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论文对MS-DCC和IS-DCC提出改进,构建了Markov独立转换的动态条件相关(MISDCC)分析框架,使其兼具算法估计和传染分析的优越性,进而考察美国次贷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在主要证券市场间的传染效应. 改进模型内生地刻画出了传染的不同区间,避免了将考察期武断地分割为危机前、后的误区. 阐明了次贷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在当前开放市场间的传染是系统性的,应对危机需要各国的协调配合. 证据显示美国及其他有关国家贻误了应对次贷危机的时机. 危机期市场中的信息更加复杂,以至于市场在各机制间较为频繁地转换; 市场的条件和无条件相关可以借助机制变量进行更直观的描述.  相似文献   

2.
万蕤叶  陆静 《管理科学》2018,21(6):12-28
选取2000年—2016年欧元区国家、欧盟非欧元区国家、部分发达国家以及金砖五国等47个国家的货币汇率数据为样本,使用相关系数的费雪Z转换来检验次贷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汇率风险传染效应,并将其进一步细分为净传染和转移传染两种类型.研究表明,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样本国家的外汇市场均出现大幅度震荡,但主要表现为汇率市场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仅有少数国家货币汇率与传染源之间存在传染效应,其中,次贷危机期间转移传染效应明显,欧债危机期间净传染效应显著,可见实体经济间的联系和投资者心理预期对外汇市场的影响均较大.  相似文献   

3.
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影响还未完全消去,以希腊债务危机为导火索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却愈演愈烈,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巨大震荡。本文分析了欧债危机的起因,并与美国次贷危机做了对比;重点阐述了目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以及我国可以从中得到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基于Google Trends注意力配置的金融传染渠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末期金融危机的频繁发生和不同金融市场联系的日趋紧密使得金融传染在近年来受到广泛的关注.由于金融传染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致使金融危机传染渠道的确定成为金融传染问题研究的难点.文章首先引入一个线性回归模型,以研究投资者的注意力对市场震荡的反馈,然后设计了一个非线性回归模型来验证市场间金融危机的传染效应.在考虑了市场间的直接传染和基于注意力配置的间接传染因素下,研究了相依性情形下的金融传染的存在性问题.基于Google Trends搜索量,结合2007-2008年次贷危机时期,美国、中国、日本和韩国市场间的数据进行了丰富的实证分析.实证结果发现,在相依性情形下,次贷危机在东亚三市场间存在显著的直接传染效应,同时,注意力配置作为一种间接传染渠道,在危机的传染中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5.
回顾2012年国际形势时,可以看出,最突出的特点是,国际关系中正在呈现三个中心。金融危机的中心在欧洲2008年,金融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危机来势迅猛,雷曼公司以及美国一批大公司和银行倒闭,华尔街陷入了自上个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危机。2009年12月,爆发了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希腊国家负债高达3000亿欧元。如果欧盟不给予及时救助的话,希腊面临着破产的危险。随着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的深化和向欧元区其他国家扩散,十分明显,全球金融危机的中心转移到了欧洲。2002年1  相似文献   

6.
从迪拜主权债务危机到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及现在西班牙、意大利主权债务危机,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在美国金融危机之后,主权债务危机成为当代金融危机的发展新趋势。本文分析世界上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主权债务情况以及发生危机的可能性,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隐Markov链驱动关联性和波动性的传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隐Markov链对波动性和相关性的驱动分析引入DCC多元GARCH,对波动和相关分析建立起了直接的联系,进而考察次贷危机、欧洲债务危机在主要证券市场间的传染性。研究发现,高波动高相关机制为联动性提供了一种直接的表述方式,且这一机制在危机期间处于支配地位;次贷危机、欧洲债务危机具有传染性,传染期以区间的形式出现,且危机初期的市场在各机制间有较为频繁的转换,不可根据危机事件对样本进行武断地分割;同时,危机的传染在所考察的市场之间具有系统性,应对危机需要各国政策间的协调配合;另外,有证据显示美国次贷市场在2006年年中已显现出问题,有关国家贻误了深入分析和应对危机的时机。  相似文献   

