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外汇储备居高不下,而投资于美国国债的那部分外汇储备收益却很低,于是中国成立了主权财富基金对外进行多元化投资以提高资本长期收益率。本文介绍了主权财富基金的产生和未来发展趋势,讨论中国主权财富基金在进行海外投资时需要面临的风险与挑战,最后对中国主权财富基金的公司治理、运作和海外投资策略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已建立起主权财富基金,由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很快,国民储蓄和外汇储备都非常高。中国利用庞大的外汇储备建立一只“储备型”主权养老基金的条件基本成熟,建立“储备型”主权养老基金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巨大、形式单一,如何更好的进行战略投资进而实现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是中投集团正面临的重大挑战。本文从国际经济和国际政治的双重角度对中投集团的海外投资案例进行分析,并讨论了我国主权财富基金在当前国际关系格局中所面临的挑战,最后借鉴国外主权财富基金投资经验对中投集团未来的投资战略提出了若干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4.
由于主权财富基金的政府背景扣透明度不高,作为主权财富基金跨国投资主要接受国的欧美国家纷纷采取单边行为对主权财富基金跨国投资加强法律限制.在国际层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分别对主权财富基金的主权国和投资接受国出台监管的原则和指南。我国已经设立了主权财富基金并积极参与到跨国投资中去,因此,研究这些国际法律监管对我国主权财富基金的跨国投资活动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主权财富基金的规模急剧扩大,投资活动日益广泛,众多成功主权财富基金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各个成功主权财富基金都有着其不同的特征和背景。通过比较国际上知名的几个主权财富基金,归纳提炼了他们的优势,希望为年轻的中国主权财富基金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次贷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引入对主权财富基金的分析与讨论,从主权性,收益性,规模性,外币敞口和不透明性五个特性对主权财富基金进行了说明,并根据国家主权财富基金的资金来源不同,即从资源型收入和商品型收入两个方面来论述了不同国家设立主权财富基金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介绍了主权财富基金的特点和发展概况;继之分析了主权财富基金在次贷危机中为全球金融业的注资状况和由此引发的争议,以及中国主权财富基金——中国投资公司在次贷危机中投资的得失及其原因。结论认为,各国的主权财富基金在次贷危机中扮演的更多是积极的角色,他们对欧美各国金融机构的注资避免了全球金融市场更大的波动,降低了金融危机的爆发强度和广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调控市场流动性、稳定投资者信心的作用;同时认为,中国投资公司和其他主权财富基金在管理水平上有一定差距,有待进一步优化和改进。  相似文献   

8.
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的下调,加剧了投资者对美国经济前景不确定性的担忧,给我国外汇储备的安全性造成了巨大的冲击。随着美国主权信用风险的进一步释放和外溢,我国应适时调整外汇储备管理策略,对巨额外汇储备进行避险操作,合理调整外汇储备资产结构,加大战略性物质资源的购买。  相似文献   

9.
2007年9月29日,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挂牌,以及同年10月G7会议上参与国对主权基金(又称国家基金、财富基金)监管的争论,使得早巳存在但一直未受关注的主权基金开始受到国内投资者的热议。  相似文献   

10.
日前,标准普尔下调了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这是历史首次。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市场剧烈波动。中国拥有3.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是全球最大外汇储备国。在这些资产中,70%为美元资产。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美国主权信用评级降低,无疑使中国外汇储备面临巨大的风险。中国高额外汇储备因而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1.
《决策与信息》2007,(2):4-11
2006年11月初,我国外汇储备突破了1万亿美元大关,年终盘点总额达到1.0663万亿美元。这成为继2006年2月我国超越日本成为外汇储备第一大国以来又一令世界瞩目的大事。一个国家拥有1万亿美元外汇储备,是国际金融、经贸领域前所未有的。巨额外汇储备的运用牵涉到汇率、进出口、国民财富流向、央行货币政策制定等各方面因素。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手中的这笔巨款意味着无限的机遇,但也面临不少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从国民收入长期配置的战略性动机出发,本文提出基于国民效用优化和输入性通胀风险对冲的国际资产长期配置方法,在包含国际股指基金、主权债券、商品期货指数基金的风险资产池中,分析商品期货指数化投资的战略价值并导出最优配置比例。对4种主要商品期货指数、不同风险厌恶水平和跨期替代弹性的稳健性检验表明,在长期和跨期的最优组合中,商品期货指数都占有较高且稳定的投资比例;若考虑实体经济因素,偏重能源类的商品期货指数的投资比例和稳定程度有显著提高;商品资产投资能够有效对冲大宗商品价格风险。应对世界经济失衡与系统性风险的加剧,主权财富基金、养老基金及社保基金的长期国际投资应当遵从战略性原则,增加国际大宗商品的指数化投资。这是国民效用动态优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田阳 《管理与财富》2009,(11):11-12
截至2008年9月底我国外汇储备达到了19055.85亿美元。外汇储备资产越多,暴露的风险头寸就越大。利用好我国大额外汇储备、控制好大额外汇储备的风险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意义。正是基于这样的经济背景,本文旨在对我国外汇储备风险管理进行定量、定性研究。  相似文献   

