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程 《领导文萃》2014,(11):38-40
正"治国"是老子《道德经》中的核心思想。在老子看来,社会能否实现和谐,主要取决于为官者。为官者的修为与和谐社会为官者要能够领悟道。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道的品质就是"法自然",效法事物本来的样子。"法自然"要求人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给客观事物,而是要能够遵循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为官者担负了引领社会发展的重任,只有掌握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把社会引向正确的发展方向。为官者要有宽广的胸襟。老子说:"上德若谷",即拥有最高德行的人的心胸就像空旷的山谷一样那么开阔,那么宽广。又说:"知常容","常"指道的规律性。为官者要学习道的品质,就要具备像道一样的胸襟。为官者要领导一个国家或地方,会遇到各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情社会。长辈与晚辈、领导与下属、朋友同窗之间,日常的"送礼"和"还礼"一直都在进行着。"礼"是中华文明进步的表现,是中华文化的传递,只有把握好度才能让"礼"的文明发扬光大。下属与领导之间的"礼"只要不逾越法律的底线,不但不是行贿,而且还能成为上下级之间的"润滑  相似文献   

3.
筷子文化     
虽然思维是人类共有,但在东西方不同的地理环境、人文交流环境等条件的制约下,东西方社会的思维习惯、层次、角度等却向着不同的方向相对独立地发展起来。中国和西方国家再饮食文化和习惯上就有很大差异。单从吃饭的家伙来看,中国人吃饭用筷子,西方人进餐用刀叉,各有自己的习惯。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进而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西方人讲究法制,任何事情都以法来讲,而东方人讲人情。中国的这种合理是力求万事万物合于自然之理,即“合乎道”。体现的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西方的关注点并不在于自然,他们关住的是人。  相似文献   

4.
礼宜乐和的中国文明常是国人心中向往的理想社会。礼乐文明的兴起发展与殷周先秦社会天人观念的转变关系密切。在由天向人的过渡中,人文色彩的礼乐从宗教原始崇拜中走出,随着人性色彩的加强,"礼"中原有的象征意义被吸纳入"仁","礼"则空留制度的躯壳。  相似文献   

5.
正道学道学源于老子的《道德经》,其要旨是无为而治的理念,其贡献是辩证法思想。道学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倡"道"的核心思想,"德"的具体表现,坚持辨证地看待世界的观念,"无为"而无不为的处事方法。"天长地久",不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永久长生。人如果能做到没有私心,这才能成就自己。"上善若水",像水一样滋养万物而不争,因而最有修养的人不致招来怨恨。"知  相似文献   

6.
正老子的哲学思想历来备受领导者尊崇。作为道家的创始人和重要代表,老子在汇聚了其毕生思想精华的著作《道德经》中,提出了"法自然"哲学思想。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以下只注明章节)在不同历史时期,老子"法自然"的哲学思想被众多领导者施行和效法。"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仁宣之治"等盛世景象的出现,更使其成为解读治乱兴衰之道、实现社会繁荣发展的有力思想武器。老  相似文献   

7.
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对自然中心主义的诘难表明其尚不能摆脱旧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藩篱,其对自然中心主义之“自然主体性”、“内在价值”之质疑是因为它仍从人的本位出发来定义“主体”、“价值”,且往往陷入循环论证;其对“自然中心主义” 伦理观“妨碍”人类实践的非难是因其仍不能超越急功近利;而自然中心主义以其对“主体”、“价值”的重新定义,使人类对自己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深层的反省和认识,并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伦理思辨空间。  相似文献   

8.
正射艺是中国传统的射箭运动,为"六艺"之首,是男子所必习之技艺。我国古代非常重视射艺,主要原因在于"射"不仅是动作,是技艺、本事,更重要的是"礼"的一种体现。由袁俊杰编著、科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两周射礼研究》一书,详细论述射礼的发展及特点,并对其时代背景及社会制度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射礼在当今社会的发展及运用做出了科学预判。  相似文献   

9.
史话“七出之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男权社会的封建法制下,男女不平等可以体现至生活的各个方面,婚姻关系也不例外,从西周时期出现的“七出之礼”,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管理婚姻制度的法宝,名为“礼”,实际上便是男权社会中,女性社会地位、权益不公平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仁义礼智信"做为中国传统道德精髓,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并产生过深远影响,剔除其封建宗法和等级制度等因素,在现代社会仍然有其不可忽视的现实借鉴意义。随着社会的变迁应该赋予它们新时代的内涵和阐释。  相似文献   

