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有企业剩余索取权虚化的直接原因是剩余索取者在控制和行使剩余索取权的过程中的偷懒行为,根本原因在于国有企业的剩余索取者不能参与企业剩余的分配,缺乏足够的动因行使剩余索取权。国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虚化是一个普遍现象。剩余索取权虚化在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中主要体现为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配置严重失衡,导致对经营者的监督和约束机制软化。改进剩余索取权虚化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重点是建立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老三会”在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2.
柏培文  陈惠贞 《管理评论》2006,18(2):37-43,14
企业剩余索取权安排理论可分为传统安排理论和现代产权基础安排理论,现代产权基础安排理论主要有:交易费用论、激励论、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对称论、风险承担论、重要资源拥有论、状态依存论。如果对现代产权基础安排理论作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真正决定企业剩余索取权安排的实际上只有三个因素.分别是控制权、资产专用性和重要(关键)性资源,通过分析还可以发现其中存在三个悖论.即资产专用性与控制权两种解释的悖论、控制权解释理论与实际情形悖论以及资产专用性解释理论与实际情形悖论。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资产稀缺性是企业剩余索取权安排的依据的论断.在这一论断框架下解释三个悖论产生原因,同时从企业资产稀缺性程度不对称出发,对企业利益相关者——经营者、股东、债权人、工人等契约各方剩余索取权安排作一般解释.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人力资本参与剩余索取权这一问题,提出企业剩余索取权分享应具有层次性,并将EVA红利银行引入经理人员和核心技术人员的激励中,认为可以有效地对其进行激励,避免短期行为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企业人力资本参与剩余索取权分配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在对人力资本的内函进行清晰界定的基础上,提出了人力资本分享剩余索取权份额的确定方法,并探讨了企业家人力资本与非企业家人力资本细分这一部分剩余索取权的形式与方法,从而为研究这一问题及相关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人力资本的剩余索取权与资本收益的安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分析人力资本的剩余索取权及资本收益的安排问题,得出由股东拥有企业全部剩余索取权只是分析框架下的一个特例,真正影响各利益相关者剩余索取权分配比例的内在因素是他们在资本市场上的稀缺性、各自所承担风险的差别以及公司治理对资本收益的安排.结论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力资本所有者对产出的分享比例不断上升;公司治理的改革应建立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根据收益风险对等的原则进行治理机制的创设和调整.  相似文献   

6.
<正> “内部人控制”是指企业经理人员获取了企业控制权的相当大部分。内部人控制有“法律”上和“事实”上之分。法律上的内部人控制是指内部人因持有企业的股份而掌握了企业控制权;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是指企业内部人并不持有企业的股权,但在企业资产的使用、处置、收益分配上拥有决定性的权利。由于各国的转轨的环境和条件不同,内部人控制的程度和规模在各转  相似文献   

7.
当前,各种劳动纠纷、劳资冲突大量涌现且迅速上升。劳动关系紧张与劳资双方的利益对立是分不开的,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分享是实现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途径。本文从人力资本产权理论的角度,对人力资本分享企业剩余索取权的理论依据进行论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人力资本产权理论对企业传统劳动关系变化的影响效应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实现条件。  相似文献   

8.
股份有限公司剩余索取权分配机制及其公理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股份有限公司剩余索取权的分配问题,新古典产权学派和利益相关者学派均缺乏系统的研究。文中建立了股份有限公司剩余索取权分配的数学模型,分析了公司剩余索取权分配机制的不公平现状。基于公理化分配理论,对平均分配机制、基于合作对策的分配机制以及序列分配机制进行了公理化研究和比较,最后建立了两阶段剩余索取权分配模型,将Shapley Shubik公式和序列分配机制分别应用于第一和第二阶段剩余索取权的分配。分析表明,这种方式是公平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建立了"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相互关系"模型,认为剩余控制权是连接产权与市场的中介,并通过人力资本专用性对剩余控制权的影响把当事人的工作特征纳入视野。  相似文献   

10.
企业不同形式的薪酬安排是人力资本的有效收益选择的过程,是一个与人力资本拥有量、个人风险偏好、企业收益相关的博弈过程。本文在回顾企业薪酬理论和现有人力资本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企业所有人(主要提供非人力资本)与经理人的人力资本在企业发展中的相对重要性变化的角度,对人力资本分享企业剩余索取权的方式,即对企业薪酬安排的基本形式进行了多维度的分析与总结。本文指出,若剩余索取权完全归企业所有人,则适合实施固定薪酬制;若剩余索取权归所有人和上市企业管理人员共同分享,则适合实施分成薪酬制;若剩余索取权完全归上市企业管理人员掌握,则适合实施额薪酬制。薪酬计划与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经营战略相一致,能够保证企业剩余分享收益方式成为一种有效的人力资本激励方式,从而提高企业绩效,使企业长远发展获得制度上的保证。  相似文献   

