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乾隆六十年(1795年),36岁的颙琰被立为太子,次年继位。嘉庆皇帝是大清王朝由"康乾盛世"转向中衰的过渡性、关键性人物。清朝后期之所以饱受内忧外患,其根本原因在于康熙至乾隆年间积累的社会矛盾未能得到根本性解决。  相似文献   

2.
一、太上皇死了1799年2月,农历己未年正月初三,太上皇帝乾隆在日出之际崩逝于乾清官! 虽说三年前这位大名弘历、年号乾隆的老皇帝,在庆祝自己登基六十年之日,便宣布退休,归政于皇十五子嘉亲王永琰,并改年号为嘉庆。但“联虽然归政,大政还是我办”。老皇帝所以宣布退休,井非真的“倦勤”,甘愿放弃独裁权力,而是企图欺骗神明。原来,六十年前老皇帝登基改元的时候曾当众发誓,他做皇帝的时间决不敢  相似文献   

3.
“乾隆皇帝下江南”,几乎家喻户晓,然而他是个老寿星,未必妇孺皆知。在我国25史中的230多个皇帝中.乾隆是长寿之最,寿高89岁。他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  相似文献   

4.
正清代的官员"引见"制度自清世祖时(顺治十二年)正式用于清代官制之中,经过康熙、雍正两位皇帝不同程度的推广,至乾隆时期基本成熟定型。按照清制,四品以下官员的任用、升迁或降职,都需要面见皇帝,亲自接受皇帝的旨意,期间需向皇帝呈上该官员的"引见单",内容涉及籍贯、年龄、出身、做官履历等。皇帝一边阅读"引见单",一边对官员进行面试,进而将其评价等用朱笔批在"引见单"(称之为朱批引见单)上。雍正皇帝十分重视人才,特别善于用人。他认为:"天下之  相似文献   

5.
如今通俗读物的市场上,关于皇帝的书出了不算少,最出名的恐怕是二月河写的《康熙》、《雍正》和《乾隆》系列了。皇帝不算中国的土产,世界各国的历史上,几乎都有过。不过,像中国的皇帝这样历史之悠久、制度之完备,恐怕绝无仅有。前几年批判封建专制主义,几乎人人都在谈皇帝,批皇权,然而作为一种制度性安排的皇  相似文献   

6.
清代嘉庆十年(1805年),四川总督勒保觐见皇帝。在君臣闲聊的时候,皇帝问勒保:"以你历任督抚的经验,你觉得在官员中间哪一类人最占便宜?"勒保回答说:"会说话的人最占便宜。"皇帝赞同道:"能干的人,因为善于说话而显得更加能干;不能干的人,也因为善于说话,使自己的毛病得到遮盖;最惨的一种人就是,虽然做了极好的事,但是因为不会说话,反而将好事变成了坏事。难怪孔子教导徒弟的时候还专门设了言语之科哩。"  相似文献   

7.
自知之明     
清风慕竹 《领导文萃》2013,(18):130-130
清乾隆时,有人上书皇帝说,顺天府乡试贡院大殿匾额上的三个大字"至公堂"是严嵩所书。顺天府乡试为"北闱",乃天下乡试第一,在这样一个为国家选拔俊才的堂皇之所,竟然悬挂的是大明奸臣的手笔,一是显得我大清无人,另外也不利于树立以德治国的导向。乾隆一听有理,便下令满朝能书者写这三个大字,选出最好的以代替之。  相似文献   

8.
宗承灏 《领导文萃》2012,(24):93-95
乾隆中期以后,官员之间喜欢借馈赠之名,行贿赂之实,以谋取不正当利益。在官僚机器的运行过程中,这种迎来送往的利益传接成为权力的润滑剂。乾隆皇帝也参与到了这场权与利的博弈当中,送给皇帝的礼品就是"贡品"。给皇帝办贡是一项劳神劳心的活,各方面都要考虑周全,既要是天下奇珍,又要不流于世俗。王亶望在这方面是高手,所送礼品往往能够博取乾隆的欢心。比如说,他送给皇帝一柄价值4000两白银的玉如意,在玉如意上镶嵌大大小小珍珠为饰。四分重的珠子大约值四五千两白银,重五分者则需六七千两,一颗像龙眼果那样重3钱的珠子,至少要白银2万两。  相似文献   

9.
<正>"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式的大官巨贪,经常创造贪腐史上的新纪录。不过,俗话说"别拿村长不当干部",小官小吏也能大贪巨贪,其贪腐的数额与其职位之悬殊,也让人惊诧不已。我们抽取嘉庆十四年的几个小官贪腐的案子,来看看这"小官巨贪"有多厉害。古代所谓"小官",大抵指七品及以下的芝麻官,而最低级的是吏员,一般是干满五年,成绩优秀者,可以得正八品、九品官职,相当于现在的科长和股长。乾隆时定制,吏员经考核后,分别去取,一等授  相似文献   

