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眭达明 《办公室业务》2013,(12):62-62,53
执之不下 给事中袁高应草制。执以白卢翰、刘从一日:“卢杞作相,致銮舆播迁.海内疮痍,奈何遽迁大郡!愿相公执奏。”翰等不从,更命他舍人草制。乙卯,制出,高执之不下.且奏:“杞极恶穷凶,百辟痰之若仇,六军思食其肉,何可复用!”——《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一。  相似文献   

2.
<正>寇恂(?—36年),字子翼,上谷昌平(今北京市)人,出身世家大族。他是东汉开国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为刘秀建立东汉王朝立下了不朽功勋,有"东汉萧何"之誉。刘秀称帝后,寇恂历任河内太守(行大将军事)、颍川太守、汝南太守、执金吾等职,封雍奴侯。寇恂的博大胸怀和卓荦胆识在史书上留下了流光溢彩的一页。  相似文献   

3.
张雷 《管理科学文摘》2011,(31):223-223
羊续和培根,一个是我国汉灵帝时期南阳郡太守,另一个是英国詹姆斯一世时期的大法官,联想到这两个人对待贿赂的态度,并获得了一点启示。从羊续“悬鱼拒贿”和培根的“拒贿警句”看来,治疗贿赂这一顽症的特效药之一是事前公开己方的廉洁并及时对贿赂行为进行曝光。如今我国正在开展治理商业贿赂的活动,商业贿赂已在我国存在,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并严加治理。  相似文献   

4.
国家之兴衰治乱,原因有多种多样,但追根溯源,大都出在“吏治”上。为此,历代有作为的政治家,自然就领悟出了“治国先治吏”的治国方略。“吏不廉平,则治道衰也。”吏治清廉,则同泰民安;吏治腐败,则国破家亡。纵观悠悠五千年文明史,正反两方面的实例,俯拾皆是。  相似文献   

5.
唐代“开元盛世”时期,唐玄宗求治心切,重用贤相姚崇和宋臻等人,求谏纳谏,革除弊政,抑制奢靡,整顿吏治,取得了“贞观之风、一朝复业”的业绩。如果说“贞观之治”是任贤致治,那么“开元之治”也同样如此。史称,“开元之初,贤臣当国,四门俱穆,百度唯贞。”“开元盛世”的得来,与唐玄宗善于用人,大胆地实施内外官交流等整肃吏治的举措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6.
冯冬宁  程文 《决策》2011,(9):54-56
一边强推思想解放浪潮,一边整顿吏治,一边大面积“票决”官员,一幅河南吏治新政图卷正在逐渐展开。  相似文献   

7.
刘典 《决策》2012,(6):84-85
诸葛亮以用法严峻著称,但奇怪的是,被诸葛亮“严刑峻法”惩罚过的人,却在听说诸葛亮去世时都垂泪涕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 作为《三国演义》中重点描述的主角之一,诸葛亮传奇色彩的背后,隐藏着高人一等的处世哲学与治国智慧。史书记载,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出生于琅邪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亮3岁时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后来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刘表,安家于南阳郡邓县,在襄阳城西20里,就是诸葛亮高卧的隆中之地。  相似文献   

8.
<正>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年)以其铁腕肃贪"打老虎、拍苍蝇"而独领风骚。在中国历代皇帝中,朱元璋肃贪惩腐创造了多项纪录:对贪污腐败最为深恶痛绝、用典最重、打击力度最强、杀人判罪最多、营造声势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成功失败可圈可点,对今日党和国家治贪反腐不无镜鉴。镜鉴之一:整饬吏治应处理好"打"与"拍"的关系朱元璋立国之初就清醒地认识到,正是由于元代晚期吏治的极端腐败才给了自己推翻旧朝的机会,而他的天下决不能重蹈覆辙,故在建国之初,就不能放松吏治整顿,以免给今后的江山留下隐患。明太祖发起的席卷  相似文献   

9.
叶洪 《决策探索》2014,(2):82-83
乡土中国历来有“县为国之基,民为邦之本”之说。基于此而生发开来的县治权力监督机制在历朝历代的变迁中,呈现出多元主体交叉,内部体系严明的特点。具体而言,权力监督机制分为上、中、下三个层面的监督体系,上层是御史监察系统,以监察朝廷官员为主,地方官员为辅;中层是地方监察系统,以监察地方官员为主,中央派出机构为辅;下层是郡(州)太守及其属吏实施的层级监管。三层监察系统自成体系,互不统属,呈单线垂直状,多管齐下,权力传递迅速,边界严明,既互相掣肘又互为补充。其灵活性表现为“以卑察尊,以小制大”,因监督效能而生;其规范性表现为将教育、预防、惩治等廉政机制制度化,力图让各级监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0.
黄军昌 《领导之友》2013,(10):45-45
史载,东汉时期,冀州刺史苏章奉命查处清河太守贪赃案。苏章和这位太守私交笃深。到达清河后,苏章以老朋友的身份设宴款待太守,对饮叙旧。在畅叙友情之后,苏章对清河太守直言道:“今晚我们饮酒话旧,叙的是私情,明天我要审理你的案件,办的是公事。你我都是朝廷命官,在国法面前,我应该怎么做,仁兄是知道的,敬请理解。”第二天,苏章就太守的贪赃案展开了调查审理,在查清太守犯罪事实的基础上,公事公办,对太守依律治罪。  相似文献   

