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5 毫秒
1.
《决策导刊》2001,(6):26-28
西部地区由于受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的限制和历史原因的影响,人才队伍建设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为人才总量不足、分布失衡、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现有人才资源利用不够、人才外流严重等。解决这些问题,是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保证,也是大城市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2.
人才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目标中非常重要。实验室建设是实验教学环节的基础和载体。天津职业大学适应院校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和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工作需要,加大投入完善校内的实验教学条件,新建实验实训大楼,重视实验室建设,加强实验教师队伍的管理,促进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为环渤海、京、津、冀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输送了大批的专业技术人才,充实到社会生产第一线,收到企业和社会的一致好评,积极地、创造性地发挥了职业教育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林燕  王儒钰 《决策》2023,(9):24-27
<正>全技术经纪人要高效完成技术转移转化,必须是懂科技、懂市场、懂产业、懂资本、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今年以来,很多省市纷纷加大技术经纪人培训力度,出台相关支持政策,技术经纪人队伍迅速壮大。在长三角地区,上海共培训技术经纪人2万余名,浙江经培训的技术经纪人规模近万名,江苏有持证技术经纪人超3000人,安徽已培养持证技术经纪人1800余人。中西部地区,湖南、江西、陕西等地纷纷组建大规模的技术经纪人队伍。  相似文献   

4.
两会一言集     
《决策探索》2009,(5):9-9
我网科教平台的区域分布严重失衡,应阳中西部地区倾斜。——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侯建国院士建议国家在中西部科教基础较好的城市、地区,重点布局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从而带动中西部地区科技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人才聚集环境效应与中西部地区人才聚集环境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才聚集环境效应表现导向效应、互动与条件制约效应、整体效应等特征。人才聚集环境是人才聚集的原始推动力,人才聚集效应突出反映了人才聚集对人才环境产生的反馈作用。二者存在相互催生和驱动的经济关系。基于人才聚集环境效应,中西部地区亟需优化人才环境。  相似文献   

6.
王建中 《决策》2006,(12):57-58
近十年来,我国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重心主要向中两部地区倾斜,2004年全部转移支付中,中两部占用86%,东部占14%,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中西部占91%,专项转移支付中西部占82%。2004年中西部地区GDP占全国的47.5%,含税收返还等在内的财政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41.3%,实施财力性转移支付后,中西部地区财力比重由41.3%提高到48.5%,上升了7.2个百分点。由于中央财政在中西部地区安排的专项转移支付较多,中西部地区财政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到了53.7%。实践证明,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调节和缩小地区间财力差异、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企业管理的关键是人才管理,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科学管理,能够提高各个系统的运行效率,使企业的整体战略能够按照预定的目标实现。因此,要树立正确的专业技术人才观念,为专业技术人才发展搭好“平台“建设,加强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管理的基础建设,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新形势下,随着科学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专业技术人才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如何更好地调动专业技术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发他们在本职岗位上做出更大贡献,当前迫切需要的是解决好激励不足的问题,也是促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科学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9.
国家在中西部地区设立一两个甚至多个自贸区指日可待。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如何在白热化的自贸区申报竞争中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10.
田晨 《经营管理者》2014,(33):185-186
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现状,代表一个国家、地区和单位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随着国际和国内人才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努力培养和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已经成为人力资源开发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以江苏省加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为例,分析了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查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和综合分析的方法,根据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着重探析了中西部地区体育旅游资源与体育旅游业发展现状,阐述在该地区发展体育旅游产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剖析制约中西部体育旅游业发展的诸多因素,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设性意义,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2.
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带来了历史的机遇,提高人力资源质量是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途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应合理分析当地人力资源现状,推进人力资源的开发,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建立合理的人才结构体系,本文通过分析凉山州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特点与现状,提出对凉山州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和措施,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撑,缩小中西部的差距,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更好的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  相似文献   

13.
基层图书馆既是为人民群众提供文化知识的便民工程更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然而由于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各地区的基层图书馆的建设存在很大差异,相较于东部地区及发达城市的图书馆建设和发展规模,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基层图书馆的建设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在分析了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基层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改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张洪琴 《经营管理者》2013,(16):160-160
我国经济增长呈现出"东部低、中西部高"的区域经济增长新格局。中西部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本资源使中西部地区的成本优势明显,受益于区域经济战略的调整以及中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提升的巨大空间,中西部地区将获得更高的经济增长;经济转型的长期性使东部地区进入低速经济增长阶段。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新格局具有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都江堰、绵阳市、德阳市等地区遭受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尤其是各市的人才损失惨重,流失严重。灾后重建,人才为先。当前,随着汶川大地震救灾工作的推进,灾后重建工作已经排上了议事日程。在这一旷日持久的重建家园和生产恢复艰巨任务面前,如何迅速建立起包括党政、专业技术等各类人才队伍,无疑是打赢抗震救灾和重建家园这一硬仗刻不容缓的事情。  相似文献   

16.
缪合林 《决策探索》1995,(9):7-8,13,47
加快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已形成共识,在农村城市化模式选择上,虽然意见不尽统一,但是走小城镇发展道路的城市化理论在目前占据主导地位,这一理论也普遍引导着各地决策者的实践行为,并且在经济活跃的沿海地区取得成功,中西部地区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也发展了一大批小城镇,但其效果不如东部地区明显,对城市化的推动也不大,我认为,在中西部地区简单模仿东部地区,走“遍地开花”地发展小城镇的分用城市化道路,不太符合实际,根据中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人口素质不高,城镇体系发育不健全的实际,走以中小城市为中心的集中城市化道路,则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17.
珠三角现阶段的人力资源状况要适应产业转型、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是比较严峻的。在现实中表现为高层次专业人员和技术熟练工人的缺乏。现代物流阶段,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设施设备之后,物流人才需求量会相应减少。珠三角地区需要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学校以及各种社会力形成合力,政蓑、法规、制度多管齐下,共同推进才能使人才结构适应并推进现代物流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中西部是城市化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选择什么样的城市化发展模式,直接影响到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研究中西部地区城市化的主要问题和特点,总结东部城镇化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笔者认为,中西部城市化应该确立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思路,即:突出发展大中城市,适度发展小城镇,合理规划中心村建设.  相似文献   

19.
1.明确和理顺高职院校的管理体制。高职院校属高等学校的范畴,其业务在宏观上划归教育部高教司管理应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现在有一个动议,拟将高职院校划转到教育部职成教司系统管理。笔者认为教育部对高职院校业务管理的归宿问题要持十分慎重的态度。否则一动百摇,高职院校会因业务主管司的变更而雪上加霜。另外,中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的管理体制值得研究。《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实行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人民政府为主的管理体制。高职院校既然属高等学校的范畴,理应象同类高校一样实行以省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为主的体制。而现在多数高职院校是实行的以地市级的政府管理为主的体制。这种管理体制在东部发达地区可行,但不符合中西部地区实情。无论是从经济条件,还是从社会发展水平来看,中西部地区地市一级不具备管理高职院校的条件。因此,在中西部地区应将高职院校划归省级政府或副省级城市政府管理。  相似文献   

20.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结构的不利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亮 《决策探索》2005,(9):27-28
改革开放过程中,东部地区凭借良好的地理区位条件、经济技术基础以及人力资源优势,得以迅速完成城市化、国际化、信息化过程,逐步完成从原来的静态比较优势到动态比较优势的转化,而中西部则发展相对缓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