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尹贝贝 《决策探索》2014,(12):77-77
中国汉字书法是最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艺术。它从汉字开始被书写的一刹那萌芽,随着汉字发展的成熟,汉字书写也从实用性逐渐向装饰性的艺术目的发展。不论是甲骨文、金文,还是玺印或简册上的汉字,都是对汉字字体的一种设计。对于现代艺术设计而言,继承书法艺术中的优良传统,汲取书法艺术中的文化内涵也是一种创新。本文试图通过对传统书法艺术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分析,指出要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艺术设计,从传统汉字书法中汲取营养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吕振华 《经营管理者》2009,(21):382-383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是面向外国人的,是对现代汉字的形、音、义的全面教学活动。部件是现代汉字字形中具有独立组字能力的构字单位,它大于或等于笔画,小于或等于整字。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把部件分为全表义部件、示音部件和记号部件三类。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牢固树立"部件意识"有助于破解汉字难学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3.
尹贝贝 《决策探索》2014,(22):77-78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是我国应用最广泛的文字,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不同的发展阶段。从早期的图画文字,黄帝时期的仓颉造字到商代的甲骨文、金文,秦汉时的小篆、古隶再到隋唐的楷书,宋元的行草和明清木版活字印刷,  相似文献   

4.
汉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和重心,它贯穿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目前,中高段的识字教学是一个薄弱环节.老师们对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或者不教,或者向低段那样一个一个地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生字教学基本没有体现出中高段教学的特点.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中高段的识字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认识汉字意义的丰富性,并感受汉字表达的意境美、情感美.如果老师们关注中高段的识字教学并上出特色,不仅可以达成识字教学的目标,还会大大提升学生阅读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5.
从孩子们学习语文开始,就离不开学习生字.新课标对一至二年级的识字要求是: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座难以登攀的大山.因为中国汉字的数量太多,而且字形复杂,难记难写,字音字义又变化多端,掌握起来比较困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相似文献   

6.
从孩子们学习语文开始,就离不开学习生字。新课标对一至二年级的识字要求是: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座难以登攀的大山。因为中国汉字的数量太多,而且字形复杂,难记难写,字音字义又变化多端,掌握起来比较困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相似文献   

7.
赵伟 《决策探索》2014,(12):55-56
“语文”之名,源于新中国成立以后,解放前,小学叫“国语”,中学叫“国文”。简单说来,语文即是语言和文字的合称。叶圣陶先生说:“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语文教育书简》)。就“书面为文”来讲,现今的语文教育基本上都侧重在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上,而文字之学则被边缘化,远远没有引起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中国文字学包涵的内容十分丰富,比如古文字学、六书理论、汉字字义学、汉字演变史、汉字改革学、汉字美学、汉字信息编码学、比较文字学等。本文旨在以甲骨文为例,阐明古文字与语文教学的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8.
字形辨析一直是众多高考考区语文考题中的热点,各考区考查此项内容时所坚持的原则是"常见、耳熟能详、使用频率高",所涉内容不偏不怪,以常见易错字为主;考查的重点往往不在书写上,而在"形近误写"和"音同误写"汉字的辨析上。下面,笔者试从如何准确辨析字形的角度,略举实例,和读者共同探讨部分常见易错汉字的辨析技巧。  相似文献   

9.
更正     
本刊2013年5月12日总第321期第32页《浅谈高考语文字形辨析题解答技巧》一文左栏第14行"从字源、字形角度分析,甲骨文中的(即)像一人跪坐于"应为"从字源、字形角度分析,甲骨文中的(即)像一人跪坐于";第17行"甲骨文中的(既)像一人跪坐"应为"甲骨文中的(既)像一人跪坐"。特此更正。  相似文献   

10.
竹字头的字随处可见,这些汉字涉及到人们衣、食、住、行物质精神的各个领域,在汉字的学习与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关注汉字背后的文化信息。以便于更好地了解汉字和我国的文化。结合中国独特的竹文化,我们一同来看看这些带竹字头的字。  相似文献   

