社会》一书,是摩尔根的第三部巨著,是他在原始历史观上达到的最高成就。摩尔根于1851年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著作《易洛魁联盟》。这是美国出版的关于美洲印第安部落的第一部民族学专著。这一年,在美国,被认为是美国民族学诞生的一年。摩尔根在这部著作中,详细地记述了经过他认真研究过的易洛魁部落联盟的内部结构。书中所引用的材料,至今还没有失去它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左大部和右大部是契丹遥辇氏部落联盟和辽朝早期历史中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二者实际上是遥筆氏部落联盟中的两个特权部落的称号,左大部又称北大部、北大浓兀,即迭剌部,右大部即乙室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