8.
主权信用风险的恶化是全球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而主权信用评级是评价一国主权信用风险的直接标志。本文基于主权信用评级这一视角,对主权信用评级对政府债务市场的影响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主权信用评级的下调会显著抑制政府债务市场的发展,而主权信用评级的上调则会促进政府债务市场的繁荣,主权信用评级下调与上升对政府债务市场的影响存在明显的非对称效应。  相似文献   

9.
中国正在经历特殊的"去政治化" 希腊危机正在影响美国,但似乎并未影响中国。西方坚信美国是"避风港"的看法因此显得很滑稽。 因此,我和其他许多人都想知道:在个人和国家共同经营的中国经济中,抵制这种主权债务危机的力量从何而来?  相似文献   

10.
沈丹 《经营管理者》2013,(4X):256-256
欧盟是中国极其重要的贸易对象,这次债务危机对世界经济,当然也包括中国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对我国经济来讲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外汇储备等方面造成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同时也给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创造了一个机遇。通过对这些影响进行研究可以为中国制定相对应的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In recent history, financial markets worldwide experienced severe turmoil due to the subprime crisis originating from the practice of US mortgage banks to securitize loans given especially to subprime borrowers. In the same crisis, several distressed banks were bailed out by states with even more banks receiving financial aids from governments. Using a unique data sample of 100 announcements of US mortgage banks between 2006 and 2009, this paper provides empirical evidence that isolated failures of US mortgage banks caused significant contagion effects in the US financial system. Conversely, especially the bailouts of Fannie Mae and Freddie Mac led to significant positive valuation effects at rival banks. In the cross-sectional analyses, contrary to previous studies in the literature on past financial crises, we find evidence for pure contagion effects following the failures of US mortgage banks. Furthermore, we analyze the reactions of the CDS spreads of several large US banks to the announcements of mortgage banks using a novel mixture copula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tagion effects were limited to the stock market thus underlining the notion of an irrational response of (stock) market participants. The results from our cross-sectional and CDS data analyses in turn indicate that several of the failures of US mortgage banks during the subprime crisis caused irrational contagion in the US financial system thus justifying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Finally, we rule out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contagion effects limited to the US stock market were caused by a herding of investors.  相似文献   

12.
大多数关于股票市场有效性测量与风险侦测的研究都是基于有效市场假说。从分形市场假说出发,本文首先应用小波领袖多重分析法刻画市场波动的多重分形特性来衡量市场的有效性,然后提出一种应用市场最大波动点集的分形维数(D(hmin))及其奇异性指数(hmin)的演化特征来检测金融风险的新方法。实证结果表明:中、美、日三国在不同时期市场的有效性具有明显差异,中国市场的有效性正逐步提高,而美日两国市场的有效性水平与金融危机的发生更为密切。研究发现该方法不但可以正确地定位出金融危机发生的时点,还可以较准确地对风险进行测量。研究结果对于如何提高市场有效性,提升不同投资期限投资者的风险管理水平提供了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美国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地震等突发事件不断冲击着我国金融市场,各类资产价格频繁出现大幅跳动,收益风险短期内急剧扩大。鉴于此,本文构建了门限效应下状态变量依赖自回归强度跳跃-GARCH模型(简称TSD-ARJI-GARCH模型)来探讨股票资产价格随时间平滑波动和大幅度跳跃的双重特征。该模型扩展了现有可变强度跳跃-GARCH模型,克服了片面强调内生或外生因素的局限性,既允许跳跃强度受单个资产异质因素的内生驱动,以刻画跳跃变化的时变性及集聚性,也考虑了外部状态变量影响的门限效应。通过对不同类型中国上市公司股票市场数据的实证分析,验证了该模型对各类上市公司股票资产价格跳跃特征都具有较好的辨别和预测能力,可为动态监管金融资产的跳跃风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基于VAR模型的金融危机传染效应检验方法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经济风险的波及效应也日益显著。20世纪90年代以来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通过金融市场体系对各国产生的传染效应便是典型的表现之一。本文运用VAR系统的方法,提出了通过分析危机前后各国市场波动性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变化、以及被传染国家对危机发源国的冲击响应的变化,来检验金融危机传染效应的新方法。并运用此方法,实证分析了亚洲金融危机的传染效应。  相似文献   

