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采用活动教学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丰富课堂教学资源、激发学习兴趣、实现师生互动、提高德育实效等四个方面论述了班班通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作用。只要我们从教学实际出发,积极合理地利用班班通,促使《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往课本外延伸,使课堂内容丰富、生动、形象,使课堂教学形式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能最终促进品德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网络环境下《品德与生活》教学整合,使传统的课堂教学由无形到有形,由无声到有声,由平面到立体,由静态到动态,具有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艺术性等优势,而且多层面、多角度提供儿童了解世界窗口,从而为儿童成为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正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是一门典型的育人课程,是对学生实施公民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位品德与生活课教师应该思考也应解决好的重要问题。教育部新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是指导品德与生活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就现行品德与生活教材而言,都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探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对于提高品德与生活教育的实效性,确是当务之急。现在就小学品德与生活课  相似文献   

5.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和保证.教师要有效开发和利用《品德与社会》学科课程资源,应立足学生生活,开发和利用教材资源、学生生活资源、课堂动态生成资源,做到为教学服务,不求花样繁多,但求切合实际,提高教学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是一门育人课程,培养学生学做人,做一个对生活"有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有爱心和责任心有良好行为和个性品质的人."这门课程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注重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但事实上这门课的很多教师对活动教学存在着一定的迷惑.《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就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杜会》课,笔者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社会课程肩负起塑造学生灵魂,使学生明理,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重要使命。然而,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面临诸多困难,教学落实到位不佳,影响学生的成长。要想解决存在的问题,需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并且优化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学科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把学生的品德教育落到实处,使品德与社会课真正成为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课程。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下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十分重视生成性教学,这是由品德与社会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所决定的,也是由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复杂性所决定的.但许多时候,我们教师怀着期待生成的心态进入课堂,但是却又失望地踱出教室,因为那苦苦期盼的生成并没有降临.那么,如何有效把握课堂动起来,让教师体会到动起来那种幸福和甜美,那种稍纵即逝的美妙与成功呢?笔者以为努力追求三个学会,必将让课堂更精彩.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生活化的活动、生活化的实践是学生认知发展的关键。教师应把握课程的基本理念,主动创设情景,丰富教学活动、充实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帮助学生参与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让学生到生活中活动、体验、内化,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社会课程要求我们应当促进学生去进行有意义的建构,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问题的生成,促进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使课堂变为学生参与的过程,学生思考的过程,学生完整生命的投入过程,完整心理结构参与的过程,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生机和生命力.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了一些新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1.
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要开展学生课堂活动与实践活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有三大特点:一是生活性;二是开放性;三是活动性.本文就其中的第三点“活动性”发表了笔者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生活》课是一种新型的课程,这门课程有着很强的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开放性和实践性。下面就以《遇到危险怎么办》一课为例,探讨如何设计好活动课的课堂教学。一、创设情境,活动激趣,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小学品德课活动化实效性研究应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随着《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的确立,以及对关注儿童生活,回归儿童生活之教育理念的提倡和传播,不少教师在教学中都在尝试着改变原有偏重教学性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教师如何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活泼、主动地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生命的满足,最大化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儿童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教好这门课程对儿童的一生一世有着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正"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他主张"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以做为中心。(《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学习"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打造中职语文生活课堂。"生活课堂"要求在课堂教学中确立"基于生活而教、为了生活而教、用生活来教"的生活教育的教学思想。要求确保课堂具有丰富的育人价值观,使课堂具有生命的色彩,让学生在课堂生活中成长。所谓"五动"生活课堂,是指每堂课包括的五个环节,即:教师引动、问题(项目或任务)驱动、学生主动、多元互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儿童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教好这门课程对儿童的一生一世有着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移动智能终端的快速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高覆盖率对课堂教学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电子技能与实训》是信息技术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本文探讨在《电子技能与实训》课程中运用近几年快速发展的新型教学方式——信息化教学,改变课堂上的“低头族”现象。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的即时性、互动性、多媒体性等特点,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消弭课堂上下界限,让无处不在的信息转变成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相似文献   

19.
小学低年级开设的《品德与生活》、中高年级开设的《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是以学生社会和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奠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社会学科历史教学是课堂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怎样才能带领学生轻松地遨游历史世界,让学生能自觉地投入到与历史对话中呢?本文对现行品德与社会学科中历史内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历史教学内容应当遵循的原则和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