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鉴于民族问题的极端重要性,民族性群体事件的研究在国内外都受到普遍重视,其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对这一主题进行了非常有意义的探索,为我们进一步深化对民族性群体事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和方向,但其适用性和解释力无疑也是相对的。本研究尝试通过将西方两种主流理论流派——资源动员理论和社会挫折理论结合起来,并将其置于"机会-意愿"的分析框架之下来进行研究,从"机会-意愿"的视角来剖析民族性群体事件的原因,尝试在既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民族性群体事件的研究作一些新的探索,为正确处理此类问题提供某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李永政  庄勤早  甘祖兵 《民族学刊》2018,9(3):80-83, 123-125
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是中国少数民族成员中的一个重要群体。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国家政策的实施以及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共同构成了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融合意识的逻辑起点。同时,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体现出地域性、民族性、多元性的基本文化特征。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融合意识对国家认同建设发挥引领、促进、整合的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一直是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群体,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随着社会问题的出现、心理咨询理论和方法的发展得到了深入的研究.抑郁心理由于其存在的普遍性和隐蔽性一直以来都容易被忽视,本文阐述了大学生抑郁心理的表现、大学生抑郁心理产生的原因、减轻和消除抑郁心理的方法和预防抑郁心理产生的措施,以期对大学生心理咨询、大学生抑郁心理的预防和治疗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理论、研究重点、学术流派和发展趋向等方面对灾害的人类学研究进行了详细梳理和研讨。灾害不仅是一种自然事件,还是一种社会和文化事件。灾害的发生是环境脆弱性和人类群体脆弱性相结合的结果,即生态系统中潜在的破坏性因素与处在较为落后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人口状况是其产生条件。灾害的人类学研究,内容广泛,形成了多种解释方式及理论流派,核心是对灾害进行文化构建,与其他学科共享研究的问题及调查方法是其总的趋向。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中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一向被认为是最活跃、最健康的群体之一.然而,面对现代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许多大学生开始感到不知所措,以致许多大学生情绪不稳定,出现种种迷惘、忧郁不安等,由此引发了不少心理问题.开展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卫生工作,维护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避免和减少各种心理问题、疾病的发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6.
民族政策研究对民族教育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民族政策研究者的社会责任感和理论素质、民族政策研究的整体水平都会影响民族教育的效果。当今民族政策研究领域出现了一些观点歧异甚至相对立的理论观点,造成了理论界的思想混乱,对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民族观教育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因此,必须提高民族院校教师的社会责任感与理论素质,同时加强对民族院校大学生进行民族问题的基本国情教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基本观点教育、维护民族团结的公民义务教育。  相似文献   

7.
顾斐泠  刘兴全 《民族学刊》2020,11(2):71-76, 136-137
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我国各少数民族青年人中知识较丰富、思想较敏锐的重要群体,是推进我国各民族和谐发展、维护我国边疆和民族地区稳定的中坚力量。在社会思想活跃、文化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中的认同,增强他们对各种社会思潮的辨识能力,从而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这既是当前意识形态建设的着力点,也是民族教育中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结合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的群体特征,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为平台,探寻通过铸造信仰认同、增进理论认同、激发价值认同、整合利益认同、建构话语认同、培育情感认同等路径,提升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对保证我国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残障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教育群体,在社会中的影响作用是很大的。鉴于残障大学生的身体原因,其心理问题仍然较为突出。本文以残障大学生思政课教学状况调查为依据,从残障大学生的特点出发,提出加强残障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作为一个承载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其面临的心理压力明显地高于其他同龄群体.在校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此,本文对大学生的心理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大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对德、法、日、泰四国进行个案比较研究得出,一国不动产登记制度现状深刻影响其市民社会中财产变动习惯的形成,而一国的物权变动模式则取决于其财产变动习惯,同时受时代背景、民族性格和法学家研究水平等因素影响,使一国物权变动模式呈现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且一国民法典编撰体系优劣取决于一国物权变动模式是否科学、逻辑严密地抽象出其财产变动客观存在。学界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物权变动模式的多种理论纷争,应放到中国市民社会财产变动客观存在中去验证,并看能否据其理论设计出符合中国市民社会民族性、逻辑严谨的民法典编撰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