15.
中国股市与国际股市的极值风险传导效应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本文针对股市中具有的部分典型事实构造股市指数损失的标准残差序列,并运用EVT对其极值尾部建模进而估计出股市指数的动态极值风险,然后基于Granger-Causality检验方法分析中国股市与国际上主要股市之间的极值风险传导效应。结果表明,在过去相当长时间内,中国大陆沪市与其它三个国际股市不存在风险传导效应而处于分割状态,但自2007年起,中国大陆沪市可以通过香港市场与其它国际股市进行极值风险传导;日本东京股市极值风险单向传导给香港股市,香港股市又单向传导给美国纽约股市;日本东京股市和美国纽约股市的极值风险存在明显的双向传导关系。  相似文献   

16.
由于金融资产收益的条件波动率不仅是金融市场风险度量的重要指标,而且呈现出明显的杠杆效应。因此,本文运用能够刻画波动率杠杆效应的LGARCH(Leverage GARCH)模型对金融市场条件波动率进行建模分析,进而运用Granger-Causality检验分析了中国股市与周边股市波动风险的传导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在整个样本区间,上海股市与周边重要股市的联系比较微弱,仅与香港股市存在一定的风险传导关系,而与东京、新加坡股市却不存在传导关系。然而,在我国股市对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s,QFII)开放后,中国股市与周边股市的波动风险传导关系明显异于对QFII开放之前和整个样本期的风险传导关系,上海股市与香港、东京、新加坡股市间的波动风险传导关系均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7.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保险业固有的不会产生系统性风险的传统认知被打破。关于保险业在金融系统性风险传染路径中的角色定位,本文从其业务特点和风险传染特点出发,首次提出"媒介"作用的猜想并进行实证研究。本文沿用当前主流研究方法,利用尾部风险的传染网络来研究其媒介作用的大小。本文选取了包括6家上市保险机构在内的34家金融机构,研究区间跨度为2011到2018年。根据金融市场数据"厚尾"和"非对称性"特征,文章首先采用AR-(GJR)GARCH-Skew-t模型对股票收益序列进行处理,然后根据Copula函数,计算尾部相依度,再通过最小生成树和阈值方法构建金融市场的风险传染网络。本文还通过构建保险业媒介中心度来探究其媒介作用的程度。实证结果表明:(1)在金融市场风险传染网络中,保险业起到连接银行市场和证券市场的重要媒介作用;(2)保险机构中又以多元化经营的中国平安的风险传染作用最强,其次是中国人寿。(3)银行市场中的兴业银行和保险市场的联系最紧密,证券信托市场则是中信证券、广发证券等。研究明确了风险传染的路径和关键性节点,为制定更具针对性的系统性风险监管措施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雷曼破产日至2009年1月底这段时期内上证综指、恒生指数以及S&P500指数的日内高频数据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跳跃显著性检验方法和扩展HAR模型,对波动跳跃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雷曼危机导致股市波动的显著提高,但中国内地股市受到的影响最小;中国香港股市成为波动跳跃发生频率最高、跳跃幅度最大的市场,且波动跳跃主要发生在夜间休市时间内;雷曼危机使得波动率模型的预测精度大大降低,股市风险变得更加难以预测,对于新兴市场来说这一现象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由于中美经济联系日趋紧密,中美股票市场大幅波动的互激效应明显增强。本文考虑中美股市时差和法定节假日差异等因素,运用标值Hawkes过程对2006-2017年CSI300和S&P500大幅波动收益率数据进行建模,结果表明:(1)中美股市大幅波动互激效应存在不对称性,美股市场大幅波动对中国股市的互激效应更强;(2)中美股市大幅波动的幅度对互激效应不存在显著影响;(3)中美股票市场对于大幅波动互激效应的消化速度存在差异,中国股票市场消化美股大幅波动互激效应的速度较快。本研究对金融市场监管者和投资者均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