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历过灾难的优秀企业对危机管理的思考方式会发生变化,一些美国500强企业的CEO在经历了"卡特里娜"飓风后,给出的答案是:关心你的员工,保证沟通渠道的畅通,为下一次灾难做准备.身处雪灾中的中国企业,你这次的收获又是什么?  相似文献   

2.
如果能够成功回答第五个问题“我的职业规划是什么?”您就有了最后答案了。在许多机构和专家那里,职业生涯规划似乎非得借助他们。不可否认,这方面的研究必须有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训练;而一个有基本人文素养的人,做职业生涯的规划,则可使用一些简便易行的方法,包括五步法。用五个问题归零思考这种笔者在工作实践中设计的、被许多人士成功应用的方法,依托的是归零思考的模式从问自己是谁开始。然后一路问下去,共有五个问题——1 我是谁?2 我想做什么?3 我会做什么?4 环境支持或允许我做什么?5 我的职业与生活规划是什么?  相似文献   

3.
正曾经领先的组织为何江河日下?什么才是一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的不竭动力?当代管理大师彼得·圣吉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指出了新的方向--通过系统构造学习型组织管理模式。2008年,曾经叱咤世界投行150多年的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申请破产。2011年,曾是世界上最大最成功的胶卷品牌的柯达公司黯然提交破产申请。  相似文献   

4.
张道刚  吴明华  陈成诵 《决策》2022,381(2):14-17
"双招双引"是作风转变的"试金石" 《决策》:2021年初,芜湖打响了"第二城"保卫战.一年下来,芜湖经济增速跃居长三角第一.短短一年时间,芜湖做对了什么? 单向前:2021年,对芜湖来说是意义非凡的一年.年初,我们针对"标兵渐远、追兵渐近"的严峻形势,吹响了"学习合肥、追赶合肥"的集结号,打响了"第二城"保卫战,从思...  相似文献   

5.
从关注民意到关注三种“人”主持人:盖洛普是全球最大的民意调查公司,从美国著名社会科学家乔治·盖洛普博士于1935年创立到现在已经60多年,你认为盖洛普作为一个企业来说,它为社会创造了什么?它的社会产品是什么?唐:盖洛普在长达60多年的时间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反映民意。在盖洛普之前民意得不到客观的、  相似文献   

6.
企业要想创新,必须将研发和创新管理能力有效地结合起来有一种核心能力是每个组织都需要的,那就是创新。那么企业该如何进行创新呢?如果你要创新的话,你应该在公司和组织里做些什么? 将研发和创新管理能力有效结合我曾经和朋友在美国做过一个研究,比较了研发做得非常好  相似文献   

7.
肖静华  胡杨颂  吴瑶 《管理世界》2020,(3):183-204,236
现有产品创新理论聚焦于成品及其迭代,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为产品形态的根本性变革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本文基于一家智能化广告公司的案例,提出一种新的产品形态--"成长品"的概念,主要回答3个问题:什么是成长品?成长品是如何成长的?成长品的创新逻辑是什么?研究获得以下结论:(1)成长品具有发展方向难以预测、即时反馈和即时调整3个主要特性;(2)成长品由要素解构与重组、成长性验证和多样化匹配3个关键过程形成,数据交互和智能算法构成其成长的重要条件;(3)成长品的创新主要基于生物演化的适应逻辑,即随用户需求的偏好差异和动态变化而实时调整,持续适应用户的需求。据此,本文提出一种数字经济时代新的产品形态二分法--成品与成长品,构建数据驱动的企业与用户互动创新的成长品三阶段成长模型,提出与现有企业与用户互动创新的决策逻辑和创生逻辑不同的第三种创新逻辑,即适应逻辑而形成理论创新。研究结论对数字经济时代的企业产品创新实践具有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8.
郑玉梅 《经营管理者》2009,(23):186-186
2006年新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对资产减值进行了一些新的修订。在2006年新的会计准则之前对固定资产如何计提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如何确定等没有做过具体规定,使得企业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均根据自己的理解及需要实施,造成在执行过程中的不一致。根据新准则对有关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以供探讨。  相似文献   

9.
张道刚  王运宝 《决策》2005,(1):18-20
“中部崛起”需要做哪些准备?怎样去准备?这给中部拉出了一个长长的问号。  相似文献   

10.
为了迎接党的十七大召开,总结和研究企业改革和现代企业建设的经验,中国管理之旅访研团来到了泰星减速机股份有限公司进行管理访研。两年之后的再次回访,我们不仅希望能在泰星身上发现新的管理亮点,找寻新的管理经验,更希望能唤起全社会对管理兴企强国的意识,从而有力地推动管理中国化。管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这句名言道理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如何去践行这个原理,自觉地把管理贯穿于企业生产的全过程,坚持几十年如一日,持续管理创新,使管理的有效性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真正的动力?也就是说,作为一个现代企业,需要用什么态度去对待管理,用什么价值观去从事管理,用什么方法去推动管理,我们正是带着这些问题,访研了国内管理创新的发源地——江苏泰星减速机股份有限公司,与张国林董事长进行了面对面的管理访研。我们认为,泰星管理的经验是在国际化与中国化的背景下提出的,它来自中国本土,它具有中国特色管理的一部分。它的经验是值得更多的企业学习、交流和借鉴的。  相似文献   