11.
<正>基于剩余收益理念的核心的竞争优势和正确的决策准则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企业契约理论认为企业可以视为许多契约的集合契约条款之一是所有者权益对企业资产和现金的剩余索取权。近年来,剩余收益理论重新受到了理论界的重视,股票的本质代表了股东对企业的一种剩余收益所有权,在持续经营的条件下就是企业的全部资产满足债权人等的需要以后才归企业股东所有,从会计意义上来说,就是对企业权益项目的拥有权,因此企业的价值评估可以以现有企业权益价值为基础,并反映企业预期的盈利能力和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2.
企业家应享有企业剩余索取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家作为企业的最高领导者,要对企业内部的其他生产要素进行组织协调,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克服企业中存在的低效率;此外,其作为企业与市场联结的首要主体,还要善于发现市场机会,提高企业外部市场的盈利能力。无庸置疑,企业家是企业内部的“权威”,是推动企业资本增长的“积极货币”———人力资本,是联结企业与市场的主体。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企业家的作用将会更加重要。清楚认识企业家是否应该享有剩余索取权及享有比例、份额等问题,对经济的快速发展有重要作用。企业家享有企业剩余索取权的理论分析1.企业所有权安…  相似文献   

13.
企业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不但各自存在差异,而且相互之间还有可能产生冲突。如何合理分配与协调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将关系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认为,一个有效的公司治理安排就是要实现剩余权在企业众多利益相关者之间合适的安排,由于企业与众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依赖程度并不相同,因此需要动态调整和分配每类利益相关者的剩余权。  相似文献   

14.
论文引入行业熊彼特竞争,基于技术原创性与市场原创性,纳入技术与市场专业人员努力的交叉效应,研究创新激励合约的时间长度、激励实现的组织形式与创新团队剩余索取权分成系数的选择.研究显示:1)当不存在委托代理问题时,技术与市场专业人员的整合总是创新团队组织的优化选择;2)创新团队的组织形式对企业创新对象的复杂性选择与剩余索取权分配不产生影响;3)行业熊彼特竞争强度、创新原创性与创新激励合约时间长度负相关;4)交叉效应与技术和市场原创性3者的关系决定了最优创新激励的组织形式.研究提高了创新团队管理的可操作性,强化了创新激励对行业竞争的响应性.  相似文献   

15.
徐晓东 《管理评论》2004,16(9):35-40
本文构建的模型分析了在不完全信息下公司治理与资本收益的决定。本文的研究表明,由股东拥有企业全部剩余索取权只是分析框架下的一个特例,真正影响各利益相关者对剩余索取权分配比例的内在因素是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的投入水平、承担的风险以及在企业剩余的分配上所享有的谈判力。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力资本所有者对企业产出的分享比例不断上升。本文的结论对我国公司治理的改革有积极的启示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李智  黄荣坦 《中国管理科学》2004,12(Z1):232-236
经理股票期权(ESO)作为从企业所有者的剩余收益中拿出来让渡给经理人的部分剩余利润的索取权,它是有成本的.本文沿用FASB123(1995)和Hull-White(2002,2003,2004)对标准ESO定价的思路,将其常数波动率的假设扩展至时变波动率的情况.此外,由于标准的ESO无法避免内幕交易和人为炒作股价牟取暴利的可能,本文提出平均价格对冲的ESO激励方案,引入亚式期权的概念,在GARCH模型的框架下对其成本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新制度经济学的分配理论的总结论述,从新制度经济学中产权、交易成本、剩余索取权、契约、意识形态等方面对产权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对我国建立和谐社会的背景下的分配制度进行了总结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正>对企业家的激励建立在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上,两者都随着双方博弈过程不断调整。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组合,企业本身是契约的连接点,企业的本质就在于它是一种团队生产或者长期合约的集合,而团队的本质表现在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之间的依赖性。这一理论对我们认识企业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但揭示了企业的本质,而且表明了人力资本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由于大中型上市公司一般是由国企改制上市,这些公司主要为国家控股,因此一股独大,内部人即国企上市公司经理或董事控制现象严重。由于内部人比外部人拥有信息优势,加之内部人一般为经理人员,有很高的经营技巧,因此内部人掌握控制权有助于上市公司迅速发展,但是由于经理人员和股东即国家的目标效用不同,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其行为有可能偏离股东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事项法:会计信息系统革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会计信息是会计信息系统的最终输出物,是衡量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是否匹配、监督和激励是否相容的一种机制。构建于价值法基础之上的会计信息系统在企业经营管理和投资者决策中的作用屡受指责,应公司治理之需,其革新势在必行。事项会计以作业管理为理念,以网络实时报告为现实空间,实现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同源分流”,昭示着新的会计信息系统的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