11.
刘军 《决策咨询通讯》2013,(3):66-68,76
和谐社会建设应注重人、自然、社会三位一体建设,因为和谐社会具有有机论、构成论和整体论所描述的理论内涵和特质,因此三位一体表现出有机性、构成性和整体性。在人生活的自然之网、关系之网和社会之网中,生命存在与延续、个体幸福与发展是有机的、整体的、关联的。在社会生活中,打破自然之网、关系之网和社会之网,鱼死网破的结局是环境生态资源问题、人性善仁信缺失问题和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保障失灵问题。在对人而言生存与发展的大系统中,也需要"生态平衡"和关系和谐,社会建设担负的重任——和谐社会建设也必须体现生态理论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李景贤 《领导文萃》2012,(7):112-115
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曾有个社会主义阵营,随后,又出现了苏联东欧"大家庭"(包括蒙古),直至苏联解体。各国共产党领导人见面时,除握手外,大多还喜欢行拥抱贴面礼。西方人戏称此礼为"共产党礼"。这不是一种单纯的礼仪,它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由于党际关系的亲疏和领导人个人的好恶等因素,这种  相似文献   

13.
环境伦理是和谐社会的伦理依据之一,其核心价值观是和谐社会的价值诉求。环境伦理观念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的嬗变,已经影响到当代环境立法与实践,必将对整个传统法律从理论到实践产生重大影响。深入开展环境伦理学研究,有助于新型现代价值观的确立,实现"自然—社会—人"的大统一体。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人类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变得十分严峻。"可持续发展"思想强调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把自然因素纳入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由此建立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传统经济学可以从哲学、生态学等学科吸取养分,通过循环经济等方式向可持续发展迈进。  相似文献   

15.
数学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自然本性,尊重、爱护每一个学生纯洁天真的自然天性,为他们提供一种适合其自然地展示自己的天性及其个性、情感、人格的生活空间和生活氛围.数学教学必须顺应自然法则,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基本特征,促进他们的自然天性得到自由而充分的展示.数学教学要依傍自然,适应人的自然性,借助自然的伟大力量去得到美好的实现,因此数学教学最大限度依靠学生的生命自然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6.
新书推荐     
《领导文萃》2013,(7):131-132
《中国人的价值观》宇文利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11月版该书准确地把握了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到当代的发展演变线索和历程,立足于揭示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概貌,对中国人在生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维度上的价值观内容进行发掘,重点突出当代中国人的"生"、"和"、"礼"、"义"、"惠"、"进"、"美"的核心价值观,展示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2013年第十七届世界管理论坛暨东方管理论坛"主要参会的学者观点及提交大会的论文进行了综述。本届论坛以"人与人、社会(组织)、自然的和谐发展——中国管理模式的融合创新"为主题,与会者围绕"东方管理的创新发展及实践运用"、"中国管理模式的内涵及研究策略"、"人与人、社会(组织)、自然和谐发展"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研讨和交流。与会者认为,中国管理模式的形成是一个融合创新的过程,体现了东方管理与西方管理的融合发展,体现了当前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对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价值导向性要求,其目标就是要不断促进人与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新周 《领导文萃》2006,(8):160-163
1900年2月10日,梁启超写下激扬一代中国人的《少年中国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今天,梁启超曾寄望的少年,具有希望、进取、日新、破格、好行乐、盛气、豪壮、造世界、“常思将来”、“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的气质,都在这一代身上可以依稀地看见。可是,他们身上的中国传统日趋减少,他们的特质与个体不复存在,中国味淡不可闻。忠孝仁义信礼智勇现在,只有在台北的大街上看路牌,才能见到它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要维护的那个秩序不再回来,也切断了我们与“忠孝仁义”的关联。“信礼智勇”好歹还是一个各社会通用的生存哲学…  相似文献   

19.
治道的价值     
正儒家讲"礼大于法",是因为认识到制度和法律在中国文化当中不是最强大的。法治在中国文化中不如礼治有效。"圣人缘人情而制礼",礼有一个好处是顺人情,法律是一刀切的,一刀切的东西容易不顺人情。所以一方面我们要不断地建立制度、强调制度,另一方面又不要不断地调节制度、变更制度。钱穆先生曾说,研究中国古代税收制度时,  相似文献   

20.
王保忠 《决策》2014,(2):103-103
多年前,我在一个县区的农业和宣传部门先后工作了整整十年时间,那时候经常下乡搞调研或采访,与乡镇干部的接触自然多一些,与他们中的一些慢慢成了朋友。当时这个群体被很多人称作“乡牛”,我以为也无所谓褒贬。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每天不知会发生多少大事小事,作为最基层的干部群体,有些事自然得他们去担当。也因此,称之为“牛”似乎并不过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