11.
罗亮 《科学咨询》2009,(11):53-53
汉字的字型、编排,以及汉字视觉语言个性化的视觉传达表现,说明汉字是中国文明的独特载体,视觉审美对象,强调了汉字设计的个性化与视觉传达设计的关系:汉字源于原始图形,是人类长期发展过程中,日益简化并从原始图形中分离开来的.中国汉字中所携带的极具创造活力,是潜在于中国人血液内的一种智慧与力量,它是中国文化的生存命脉,是整个汉文化形成的重要基因,对汉字有充分的理解方能更好掌握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比较准确地记录和传播信息.  相似文献   

12.
汉字的字型、编排,以及汉字视觉语言个性化的视觉传达表现,说明汉字是中国文明的独特载体,视觉审美对象,强调了汉字设计的个性化与视觉传达设计的关系。汉字源于原始图形,是人类长期发展过程中,日益简化并从原始图形中分离开来的。中国汉字中所携带的极具创造活力,是潜在于中国人血液内的一种智慧与力量,它是中国文化的生存命脉,是整个汉文化形成的重要基因,对汉字有充分的理解方能更好掌握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比较准确地记录和传播信息。  相似文献   

13.
汉字录入技术是计算机中文应用的基础课程,也是应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基本技能之一,本文从汉字录入技术的教学角度提出了一些行之可效的教学方法和做法.  相似文献   

14.
一个孩子在接受启蒙教育时识字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会对他今后的继续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然而进行识字教学又是十分枯燥的工作,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使孩子对枯燥的汉字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增强自我识字的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兴趣是调动学生思维,学习新知的动力,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会把学习当作一种快乐而不是一种负担。由于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加上单纯的识字枯燥无味,学生往往缺乏兴趣,因此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尤为重要。教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增加识字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识字,不断创新探索识字方法。在识字教学时,可针对孩子天真活泼的特性,将生字形象地称为“生字宝宝”、“小客人”,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识字过程随之变为交朋友和打招呼的过程;在教“跑”、“投”等字时,可让学生做做这些动作,体会这些字的部首与意义的关系,从而记住这些字的字形;把一些同部首的字,如“腰、脑、肩、肚、腿、脚”编成儿歌,学生在读中就很好地掌握了生字的音、形、义;低年级教材图文并茂,要引导学生把图片与字联系起来,帮助认字,如教“口、耳、目”等字时,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片,看看口、耳、目的形状,然后出示汉字,让学生进行图文对照,学生很快就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很快记住了字形。  相似文献   

15.
汉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和重心,它贯穿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目前,中高段的识字教学是一个薄弱环节。老师们对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或者不教,或者向低段那样一个一个地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生字教学基本没有体现出中高段教学的特点。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中高段的识字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认识汉字意义的丰富性,并感受汉字表达的意境美、情感美。如果老师们关注中高段的识字教学并上出特色,不仅可以达成识字教学的目标,还会大大提升学生阅读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16.
汉字传入日本后,经历了音读训读、万叶假名、平假名片假名、汉字假名混写等阶段,近代以来由于受罗马字母及"脱亚入欧"国策影响,汉字在日本受到巨大冲击。该文对近代以来汉字的变革及现代日本汉字教学做了简单介绍,分析了日本在汉字简化与教学中的经验与得失。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识字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小学阶段,要求学生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会写2500个左右。识字就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掌握字形、体会字义。识字教学总是在生字的音、形、义上做文章,离不开这三方面,而且小学的识字量大,所以识字教学的方法很容  相似文献   

18.
从孩子们学习语文开始,就离不开学习生字.新课标对一至二年级的识字要求是: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座难以登攀的大山.因为中国汉字的数量太多,而且字形复杂,难记难写,字音字义又变化多端,掌握起来比较困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相似文献   

19.
汉字的起源问题一直受到语言学家的关注,汉字的造字理据中反映的汉民族的文化一直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在人文性的理论框架下,探讨汉字与汉民族文化之间辩证关系是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简化是汉字发展不可逆转的走向。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政府进行了两次汉字简化工作,第二次汉字简化出台后又被废止。但不能因为二简字的废止,就认为汉字的简化已走到尽头。汉字依然会在不失其文化内蕴的前提下通过多种方式、多个途径走向方便便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