14.
沈丹 《经营管理者》2013,(4X):256-256
欧盟是中国极其重要的贸易对象,这次债务危机对世界经济,当然也包括中国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对我国经济来讲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外汇储备等方面造成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同时也给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创造了一个机遇。通过对这些影响进行研究可以为中国制定相对应的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出口和FDI对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实际贡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最近,一些国家以我国外汇储备增长迅速为由向人民币汇率施压。外汇储备增长的动因来自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测算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实际贡献,有助于制定合理的外汇储备和人民币汇率政策。本文利用中国自1986年价格改革以来的年度国际收支数据,通过建立国际收支联立方程组,扣除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对国际收支余额增长的重复贡献,并考虑到国际收支规模的影响,对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实际贡献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自我国价格开放以来,外商直接投资对外汇储备增长的实际贡献已经接近出口对外汇储备增长的实际贡献,并有逐渐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兰丹 《管理科学文摘》2009,(24):35-35,157
近年来,我国的外汇储备持续快速增加。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我国的外汇储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本文采取指标分析法,对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进行探讨,得出我国外汇储备过量的结论。鉴于此,作者提出政策建议,力图改善现状。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外汇体制改革,我国外汇储备出现大幅度增长,1996年12月我国外汇储备量突破1000亿美元,2001年10月,突破2000亿美元,截止2010年3月,我国外汇储备已达到24471亿美元。充足的外汇储备增强了我国对外支付能力和调节国际收支的能力,加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充裕的外汇储备也使我国举借外债和债务的还本付息有了可靠保证;充足的外汇储备也为人民币实现完全自由兑换创造了必要条件。但是,高额外汇储备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消极影响,并且随着我国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加,这些消极影响将越来越显性化。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呈现超速增长态势,从总量和增量来看,都已超出国际公认的常规标准。本文从我国外汇储备的现状出发,分析了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原因及其带来的问题,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面对高额外汇储备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对我国外汇储备的规模,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式进行了分析,这些方式包括描述法、比例法、成本——收益法、货币需求决定法和储备需求函数法。不同角度的分析达成了统一的认识,即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已经远远超出了适度规模。运用博弈论对我国外汇储备规模改变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找出我国外汇储备总量改变的难处。从金融安全和巩固投资信心等角度提供支持外汇储备规模的依据。并对外汇储备结构的调整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金融安全与国家利益为视角,首先,根据外汇储备需求理论,将外汇储备划分为金融安全储备和国家利益储备. 其次,尝试性地引入安全第一准则,构建基于金融安全的外汇储备优化配置模型. 再次,通过对理论模型求解和数值模拟,测算出外汇储备的金融安全规模和国家利益规模,并对其进行优化配置. 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可将65% 左右外汇储备用于满足金融安全,而其余35%左右可用于实现国家利益. 本文认为,外汇储备作为国家金融资产,应主要用于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和实现国家战略利益及经济利益. 外汇储备可通过对接“一带一路”战略、支持人民币国际化和支持企业“走出去”,以及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等国家战略,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自动“冲消”过多的外汇储备. 因此,当前外汇储备管理中,外汇储备过多过少的问题已不是讨论的重点,管理部门也不用主动抑制外汇储备增长,而更应关注如何提高其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