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不久,听一位老师讲余秋雨的《信客》,引发深思。该堂课的教学形式主要是合作探究,课堂主体是围绕"尽职、诚信、宽容、厚道"进行研讨:信客有着怎样的精神品质?信客形象有何现实意义?学生写下自己或身边尽职、诚信、宽容的经历、感受的故事;老师随机阅读学生"小作文",并根据其  相似文献   

2.
一个故事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1888年,美西战争爆发,美国为了确保取得战争胜利,决定去信与西班牙反抗军首领加西亚取得联系。但加西亚远在古巴丛林深处,谁也不知道他的确切位置,让谁去送这封信?确实让美国政府头疼。安德鲁·罗文中尉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他没有问“为什么?”、没有问“怎么办?”,怀惴信件就出发了。最后,他用他的敬业和诚信完成了使命,他由此受到政府嘉奖。客观地说,这个故事在战争年代并不足为奇。这个故事之所以流传开来,意义并不在故事本身,而是人们意识到,安德鲁·罗文中尉的成功并不是他杰出的军事才…  相似文献   

3.
在从事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做为第一线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应该用“心”去感悟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心、爱护、尊重、理解。爱心使学生亲近;耐心能促使学生与班主任交心;宽容心能得到学生的信任。高度的责任心能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成为班主任与学生交往的桥梁。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领导者》2007,(10):34-35
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以来历次中央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紧紧围绕“情系万家、诚信房管”的工作目标,遵循“巩固、创新、提高、发展”的工作方针,按照“尽心、尽力、尽职、尽责”的工作要求,坚持“一二三四五”的工作思路(即强化一个中心:服务兴局、实干强局;突出两个重点:物业管理,实业发展;  相似文献   

5.
德州市房管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紧紧围绕“情系万家、诚信房管”的工作目标,遵循“巩固、创新、提高、发展”的工作方针,按照“尽心、尽力、尽职、尽责”的工作要求,坚持“一二三四五”的工作思路即强化一个中心:服务兴局、实干强局;突出两个重点:物业管理,实业发展;搞好三大建设:队伍建设,作风建设,廉政建设;  相似文献   

6.
陈军  张翠容 《科学咨询》2007,(18):27-27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为人处世的基本之道。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以诚信教育为突破口,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诚信”实际上是一个人对自己言行负责任的伦理规范,基本内涵包括“诚”和“信”两个方面。诚主要指忠诚老实,诚恳待人;“信”主要指取信于人,信任他人。诚信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对青少年的诚信教育中,教师承担着极其重要的不可取代的责任。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组成部分,诚信则是创建一个团结、积极、奋发向上的班集体的必然因素。  相似文献   

7.
在漫漫地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重承诺、守信义、诚实无欺的道德传统。孔子日:“信则人任焉”“民以诚而立”。但当今社会,“诚信危机”愈演愈烈,甚至在一些高等院校,大学生的诚信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学不在精,作弊则灵,功不在深,会看就行”,成为某些学生的课桌文学。、  相似文献   

8.
杨秋合  杨凤 《领导科学》2020,(8):126-126
当下,我国的高等教育面临着巨大的问题和挑战。有的老师在课堂上不停地灌输,学生却将上课当作消遣,一堂课下来,课堂十分“和谐”,老师和学生交流却很少。另外,有的老师的课件老旧,知识更新不及时,无法吸引学生,不能调动其学习兴趣。由于洪涛、高颖主编的《基于“一平三端”的混合教学实践探索》(吉林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对“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创新研究,在“创客”视域下,为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诚信者,何谓之?诚,心之至也:《现代汉语词典》如是解说:诚实,守信用。此乃一般的为人原则,儒教之创始人孔子也强调大信于天下,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之主笔者孙子亦阐明:“将者,智,仁,信,勇,严也。”固而可以大而言之,诚信者,即在一定的条件下,人们处理私人事务和公共事务所共同遵守的规则。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理应扮演最为重要的角色. “心罚”通常指教师用不适当的语言或行为方式对学生施行的心灵惩罚.常见的有冷嘲热讽,过多指责;置之不理,视若无物;粗暴威吓.我认为,作为班级教育管理者来说,教育管理学生需要一个“善”字.需要爱心交流、学会宽容.  相似文献   

11.
一位从美国考察回来的老师曾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老师让学生画理想中的苹果,大多数学生都能按照生活中苹果的本来面目精心创作,可有一位学生居然画了一个“四四方方”的东西。老师先是很惊喜地赞扬该学生的作品很有个性,接着请他谈谈自己的想法。“我们家经常买苹果,但我讨厌那些圆圆的家伙,因为它们老是要从茶几上滚下来,我不得不爬到桌子、柜子底下去捡,太麻烦了,要是有方苹果……”“很好,还有没有别的理由呢?”“方苹果比圆苹果削起来方便多了!”“说得太好了,还有呢?”“圆苹果装在箱子里很占地方,要是有方苹果,箱子可以装得更多!”“好极了,你的设想很有创意,希望你好好学习,将来能培育出自己理想的方苹果来,到时候我们一定来为你庆贺!”  相似文献   

