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纪五斗 《科学咨询》2008,(22):22-23
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关键是教师,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新课程实施对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教学改革要努力实现新的突破.我曾任教小学<思想品德>课十余年,现改任<品德与社会>课,下面简要谈谈作为思品课教师如何转型成为一名<品德与社会>课教师,从而适应当前新课改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品德来源于生活,是"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也就是说品德课程是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一门学科.这就要求我们在执教过程中,必须贴近儿童生活,立足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新课标下的<品德与社会>,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四种能力的润泽:"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社会考察与社会实践能力,创新和创造能力"是教师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4.
<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由此可以看出其人文性的特点.通过近一年来的探索,我在理解和挖掘<品德与社会>课程人文性素材,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方面有了一定的收获.下面,从两个方面来谈一谈: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生活>课是一种新型的课程,这门课程有着很强的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开放性和实践性.下面就以<遇到危险怎么办>一课为例,探讨如何设计好活动课的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生活>课教学要融入班主任工作中.如果教<品德与生活>的教师只顾上课,下课后就不管不问,不与班主任工作相结合,那只能是纸上谈兵了,班主任工作也会陷入困境.下面将笔者的一些做法和想法说出来,以期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去进行积极的道德构建,精神得到不断升华.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通过师生互动,达到师生角色转变,共同学习,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小学<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课是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良好行为习惯训练的主渠道,上好品德课,提高品德课的针对性、实效性是一个很值得我们品德课教师研究的课题.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陷入进行道德知识说教,学生厌烦的尴尬境地.造成这种现象的实质,是我们在教学中,没有认真落实新课程理念,把握好新课程标准,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把品德课上到孩子们的心里.  相似文献   

9.
"思想教育是一种艺术,需创设一种意境和气韵,以打动听者的感情,陶冶听者心灵",这就要求教师在品德与生活课教学时,要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境,让学生在情境当中产生情感、体验,进而发展认识.那么,如何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恰如其分的调配学生的情绪,使之调动学生的情感,能为课堂教学服务,通过尝试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0.
笔者以九龙坡区西彭镇为个案,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从<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任课教师年龄、学历等基本情况和专业知识、教学技能等业务水平两大方面展开调查研究,较为准确地反应了当前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师素质的现状,同时还结合本地区、学校、师资等实情,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目的是提高<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师素质,推动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为了配合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在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来规范和指导我国中小学英语教育.英语在当今信息时代已成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因为英语教育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摆在突出的地位.初次拜读<课标>受益非浅、眼前一亮、焕然一新的感觉.<课标>突破了学科中学,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切实实地注入到<课标>的每个部分,而不是"雾里看花".同时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观.因此,研究新<课标>,学习新<课标>,学习新理念,实施新转变,已成为我们农村英语教师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2.
一、案例背景 2006年四月,我应县教科所安排,到綦江县北渡中学参加"走进语文新课程教学"观摩活动,执教人教版八下第四单元第十七课<端午的鸭蛋>.<端午的鸭蛋>是"民俗文化"主题的第二篇讲读课文.  相似文献   

13.
小学低年级开设的<品德与生活>、中高年级开设的<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是以学生社会和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奠定学生生存技能基础的一门课程.怎样才能让品德课散发出育人的魅力?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作了探究.  相似文献   

14.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学科,但现实是由于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思想定位不准确,校本教研形同虚设,教学方法相对滞后等因素,影响了该学科的正常发展.只有摆正学科位置,科学配置教师资源,转变观念,重视培训,开展课题研究,搭建教研平台,才能加强和改进学科师资队伍建设,从而实现品德学科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西师版四年级语文教学其中一个难点是:如何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关键词句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而郭老师执教的<一次特殊的实验>一课,就是通过"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采用"读"、"问"、"说"的策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悟通情感.  相似文献   

16.
现在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往往局限于书本,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回避了生活.思品与社会教学无法真正融及儿童的内心世界,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影响.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让儿童在开放性的教学中立足生活,自主实践,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  相似文献   

17.
叶桦 《科学咨询》2006,(24):42-43
新的课程改革,把小学思想品德学科改为<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并颁布了新的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强调该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突出学科的生活性、综合性、活动性、开放性.这与原教学大纲相比,淡化认知、技能的学习,强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学生的自主参与.  相似文献   

18.
在教育部<新课标>的召唤下,目前的音乐教学改革可谓是如火如荼.新教材、新教法培训,赛课、说课、研究课,还有铺天盖地的论文、教案评选……搞教学改革肯定是好的,但笔者在某市的<新教材新教法培训会>和<重点中学赛课>中所见的一些"改革课"却让人不知所措--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是一门育人课程,培养学生学做人,做一个对生活"有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有爱心和责任心有良好行为和个性品质的人."这门课程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注重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但事实上这门课的很多教师对活动教学存在着一定的迷惑.《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就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杜会》课,笔者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听了一节研究课,任课教师表面上是引导学生认识高中语文第三册(人教版)第一课<诗经>的写作技巧--"赋、比,兴",实际上是想教会学生如何运用赋、比、兴的写作技巧,为作文争光添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