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众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是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但目前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公众参与积极性不高、公众参与的制度性支持不足以及公众参与文化建设的路径缺失等问题,文章认为可以通过树立正确的参与理念、完善制度和程序设计以及运用科学的参与方式等方法实现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2.
基于LISREL的社区服务公众满意度测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区服务是在改革开放中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社区在城市建设中的基础地位愈益显著,社区功能明显增强,社区服务日益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提高社区服务公众的满意度,对于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即以顾客满意理论为基础,构建了社区服务公众满意度指数模型,并以实证研究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组织作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社会力量,城市社区管理也迫切要求社会组织的参与,然而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社区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参与意识欠缺、相关法律缺位、主体地位不明晰、管理系统不健全等问题。根据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提出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社区管理和谐互动模式,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合理规划、加强自身建设、健全监管机制等是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社区管理的对策选择。  相似文献   

4.
作为城市管理的公众参与既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符合时代要求,成为城市管理的关键机制。本文分析了中国城市管理中公众参与的问题,提出了中国城市管理的公众参与创新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公众参与是社会参与机制中的核心部分,也是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把公众参与引入到城市管理中,是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领域中贯彻党的群众观念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6.
伴随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推进,社区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聚居地承担着经济生活、社会化、社会治理以及社会服务保障等多种功能,而社区居民的社区参与度已然成为衡量社区建设及发展状况的重要考量。但在实践中城市社区参与往往呈现出参与不足、参与程度不深、参与形式单一以及被动参与等问题。文章试图探究和分析影响城市居民进行社区参与的真正原因以及动力因素,从而提升居民的参与意愿和参与能力,完善社区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7.
对城市社区建设起重大影响作用的居民社区参与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笔者在对南充市顺庆区H社区进行实地访谈调查中发现,在城市社区建设中,社区居民参与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居民参与主体不平衡,参与领域狭窄,参与意识淡薄。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几点建议:培养居民参与意识,增加对社区的认同感,改变传统行政管理模式,加强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8.
文明城市不仅仅要实现物质文明,同时也要实现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等。文明城市的创建无论是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政治方面还是生态方面都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只有公众参与文明城市的建设,最终结果才会实现效益最大化,公众参与在城市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城市文明创建的过程中,公众参与度并不是很高,其结果差强人意,这就导致城市建设的效益并没有达到最大化。因此本文首先从公众参与在文明城市创建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入手,紧接着分析了我国文明城市创建中公众参与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法,促进公众更好地参与文明城市的创建。  相似文献   

9.
对城市社区建设起重大影响作用的居民社区参与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笔者在对南充市顺庆区H社区进行实地访谈调查中发现,在城市社区建设中,社区居民参与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居民参与主体不平衡,参与领域狭窄,参与意识淡薄.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几点建议:培养居民参与意识,增加对社区的认同感,改变传统行政管理模式,加强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0.
社区的内源性决定了其发展的最终动力来自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而我国城市居民参与管理社区的意识淡漠,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参与存在着诸多突出的问题:社区自治参与意愿低;非政府组织进入社区的形式不够专业等。为缓和社会矛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必要整合城市社会资源,进一步拓展社区参与的广度,完善社区参与的形式和内容。  相似文献   

11.
公众参与机制与绿色社区创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绿色社区的内涵和公众参与机制形成,提出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对绿色社区创建的重要作用,并探讨实施公众参与机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通过探究城市社区居民自治的现状与问题根源,提出完善制度,实施变革的对策与建议,目的是建立政府管理为调控、社会组织为指导、居民公众协同参与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13.
<正>发展成熟的社会结构,不仅要求政府权力的规范运作,更要激活民间自治组织的自治能力。因此,要鼓励民间力量参与社会管理,拓宽民间力量的参与渠道和空间,更好地发挥民间力量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优化社区功能。构建以民生需求为导向的社区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商业性便民利民服务,满足社区公众多样化的生活需求。吸引外部力量参与社区建设,鼓励和吸引各类社会资源以企业资助、民间筹募、社会捐赠等多种形式参与社区建设,提高社区的社会管理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4.
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和关键环节。2020年以来,全国各地社区在疫情防控中结合自身特点,实践出多种社区治理的经验和做法,但是也暴露出六个方面的问题,即党建引领作用不强、社区发展水平不高、社会组织服务不实、主体治理职责不明、人才队伍建设薄弱、公众参与意识不足。厘清城市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对新时代创新基层社会治理、让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助力跑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公里"、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城市社区治理为核心的社会治理创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又一场深刻变革,也是民主政治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在这场变革中,政府职能的转变、社区治理主体的构建、居民的参与自觉自信、社会组织的发展、治理新模式的探索都至关重要。要把握城市社区治理的实质、核心、关键及发展规律,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之路。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以人为本"。和谐社区的建设也要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发动居民,服务居民。无锡市阳光城市花园第一社区以"民思我想,民需我办,民用我帮,民求我应"为宗旨,不断深化"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理念,在依靠全体社区居民,发动人人参与社区建设上做文章,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效。本文以无锡市阳光城市花园第一社区为个案,详尽讲述它的产生、理念、宗旨、以及社区居民自发组织参与的各项活动,以此对无锡市城市社区的发展模式和建设进行展望和探索。  相似文献   

17.
<正>本文简要介绍了城市社区数字化管理的定义以及其对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城市社区数字化管理目前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加快促进城市社区数字化管理的措施。介绍了数字城市社区管理、社区管理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特别是在数字社区已经形成的系统和技术基于数字管理,参与社区管理的各部门、各单位和广大居民的意愿进行统一,协调行动和互动,最大限度调动各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做好社区服务工作,提高社区管理质量,搞好社区治理和社会秩序,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在基层治理实践中,作为社区协商运用与实践情况的描述指标之一,公众参与效能感代表着参与社区协商的人们对社区协商及其实践情况的一种感知与评判。这种感知与评判目前存在着总体水平不高与科学性不足相伴的问题。这会直接影响到当前涉及社区治理的各个方面之评价结果的合理性,深刻地影响到社区协商的长效化发展。为优化社区协商中的公众参与效能感,需要筑牢社区协商基础、深化社区协商实践、提升社区协商素养、整合社区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9.
面对危化品危害,政府及相关单位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既要保证公众知情,又要避免信息过度传播的难题,"信任"是导致这种沟通困境的重要因素。为解决危害信息有效沟通问题,从重构公众与政府之间信任关系的角度入手,以公众利益相关者感知衡量信任,探究公众社区参与意愿对利益相关者感知的影响关系,并将社区参与分为代表单向沟通的仪式性参与和代表双向沟通的实质性参与。研究结果表明:公众社区参与意愿有利于提升公众危化品危害利益相关者感知,特别是仪式性参与意愿的直接作用效果更为显著;实质性参与意愿和危害利益相关者感知的关系中,预决策过程起到完全中介的作用;危化品危害知识在社区参与意愿和利益相关者感知的影响关系中起到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特别是在预决策过程与利益相关者感知的影响路径中。研究结论为构建公众和政府之间的信任关系,进而为缓解危化品危害信息沟通难题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0.
推进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强调了"公众的有序参与",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已成为必然趋势。作为"三位一体"的杭州,综合考评注重公众诉求表达,发展覆盖社会各阶层的大样本的参评代表,建立多渠道、宽领域的公众参与机制,注重公众诉求回应机制的建设,是中国特色政府绩效管理的现实路径的典型代表。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中国政府绩效管理应始终坚持"顾客导向",进一步打造贴近民生的服务型政府,健立健全公民参与政府绩效管理的渠道,出台公众制度化参与的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