12.
诚信是中华民族向来褒扬的美德之一。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建设物资文明、精神文明还是政治文明, 诚信都是不可或缺的。诚信是什么?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 “诚,信也”, “信,诚也”。诚,是指真诚不伪,真实不欺。信,是指诚实无欺,严守信用,兑现诺言,  相似文献   

13.
宽容是人类生活中至高无尚的美德,因为宽容需要一颗博大的心,宽容是一种无声的教育。责人不如帮人,倘若对别人的错处一味挑剔、呵责,只能更加令人反感,甚至可能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而一错再错。在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会遭遇到种种问题学生,这时候的我们怎么处理呢?和学生对峙,闹得不欢而散?还是置之不理,把问题束之高阁?在这里,我要说的是--学会宽容吧,宽容是一种教育的智慧。  相似文献   

14.
人多有习惯性思维,自古已然,有“路边苦李”的故事为证: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竟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诸儿”看到路边李树挂满果子,想当然地去攀摘,王戎(不知是否“竹林七贤”之王戎)却没屈从于“习惯性思维”,而是来了个“逆向思维”,认定这是苦李,否则早被摘光了,事实果然如此。若说王戎从中得了什么好处?恐怕孩子们会说:少吃了些“苦头”! 故事终归是故事,想得多又累了。何况,又有谁会觉得这故事里有什么现实意义和价值呢?也许这就…  相似文献   

15.
当你接到一大堆邮件,最想先打开的是什么? ——是信。 在一大堆信里最想先看的是什么? ——跟自己关系最亲近的人的来信,特别是情书、家书。 但是,你可知,信——为什么会有如此魅力?世界上有多少奇奇怪怪的信?因为信又发生了多少奇奇怪怪的事情? 仇润喜的新著《邮人说信》,就回答了这些问题。此书资料详实,情趣盎然,既能让人享受阅读的愉悦,又可从中获取到许多知识。 仇润喜,亦信人也。 《说文解字》上说:“信,诚也。”儒家的五字道德箴言在“仁义礼智”之外还有一个“信”,孔老夫子在《论语》里格外强调,“与朋友应交而…  相似文献   

16.
“酒色财气”——人都难免生气。生气是本能和客观必然,关键是,作为普通老师,在我们“生气”的时候,如何引导这股气,才不会伤人伤己?一、积极的观念和心态,首先明确你自己的职业特点;其次永远不要低估你眼中的“差生”;再次将教师视为你的终身职业;最后不要夸大自己的作用。二、幽默生活与教学技巧。三、把问题作为“教会学生注重处理问题的方式”的机会。四、针对学科特点提高教学技能、探索有效的教法。生气不如想办法。总之,老师——特别是英语教师,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相似文献   

17.
“学习金字塔”理论是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它用数字形式形象呈现了:金字塔的最底端,其教学效果可以高达百分之九十,而这个方法是:让学生教别人。作为平等中首席的“小老师”,一方面他是老师的好助手,另一方面他的学习态度、阳光展示又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可见让“小老师”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是多么重要。那么如何选拔、培养和在小学语文课堂上使用“小老师”,使学生们真正成为课堂上的小主人呢?  相似文献   

18.
一、行政领导者威信的内涵界定“威信”,从字面意思来解释,“威”有威望、威严、威力等意思,而“信”即有信任、信服、诚信之意。行政领导者的威信,实质上就是行政领导者在其部属和群众中的影响力。影响力大,威信就高;反之,影响力越小,威信就越低。行政管理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行政领导者的影响力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来自权力性因素。  相似文献   

19.
王建华 《科学咨询》2007,(14):25-25
“问题学生”从某个角度讲是“弱势群体”。由于学习成绩差,经常违纪、“倒蛋”,得不到家庭“呵护”,甚至被家庭“遗弃”。在班集体,他们是“三等公民”,得不到应有的“国民待遇”,享受不到相互尊重的平等权利。在有些教师眼里他们是老师的“对头”、“累赘”。他们的行为令家庭人伤脑筋,令学校老师、同学厌恶。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得不反思:“问题学生”出“问题”难道是他们的过错?  相似文献   

20.
当前的教育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在课堂探讨时,学生开始有很多想法,各抒己见,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一个个否定那些答案,最后只剩下符合老师预设的“标准答案”。在数理化课堂上,学生整个实验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最后得出一个预定的结论。这样的情况貌似民主,学生也参与了活动,而且也很接近新课程的一些观念,但是感觉起来总怪怪的。仔细地想一想,这不过是让学生钻进了老师的设计--你再怎么探究,我的笼子都在前面守着呢。是老师对学生不放心吗?是老师对教学进程的担心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