11.
当今商业社会的快速变化,不仅给组织变革、战略执行带来了巨大影响,也对领导力的发展和领导梯队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动组织变革和转型的关键在哪?判断一个组织未来的头号指标是什么?拉姆·查兰在《执行》一书中强调了"执行"作为一种竞争优势的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实现有效的执行?他的答案是:用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即"知人善用"——有效的领导力保障非常重要,尤其是伴随着全球化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组织变革与转型已成常态,领导力越来越成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和基业长青的关键。从"应对变化"到"捕捉变化"面对数字化时代对传统企业和商业模式的冲击,拉  相似文献   

12.
从事企业管理工作十多年,有许多的感慨,有时想起曾经收获过的成功,欣欣然,可堪回首.而静下来仔细反思,十多年来,做了一些什么?该做一些什么?自己称职吗?惶惶然,又不堪回首.总的感悟是:当一名好领导干部难,企业呼唤着优秀领导干部.  相似文献   

13.
活动回顾     
《经理人》2010,(3)
2010,用友做幸福菜农什么是幸福企业?1月19日,在中国大饭店,用友集团董事长王文京在未来三年战略中,给出定义:以高效、创新、绿色三方面保持持续竞争力就是幸福企业,中国企业要调整经济结  相似文献   

14.
正30年来的改革开放,让我们又一次面临西学东渐。那么,新的"西学东渐"给企业的管理带来了什么?困惑的是,这些在西方企业行之有效的管理工具,给中国企业和员工带来了什么?为什么许多企业的领导感觉"不好使"?为什么随着这些工具的实践,员工的"被压迫感"越来越重?我们知道,即使在西方企业,这样的"被管理感"也不是员工喜欢的,这样的感觉在中国企业和员工中更甚。使得一些人也据此认为"西方管理不适合中国"。  相似文献   

15.
余世存 《领导文萃》2012,(21):84-88
什么是宋氏王朝的家教?在我看来,用宋氏家族的创始人宋耀如的话就是:培养孩子做成人,做伟大人才。这个从海南文昌县走出来闯世界的普通农家的孩子,首先把自己培养成人,把自己培养成当时世界一流的人才。清末民初的中国有混乱的自由,世人称之为"冒险家的乐园"。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当一个社会旧的结构崩解新的结构未  相似文献   

16.
2015年衡量经济运行的第一个重要指标——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 I)出炉。数据显示,1月份PM I指数为49.8%,为两年来首次跌破50%。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在第十三届中国企业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相当一部分企业要有经受严峻考验的准备,相当一部分企业可能不是‘秋天’,而是要进入‘初冬’。"这一数据透露出什么信号?企业作为经济的重要元素单元,如何度过"寒冬"?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许多企业及营销人员不能真正理解营销的观念、方法,对什么时候做促销、什么时候做广告、什么时候做公关、什么时候做服务等问题不很清楚,他们更多的是属于经验型、跟风型。所以有人说,很多企业的营销总是在解决了一个问题后,又带来了更多的问题。2004年的营销趋于平淡。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以平常心去吸收各种理论的有益元素,并结合营销的具体实践,开始重新思考营销问题。平淡,并不代表停止,只是表明进入了另一种可以称之为“进化”的状态,“整合”、“回归”成为2004年企业营销的主流。现在的竞争出现了以下的变化:首先是消费者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民营企业据说平均寿命只有三年半,这其中原因很多,但心浮意躁、贪大求快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的企业开口闭口都说要“做大做强”,他们认定只有“做大做强”才是企业走向成功的捷径,结果这些企业一夜之间是做大了,看起来也“强”了,可过不了多久,都纷纷断戟沉沙、灰飞烟灭,这是市场的误导还是中国人固有的一种情结?在这浮躁的追求中,我们到底收获了什么,又迷失在何处?  相似文献   

19.
《领导广角》2001,(1):57-57
人类已经跨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纪。在新世纪的第一年中,这个缤纷的世界将会出现什么新的变化?人类将面临什么挑战?  相似文献   

20.
王薇  刘伯良 《经理人》2002,(12):96-98
出差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闭上眼晴,想象一下,作为现代女性,在工作中,你遇到了一个很有挑战性的机会,对你的职业生涯也很重要,但却需要你去一个陌生的城市长期出差(或驻外)一段时间,那么:你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你会犹豫吗?是什么令你犹豫?最终你会做出什么选择?你是否看见你的男同事不加思索就有了肯定的答案,轻轻松松地收拾行李准备出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