10.
留园     
《领导理论与实践》2009,(5):F0003-F0003
留园位于苏州市留同路338号(原79号),是中国四大名同之一。园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为太僕寺少卿徐泰时的私家园林,时人称东园。清代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园为吴县东山刘恕所得,经修建于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始成,  相似文献   

11.
姜钦峰 《领导文萃》2010,(3):137-139
乾隆十七年,皇太后60寿诞的万寿恩科,殿试结束后,主考官照例将前十名考生的试卷上呈皇帝,等待钦点状元。评卷大臣们一致推秦大上为一甲一名,但最终结果还得由皇帝亲自定夺。秦大士是南京上子,自幼聪明好学,10岁便能写诗作文,23岁考中举人,而且写得一手好字,的确才华横溢,  相似文献   

12.
皇帝收贡品     
张宏杰 《领导文萃》2013,(12):90-93
皇帝过度收受贡品,本身就是一种严重腐败行为。官场上,送点小礼物,是人之常情。如果礼品价值过限,就是腐败。同样,按定制收受贡品,自是帝王维持正常生活的必须,但像晚年乾隆这样毫无节制地收受礼物,当然就是犯罪了。因为进贡之风的盛行,乾隆年间的官场上出现了"帮贡"一词,即有权进贡之大臣令下属帮助其"购买物件",以"孝敬皇  相似文献   

13.
秘密网络     
庄秋水 《领导文萃》2012,(13):88-90
对于群体而言,在暗示和相互传染的推动下,一个人编造的奇迹,立刻就会被所有的人接受。发生在1751年的"孙嘉淦伪奏章案",可以说是乾隆朝极有意味的一桩政治案件,然而长期以来却被历史学家们轻忽。1750年夏秋,一份托名"工部尚书"孙嘉淦名义的奏章在帝国秘密流传。一年半的时间里,这份直指皇帝和朝臣过失的奏章  相似文献   

14.
綦彦臣 《领导文萃》2013,(13):91-95
乾隆八年(1743年),大清帝国官场还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杭世骏以汉员身份再提满汉官员待遇不一的问题,由此激怒了皇帝,将杭世骏开除公职,赶回杭州老家。清朝军事贵族集团在努尔哈赤时期首先推行"以满治汉"政策,而后调整为"以汉治汉",直到康熙八年(1669年)才明确地说:"满汉大小官员,职掌相同,品级有异,应行划一。"而实质上  相似文献   

15.
正刘统勋(公元1699—1773年),字延清,号尔钝,祖籍山东诸城,是大名鼎鼎的刘墉的父亲,于康熙五十六年中举人,雍正二年中进士,时年26岁。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历任工部尚书、刑部尚书、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军机大臣等,乾隆三十八年去世,享年75岁。在朝居官长达49年,世所罕见。逝后追授太傅,赐谥号"文正"。回顾刘统勋的官场生涯及从政之路,对今人从政问道很有借鉴  相似文献   

16.
县令过年     
庄秋水 《领导文萃》2011,(10):95-97
乾隆十六年年初,也就是公元1751年,无锡下了一场不寻常的大雪。瑞雪通常增添喜庆,但这年大雪对常州府无锡县令王镐来说。绝对是一场灾难:皇帝很快就要来了,县里接待工作却进展缓慢。  相似文献   

17.
<正>林则徐生于乾隆五十年,历经嘉庆、道光两代,咸丰登基后不久病故。他从政为官四十年,先后担任多职,但他的正直清廉,不仅为他的人民所敬仰,并赢得"林青天"的美誉,就连他的敌人,也不得不钦佩他的品德和贡献。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罪魁英国人包令这样评价林则徐:"忠诚地、几乎不间断地为他的国家服务了36年。在社会生活中,他以廉洁、睿智、行为正直和不敛钱财而著称。"  相似文献   

18.
神笔可鉴     
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在第40集的结尾处有一个无言的场面很见光彩。嘉庆登上皇位四年以后,连乾隆大丧的日子还没有过,便把全国一号贪官污吏和珅处决,不可不谓明君之举,大快人心。然而,紧接着编导们又巧妙地设置了这样一个场面——  相似文献   

19.
王一 《决策探索》2015,(3):80-81
从制度层面来说,现代两会制度为我国首创,古代中国是没有的。但是如果从议事形式来讲,古代中国也有类似的形式。那么,古代的议事的会怎么开?官员们又是如何表达民意、上交"提案"的呢?在古代"两会"上,议案很难"一致通过"古代中国虽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但"一个人拍脑袋"难免有局限性,才有了"朝参"和"集议"这两个会。"朝参"由皇帝亲自主持,是小范围的。原本是百官进入皇帝的办公大厅(朝廷)参  相似文献   

20.
新书推荐     
《领导文萃》2012,(6):132-133
《告别皇帝的中国》马国川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年12月出版阅读这本《告别皇帝的中国》,更会深信中国今后必须拨开"不断革命"、"继续革命"的思想迷雾,在经济改革与现代化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