11.
纵观中国历史,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莫不与吏治的清浊息息相关。吏治不明,则政通人和,国家兴旺;吏治昏浊,则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因此,历代开明的统治者无不把整饬吏治作为一件生死攸关的大事来抓。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 一、深刻汲取历史教训,反复灌输民本思想和廉政思想 作为一名从元末农民起义领袖而登上明朝皇位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深知元朝灭亡的原因,深谙“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深切地感受到王治腐败的危害性,因而也就深刻地汲取历史教训,惟恐重蹈元朝灭亡的覆辙。他即位后,多次利用各种议政…  相似文献   

12.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从严治党,落实管党治党责任,用最坚决的态度、最果断的措施刷新吏治。这一要求蕴含着深刻的忧患意识,体现着强烈的政治担当,彰显了中央铁腕治党的坚定决心,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吏治则国治。"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现在,一些地方吏治不严、风  相似文献   

13.
筱陈 《领导文萃》2010,(10):145-145
<正>吏治腐败,为社会所不齿;吏治腐败,与清明社会格格不入。"买官卖官"这股风泛起,是体制转型的产物,也是体制不完善的表现。在转型过程中,旧的体制尚未完全摒弃,新的体制尚未完全建立,市场经济中交换原则逐渐渗入政治领域,买官卖官行为频频发生,买官卖官成为反腐倡廉重点整治内容。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与成熟,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与推进,买官卖官之风必将受到遏  相似文献   

14.
“一钱太守”。后汉刘宠,任会稽太守,政绩卓著,操守清正。离任时几位老人拿出一百吊钱送他,刘宠坚拒不收。老人们执意相赠,刘宠盛情难却,只选了一钱留作纪念。“一钱太守”由此得名。  相似文献   

15.
如何加强领导干部的考核与任用是关系到执政者生死存亡的大事,古今中外都极为重视。大唐名相张九龄说"治国之本在治吏",吏治则国治。历代王朝围绕着"治吏"与"吏治",各种政治势力多方博弈,演绎出一出出耐人寻味的历史剧,至今看来仍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6.
“功在一方,黎民感恩赠百吊;利归百姓,太守留念取一钱。” 后汉刘宠任会稽太守时,政绩卓著,操守清正,他离任时,一些老人凑了100吊钱送给他,他坚决不收,老人们执意相赠,刘宠盛情难却,仅取了一钱留作纪念,后人称他为“一钱太守”,并建立了亭阁,在亭阁的楹柱上刻上了这副对联,以表达对他的赞美和怀念。  相似文献   

17.
(一) 转变作风是老课题,虽然屡被提及,但也屡试屡败.自古以来,每当吏治腐败、世风浇薄之际,明智之士总会登高一呼,整肃吏治,政教并举,移风易俗,以求"致君尧舜上,再使民俗淳".然而,"作风"与"作秀",虽有一字之差,却不乏相近之实.官员们身在官场,久经风雨考验,政治感觉灵敏,善察风向,长于应变.如果认为"转变作风"只是一阵风,那就要么暂避风头稍作收敛,要么随风起舞大肆作秀,待风平浪静之后,一切恢复常态.因此,鉴于权力格局未变,即便自上而下强力推行,也只能转变风气于一时,而无法优化整体政治生态,最终只能重陷"治乱循环"之困局.回首历史,秦汉唐宋明清,乃至近现代,都不乏其例.  相似文献   

18.
苛希纳定律:如果实际管理人员比最佳人数多两倍,工作时间就要多两倍,工作成本就要多4倍。十羊九牧的故事“十羊九牧”出自《隋书.杨尚希传》:“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县寮以众,资费日多;吏卒又倍,租调岁减;精干良才,百分无二……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一则统计资料说,一个官吏,汉代管理7945人,唐代管理3927人,元代管理2613人,清代管理911人。我们今天一个干部管理30人。这些统计数字的可靠性也许值得研究,但官冗之患确实日见其甚了。管理大师杜拉克举过一个例子。他说,在小学低年级的算术入门书…  相似文献   

19.
蔡茂 《秘书之友》2022,(2):41-43
"诏策"在《交心雕龙》中被刘勰归为同一类文体,是皇帝发布政令,弘扬教化的重要载体,属命令性文书,统称诏令.在汉代,命令性公文被分为四种——策书、制书、诏书、戒敕."汉初定仪则,则命有四品: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敕.敕戒州部,诏诰百官,制施赦命,策封王侯."①由此可知,诏书是帝王用来告诫、劝勉百官的公文.  相似文献   

20.
乐朋 《领导文萃》2013,(1):66-67
元狩三年(公元前一百二十年),淮阳太守汲黯与汉武帝刘彻.在人才问题上产生过一场争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